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命体运动的特征:原本体性自我复制的优化探究

生命体运动的特征:原本体性自我复制的优化探究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体运动和变化的特征则是原物体性的重生或复制。DNA这种原体性再生产,在于碱基按规则配对的不断重复,后者是在生命池经历过百万年、千万年,甚至更长时间适生的环境形成和稳定后发生的。原结构的生成→破损→自我修复,成为DNA运动的特征。但是在基本环境条件未遭破坏情况下,DNA体系内和细胞内的自我修复机制会发挥作用,进行“纠错”,从而使畸变的结构得到修补或对断裂结构进行“剪除”。

生命体运动的特征:原本体性自我复制的优化探究

非生命体在运动中表现为始原体体性的不断变化,由量变进至质变。雨水在地上汇集成潭,继后形成溪流、湖泊江河,最后汇入大海。即便是最稳定的、能够长期维持原貌的物质实体,如巍峨的高山,也会因地壳运行而崩解,转变为丘壑。亿万年中有序运行的星体终将因能量耗尽而脱轨、解体、碎裂、转化为流星,或化为宇宙尘埃。任何物质体的运动和变化都是始原体的消亡和新物体的产生。

非生命体运行图示可以示意为:A→B→C→D……。

生命体运动和变化的特征则是原物体性的重生或复制。如在细胞层面上表现为同质的新细胞取代已消耗和死亡的旧细胞。在生物种层面上表现为谷生谷,猫生猫……在DNA微体结构层面则表现为DNA始原结构不断地被精确复制。当然,我们在这里使用的原物体性复制,是一个哲学概念,着眼于论述生物演化中始原体与继生体之间质的同一性。生物学的遗传概念的内涵,用哲学话语来表述,就是始原体与继生体在体性上的同一性。当然,辩证思维中的同一性包括有差别,是对立统一。因此,发生在物体新陈代谢中的原体性复制不意味着原物复归和结构不变。其图式为:A→A1→A2→A3…,B→B1→B2→B3…。

生命池中带有生命遗传信息的DNA双螺旋结构一旦形成,就开启和进行周而复始、持续不断的再生产,如春笋在雨后的树丛下连片生长,其典型是医学实验室中细菌培养基中同一细菌的几何级数式爆发生长。DNA这种原体性再生产,在于碱基按规则配对的不断重复,后者是在生命池经历过百万年、千万年,甚至更长时间适生的环境形成和稳定后发生的。但自然世界,也就是环境条件从来是不断变化的。例如在出现有害射线和有毒物质的作用时,就会出现碱基错配行为,它引起DNA双螺旋结构的破损,或链条撕裂。但是作为生命体的DNA分子的破损结构却会进行自我修复。原结构的生成→破损→自我修复,成为DNA运动的特征。mRNA的发挥模板职能,进行精准的转录、翻译,实现DNA在氨基酸(蛋白质)体中的忠诚表达,这些有规则的生化过程是以环境条件的稳定为前提的。一旦自然环境条件发生“逆变”,转录与翻译就会出现错误。但是在基本环境条件未遭破坏情况下,DNA体系内和细胞内的自我修复机制会发挥作用,进行“纠错”,从而使畸变的结构得到修补或对断裂结构进行“剪除”。[7]可见,DNA结构依靠它的“神秘”的自我修复机制,保障了原结构的稳定性,使继起的mRNA的转录和翻译活动得以“忠诚”地表达DNA的性质,实现了DNA原结构以模板方式对蛋白质体的嵌入和塑形。(www.daowen.com)

DNA原体的自我复制和在蛋白质体中的“忠实”表达,实现了生物体性“遗传”和生物种的代际延续,产生了由作为始祖的始原体向一代又一代的继生体演化的生命体繁衍现象,这是一种“生生不已”的有生命物质运动形式。其图式如下:

上图表明生命体由始原体A繁衍和演化出大量体性与始原体相同一的继起体的生物遗传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