认知活动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发达的精神活动。高等动物也存在某些简单低级的认知行为,大象具有记忆和识别路径的能力;猩猩、犬类具有相当于幼儿的智力。但人具有发达、高级的认知。 “人为万物之灵”,“灵”首先表现在人的发达的认知活动上。
人的发达的认知力不是天然具有,也不是“神授”的,其物质、生理基础是人类在数百万年自然演化中大脑神经结构的发育成熟和功能的完善。
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为:(1)感觉器官体系,即眼耳鼻舌及肢体(身)。人们通常称感觉器官为五官,这种表述是不确切的。当代科学家发现人的心脏也有味觉。(2)思维器官,即大脑神经系统。大脑划分为左脑和右脑两个半球,大脑皮层上生长有由数百亿个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结构。脑神经结构是认知结构的主体,它通过广泛覆盖于肢体的神经分支吸收和集中外来的与内脏的信息(刺激),进行加工、重构,做出脑反应,也就是形成脑象,并且由脑象(脑反应)支配人的一切器官和肢体活动,形成人的行为。
人类认知活动可以归结为:人脑对外部刺激做出的反应。人面对外在物与事时,认知体系在受到外在刺激下,在大脑产生和形成认知形象,有如照相机内的胶片在外物的光象的刺激下,发生感光和出现外物的映象。
感官是认知之窗。感官一旦接触外在事物,在外来刺激下产生感觉。外物的体形对眼的刺激产生形、色等视觉;对耳的刺激产生听觉;对舌的刺激产生味觉;对鼻的刺激产生嗅觉;对身体或皮肤的刺激,产生触觉。上述感觉是立足于感官(接收器)的功能,也就是首先依靠人的肢体器官的神经系统的接收与传导作用。人有眼疾,他就不能形成清晰的视觉;人有耳疾,他就不会有灵敏的听觉。基于此,我们将感觉称为感性认知形象。(www.daowen.com)
人类感觉的形成,不只是感官的作用。在接受外来刺激后,感官还要将外来刺激传输给大脑,在大脑发挥功能下,最终形成感觉。举一个例证,对同一种食品,一些人——例如使用该食品的当地人——会产生愉悦的感受,对另一些人——例如饮食习俗不同的外地人——会产生厌恶感,甚至排斥感。可见,感觉机制,不只是外物引发的简单感官反应,而是外来刺激,先作用于感官,再通过肢体神经系统,向中枢神经传递,在中枢神经的“加工”“操作”下形成的反应,从而是一种有中枢神经参与和管控的感性认知形象,也可以称之为心象,本书中我把它称为脑象。
外界事物是一个组合物,具有多样属性。对认知主体形成多种刺激,由此形成的主体感知是一个集形、色、声、味、气(嗅)、触(身)的综合感性形象。一个长期养马人脑幕中的马是包括马的形状、肤色、气味、习性等组成的综合感性形象。这种多维脑象的形成体现了大脑对接收到的多种感觉形象的加工、整合功能组合,意味着在大脑作用下初级感性形象的丰富和向知觉的提升。
人的眼、耳、口、鼻、舌、身、肢体以及全面附着于人体的局部神经、脊椎神经和大脑神经中枢共同组成的认知机器,是地球生物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最复杂的生理结构。哲学家、医学家以及科学家对这部人身机器进行了2000多年的研究。从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生命理论,包括古代中国天人合一哲学,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到21世纪以来的西方生理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体科学等学说,都从不同角度对人的生命现象和精神活动做出了深入阐述。但是,迄至今日人的精神活动,包括认知活动的机理仍处于探索之中,一些复杂的人体生命现象,特别是人的一些特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机理尚未得到完全令人信服的阐明。我注意到,一些分子生物学家,把人的智力的差别,甚至勤奋与懒惰等习性,以及因放纵私欲而形成的恶习都归于遗传的基因结构,显然地,这是一种“唯基因决定论”,它把人的自然生理禀赋和社会形成的体性和精神品质混在一起。这种“人类品行基因决定论”,将会走向种族歧视。上述情况表明,单靠生物学,不能科学地阐明社会人的行为。对于当代西方社会日益凸显的“人的精神和行为畸化”现象,既需要构建和使用人体科学来进行阐释,还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