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儒学道德对人塑造的理念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儒学道德对人塑造的理念探讨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昌明。夏商周以来的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了人文伦理精神的国家构建。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人们的伦理观念不可能一律。中华精神资源培育出中国人的崇德尚礼、克己奉公、轻利重义的精神品格,创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道德人。中国各个历史时代,都有一大批坚守高尚价值理念的志士仁人。这篇诗作高昂地歌颂了中华历代英烈,为国捐躯、捍卫道德理念的大无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儒学道德对人塑造的理念探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昌明。夏商周以来的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了人文伦理精神的国家构建。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早期诸侯鼎立、分权的封建制度向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转型的时期。这是中国早期商品交换经济大发展,从而引发出一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由周天子发号施令的旧政治秩序急剧崩溃,诸侯国林立,互相征伐,攻城略地,战乱不休。一国之内,领主们争权夺位,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统治者们为谋私利而相互算计,背信弃义。为了进行战争,统治者对农民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秦国有确立土地私有制度的商鞅变法,齐国有管仲的新政。这是一个文化大变革、大发展的伟大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策士仕人议政。在上述社会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针对东周初期封建主义政治、社会秩序崩解、“人心不古”、伦理道德败坏的乱象,孔子提出和阐述了以“仁”为核心,以仁、义、忠、孝、礼、诚、信等为基本范畴的儒学理论。仁即关爱他人,核心是“爱民”。义即对人知恩图报。忠即对明君和国家的忠诚。孝即对父母的情爱。敬即对师长的尊敬。儒学重视人的修养,要求人“正心诚意”,着力于树立“仁心”,用来待人、接物、处事、理政、治民。汇集孔子思想的《论语》一著中对君卿士大夫各类士人的行为,做了细致的论述与制度安排,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古代儒学思想家所想要构建的一言一行必依礼、从德的道德人的具体形象。

孔子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阐述他的“以仁树人”“以德兴国”的理论。孔子苦口婆心地阐述,只要君主率领卿仕大夫以身作则,着力道德伦理修养,践行德行,就可以正人心、肃纲纪、得民心,实现“德治”。

我们已论述过:伦理观念是立足于特定生产关系与利益关系的思维方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人们的伦理观念不可能一律。对在日常生活中的勤劳与懒怠、奢靡与节俭的评判,统治者与庶民,富人与穷人的观点从来就不一样。对善与恶、德与愚的看法,地主与农民不可能一样。对资本带来利息这一生产关系的本质,资产者与无产者的观点更存在根本对立。这也就是说,立足于多样现实利益关系的阶级社会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对立、多元的阶级性意识。

儒学中有关“天地君亲师”以及君子、小人的等级观念,有关君权至上,庶民百姓必须忠君爱主,遵守朝纲,不可犯上作乱,以及妇女必须谨守“三从四德”等观念,在本质上是维护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

封建社会的历史是地主剥削压迫农民和农民进行反剥削、反压迫斗争的历史。儒家的皇权至上和忠君爱主的基本理念,适应了封建主维护其统治的政治需要。基于此,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在中国中古社会的日盛,不少封建王朝将儒学奉为“国教”。《论语》《孟子》等成为士人必读的经典,宋代宰相赵普更提出,“半部《论语》治天下”。隋唐以来实行科举取士,研习孔孟经典成为士子中选升官之途。在上述教育、从政、升迁机制下,开创了中国中古时期的儒学人文理论的人心厚植,它促使开明君主实现“良治”,成为维系中国中古封建社会长期稳定重要的精神依托。特别应该看到:儒学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形态,它绝不是消极的东西,中国社会从春秋战国以来2000多年的文化精神发展中,儒学中的积极伦理理念与亿万人民群众自身的淳朴的伦理观念相结合,从而塑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敦的倫崇礼文化心态,这一中国文化精神形态深入人心,并且代代相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根,“黄皮肤”民族之根。

人类的精神生产物,包括知识性、理论性、艺术性的精神产品,具有多重实践功能。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对历史上出现的重大人文理论的功能进行全面观察和科学评析,而不能简单地划定是与非和轻率地取舍。

孔孟学说是一个内容博大的人文理论体系,它不仅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学说,而且还包括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和观点。这一中国古典学术体系既有用于维护封建制度的阶级性论述,又有可用于指导社会人的健康的心理形成,匡正人的正常社会交往行为,调节和完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社会治理的普适性内容。

我们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对孔子、孟子、老子以及其他古代中国杰出思想家的理论遗产,即使是那些原本用来维护封建主义的理论阐述、范畴、命题,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梳理和辨识,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出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创新性转化,实现有梳理的继承。中国古代人文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并且也是有重要影响力的全人类精神财富。(www.daowen.com)

我国是有悠久昌明文化之邦,2000多年来的中国古代和中古社会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伦理资源。中华精神资源培育出中国人的崇德尚礼、克己奉公、轻利重义的精神品格,创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道德人。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众多古典英雄人物为国忘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浓墨重彩地加以描写。中国各个历史时代,都有一大批坚守高尚价值理念的志士仁人。南宋时英勇抗击元军、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文天祥,在就义前写出彪炳史册的《正气歌》,歌颂了中华英烈捍卫道德理念的大无畏精神。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雎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愿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篇诗作高昂地歌颂了中华历代英烈,为国捐躯、捍卫道德理念的大无畏精神。在300年后的今天,读诵此诗仍使人荡气回肠,涕泪零零。

中国近代社会,由于封建朝廷的横征暴敛,腐败昏庸,国事日败,国力日衰。19世纪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对中国进行军事入侵,烧虏残杀,生灵涂炭,国家、民族处于危亡险境。中华民族是具有自立、自强精神的民族。为挽救危亡,振兴华夏,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的烽火在中华大地四处燃起,在19世纪末出现了许许多多坚持变法维新的进步改革理念,并且为之赴汤蹈火、誓死抗争的仁人志士。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以及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先进的价值观念,是动员人民群众投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力量。人们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唤起了中华民族奋起抗敌卫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和意志。特别是李大钊、杨靖宇、赵一曼、瞿秋白、夏明翰、江竹筠等可歌可泣的事迹,书写了当代中华精英“以身殉义”的最光辉的篇章。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伦理价值理念,催生出中华英杰的古典英雄主义行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则在20世纪的中国催生出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人士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革命英雄主义行为,把道德人的创造提升到光辉的顶峰。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