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的比较和形成差别象的思维与发掘物的同一性和舍去差别象、形成共象的思维是互相交织的。设想一个猎人,他在长期狩猎活动中,通过对各种猎物进行比较,获得了对面前的一匹白马的认知;有白色的鬃毛、善奔跑等。这时的猎人还只是获得了外物的某些表象性的知识,还未能把握对象物的多样属性,特别还缺乏对外物的内在本质的认知。猎人只是认知那是一匹白马,但他还不能认知马的一般。我们进一步设想猎人此后成为一个马群饲养者,最初马群在他头脑中呈现为一个个的差别象,有黑马、白马、花马,或是幼马、壮马等象。经过长期驯养与认知实践,猎人的大脑掌握了对差别象进行“舍异求同”,即抽取同一性的思维方法。首先,进行形色的“抽象”,猎人脑幕中不再呈现为黑马、白马、花马等差别象。其次,进行体性的抽象,即舍去脑幕中的幼马、壮马、瘦马等体形差别以及雌马、雄马等性别差别;再次,进行习性的抽象,舍去脑海中悍马、驯马等性格不同的“个马”差别。经过上述一系列思维抽象,猎人面对的群马在脑幕中呈现为一匹“共象”马:有长颚、长鬃毛长尾,善奔跑,生机勃勃……有如徐悲鸿艺术加工出的“抽象马”。这是通过人类抽象思维在脑幕上摹写出的“马象”,它既简洁、又实在,集中了马的最主要的性状和活动特征,人脑幕中绘成的这一幅抽象线条式的“马一般”,不是与现实的马相疏远,而是更接近马的真实。
图示如下:(www.daowen.com)
基于以上分析,人脑的认知逻辑的发展会表现为:在外物的初象形成基础上,继续进行对初象舍异求同的思维抽象,它实现了差别象转化为“共(同)象”,意味着大脑舍弃物的差别象而进入对物的同一性的把握,其表现是“马”的“名称”即概念的确立。这时,猎人会说“这是10匹马”,猎人脑幕中的马群不再是“小黑马”“大白马”“大花马”……的堆积,而是10匹体现有多种马的“共性”的一般马,可见,对实在马的认知摹写的结果也就是人脑幕中概念马的构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