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知识生产及人的感性认识

知识生产及人的感性认识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性认识是自然物和加工物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眼耳鼻舌身以及大脑而获得的直接“感觉”,它形成直观“形象”。感性认识是初始的认知,这种认知捕捉住事物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形象”,但毕竟是属于表象的东西。它由大众所创造和归大众使用,任何一个拥有正常健康认知功能的人,都是知识生产主体。

知识生产及人的感性认识

第一,如果说,138亿年前发生的“宇宙大爆炸”以来天体运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是距今46亿年前银河系某一宇域中太阳系和地球的产生——那么,50万年前,一个有思维能力,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具有相互关爱性的高级动物群体,也就是人类社会的产生,无疑是地球运行与生物自然演化中最重大的事件。人们说:“人为万物之灵。”“人之灵”的核心要义在于人能从事精神活动。我们把精神活动划分为三个类别:第一,认知和知识生产活动。第二,情感与心理活动。第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塑造和意识性活动。从结果来看,它产出知识、文艺和价值理念。上述三类活动,也可以称为人的精神生产。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精神生产是建筑于物质生产基础之上并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

第二,知识生产是精神生产的重要内容。历史地看,它是第一的精神生产。认知和知识来源于物质生产的实践。原始人已经在进行物质生产中开动脑筋,总结经验,以便获得更好使用工具和增强劳动效率的知识。认知的功效和利益的提升,促使人努力在“干中思”,以知识促实践。这样,不仅积极从事物质产品生产,而且关切、重视获取知识就成为人类的特征。

第三,人类是从类人猿逐步进化而形成的,人类学家估计这一过程经历了数十万年。人类形成的标志是:(1)直立行走;(2)制造和使用工具;(3)分节发音和语言的形成,意味着初步思维活动和原始意识的形成。基于此,距今50万年~70万年的非洲南方猿人,北京猿人元谋人资阳人等均已经是人类祖先。在这一漫长的时期内,人实现了生产工具由旧石器到新石器的缓慢进步;实现了人工取火,火的发明和应用,使生活消费方式发生由生食到熟食的变革;实现了语言的形成和人类大脑的发育。以上三个实现,意味着完成了人类的远祖——类人猿到原始人类的转变。

第四,人是高级智能的动物,具有认识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高等动物如猩猩虽然也具有某种智力,也懂得利用工具觅食,但最聪明的动物都没有形成语言和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也就不能从事真正的认知。类人猿在长期的集体劳动和群体生活实践中,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的逼迫下,经过长期的认知活动的历练,终于发育成具有发达认知能力的大脑。大脑的发育成熟,是人类独有的发达认知能力的物质、生理基础。

第五,原始人在艰难而漫长的劳动实践中获取知识。知识外化与物化在工具中,以及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人类生产的发展,工具的改进,社会生活的进步,文化的昌明,都立足于知识增进。知识是人对世界,即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开展的认知而结出的果实。人的认知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浅层的认知,它形成感性的认识;第二步是深层的认知,它通过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范畴、原理、系统理论等形式,也就是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自然物和加工物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眼耳鼻舌身以及大脑而获得的直接“感觉”,它形成直观“形象”。理性认识是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抽象概念和理论概括,如物质结构、质量、能量、距离、速度、温度等自然科学范畴;有关劳动、产品、价值、财富、市场、资本等经济科学范畴;有关是非、善恶、公平、正义等社会伦理范畴,它们是借助人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感性认识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度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感性认识是初始的认知,这种认知捕捉住事物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形象”,但毕竟是属于表象的东西。理性认识是认知的上升,尽管它的抽象形式似乎距物本体更远,但它却是对事物表象的扬弃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因而,它实质上距事物的“真象”(实象)更近。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认识,由感性的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在新的社会实践中检验原有的认识,即原知,并且进行修正和发展原知,形成更加接近事物本质的更完善的新知,逐步地提高知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可见,人类获得科学的知识要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由相对真理的积累、扬弃而逐步迈向绝对真理的不断循环往复和上升的过程。

第六,我们把知识区分为通常知识、古代学术知识、现代科学知识三个类别。

我们指的通常知识,是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实践经验,经过思维加工而获得的知识。如农民通过农业活动获得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知识;工人通过制造活动获得各种各样的操作工具,处理原材料等加工制作的知识;家庭劳动者通过日常家庭劳务与生活获得做饭炒菜、洗衣扫室等处理各种家务的知识。通常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大众性。它由大众所创造和归大众使用,任何一个拥有正常健康认知功能的人,都是知识生产主体。(www.daowen.com)

应用性。在内容上是对日常生活具体事物的直接认知,回答有关如何做好某一具体事务,即“如何做”的问题,是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的应用性的知识,它是实现人的正常日常生活的精神工具。

在知识结构与形式上,它简单、易懂,是大众自身创造又归大众使用的“简朴的”道理。

经验性知识。通常知识是人对自身实践经验的“初步总结”。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他们能在劳作中表现出令人惊叹、无与伦比的熟练和技巧,就是由于他们拥有从长年累月劳动中获得和积累的经验性知识。

可积累性。人类在进入文明时期后,重要的通常知识采取文字形式和口传身授方式进行代际传递和积累。

通常知识是有关事物的浅层联系的知识,它未能深入到事物的“里层”,揭示物的“内在的因果关系”和“本质”。如古代人懂得钻木、击打燧石可以取火,但他们不懂得钻木产生“热能”,热度达到燃点和出现燃烧的物理学机制。古人很早就懂得严寒下水结为冰的知识,但他们却不懂得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到0℃凝固成冰的物理学机理。陶器烧窑工懂得陶坯入窑烧制的方法和掌握火候的知识,但他们不懂得陶坯及彩绘烧制中温度与烧制物发生变化的化学机理。

由于通常知识在“认识”上的“表层性”,使它只能解决“怎么做”这样的有限的应用问题,但却不能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与此相关的“是什么”的问题。知识的这种不足,决定了人的认知活动要进一步深入到事物里层和提高到由一系列范畴、原理来进行表述的科学知识。这一特殊的精神生产任务通常是由专业精神生产者——知识分子,即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来完成。

第七,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是社会生活两大层面。人类要维持生存,首先要从事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接着还要进行生产资料生产的活动。由于使用工具是人类生产的根本特征,因此,上述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生产,简称为物质生产,它是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层面,也就是“社会的物质基础”或“经济基础”。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有文化精神生活的高等动物。在发达的社会形态,人不仅要从事物质生产,而且还要从事精神生产,用更多时间开展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以及从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我们把这两种探究性活动称为精神生产,它的成果是知识产品与文化产品。基于上述分析,人的社会生活就表现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层面。在存在阶级的社会形态中,政治生活被引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另一重要层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