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物质的内在本质与结构: 力场与微物质体的相互作用

物质的内在本质与结构: 力场与微物质体的相互作用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质表层结构的性质属于“外在属性”,或表象性,也称现象性;里层结构的性质则属于物的根本性质,属于“内在属性”,简称“本质”。物质的本性是由原子核结构所决定。物质的运动是在外在力和内在力相互作用下启动的。微物质体的内生运力在于微粒子结构组成因子的矛盾。力场的形成,成为物质核结构稳定性和有规律运动的“力学”基础。

物质的内在本质与结构: 力场与微物质体的相互作用

我们把形体性作为自然物质实体性的“表征”,即表层结构的性质。自然物质是一种组合物。这一组合物包括表层结构和里层结构。物质表层结构的性质属于“外在属性”,或表象性,也称现象性;里层结构的性质则属于物的根本性质,属于“内在属性”,简称“本质”。物质结构的机理,表现为里层结构的性质决定表层结构的性质。物质的形体,包括颜色、气味、声音等,均属于表层结构的性质,它是由物质的里层结构决定的。

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家一直从事将物质剖析为基本元素的探索。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用元素周期表将物质归结为63种化学元素,从分子运动层面和原子量的变化提示了一切自然物质是化学元素的组合。20世纪的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进一步将对自然物质的研究,深入到物质深层——原子核中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以及夸克、弦等,着力于剖析物质最里层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如当代理论物理学阐述了有关微观物质层结构的原理:宇宙物质的基本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又由原子核与电子运动构成。从这个结构看,原子核是物质分子的里层结构,由质子和中子以及其他基本粒子组成,质子又由夸克和中微子等组成。现代的生物分子理论,揭示了生命体的最里层结构是基因编码的DNA链,阐述了基因结构对生物的性状、行为方式和遗传机制的决定作用。

20世纪粒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把对自然物质体的研究推向了物质结构的更深层,如果说,当代自然科学家主要从事对自然物质的微观实证分析,他们对自然物质深层的组织结构,各种微细物质的关联性和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剖析,建立了物质微观层面的粒子运行与生物DNA分子行为的理论,并且用数学精密形式加以表述。那么,作为自然哲学家,就应当立足于汲取自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以更宽阔的视野,更有效地运用逻辑思维工具,着眼于进行物质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相统一的整体性思维,从而更深入地揭示和更严谨地表述宇宙自然物质运行,包括微观运行与宏观运行的规律。

小 结

第一,宇宙或大自然,是无生命的物体和有生命物体的总合。从宏观角度看,是巨大“物质组合或结构体”。其公式是:大自然=∑物质体。

自然物体的具体形式千差万别,但就其本质来说,它们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以物质为本体是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出发点。

第二,宏大物质体与微细物质体。作为宏大物质体的大自然,是以细微物质体为分子的多层次的组合物,因而,要认知大自然的性质和规律,就要从微观分析开始,要首先揭示作为分子的细微物质,特别是极微细物质的结构、运行机制和功能。具体地说,要从对物质原子,包括生物分子结构的分析着手。

第三,宇宙中一切物质体的基本构成是分子,分子又由多个原子构成。原子中心为原子核。物质的本性是由原子核结构所决定。原子核是一个微粒子的多层级结构。它由质子和中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组成,此外,还存在起媒介作用的π介子。围绕原子核运行的是电子。物质原子是一个类似太阳系结构的微观组织,或微粒子系统,也是一台极其复杂的微“自然机器”。当代新兴的核子物理学家为剖析原子核深层结构和阐明核粒子力学性质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成果。但对于极微观自然的探索,还只能说是迈出了初步,例如夸克等微细粒子是否还能进一步细分?如何认识宇宙的多维性?都是当前正在探索的论题。要破解原子核结构的许多奥秘,不能只依靠实证方法,有效使用哲学的逻辑辨析也许能够强化人的认知能力和做出有价值的科学的预见。

原子的结构简单图示如下:(www.daowen.com)

第四,物质的内生运动。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原子核是运动着的微粒子组。原子核运动包括两个层面:(1)原子核结构的旋转和振动。(2)作为原子核组成部分的质子、中子、π介子,以及电子的运动。质子与中子在结合前,二者进行着的相向运动。π介子在质子、中子间运动;电子在核子外层进行绕行运动。此外,微粒子从原子核结构中脱离如放射性物质中那样“衰变”,以及电子的“外逸”,均是原子核运动的具体形式。

物质的运动是在外在力和内在力相互作用下启动的。微物质体的内生运力在于微粒子结构组成因子的矛盾。如原子核的基本要素是中子和质子,二者处在“一牵一拒,此推彼挡”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中,我们把这两种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称之为“力态”,它是正、反力的整合。原子核的运动就是在中子与质子相互之间的力的整合的表现。

如果某一物质是多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结构,各个要素之间会产生力的互相交织,牵引、拉扯与揉合,最终形成一个蛛网式的体现诸力相互均衡的“力场”。如宇宙、星系等都是宏大力场。力场的形成,成为物质核结构稳定性和有规律运动的“力学”基础。

蛛网式力学均衡图示如下:

一些“活跃”物质元素的内生要素力的均衡,带有不稳定的性质,从而表现为物质运动中一些组成分子向外释放。铀、钋、镭等放射性物质就是如此。它们的原子核力场不能长期保持“力”的均衡,总有一部分粒子被排斥在“力场”之外,形成了射线核爆炸的高温引起微粒子高速运动,会引起内生力高度集聚,导致原子核力场均衡的破坏和爆炸式重组。

第五,当代自然科学研究专业划分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依靠数量分析和模型方法,虽然这种研究对自然物质的具体运行过程的描述越加精准,但对自然物质进行“总体性的”分析和严谨的理论概括存在局限性。此外,一些自然科学家缺乏辩证的理论思维。

爱因斯坦建立的相对论和20世纪中叶以来迅速发展的量子力学,揭示了微细物质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体现了科学家积极地采用辩证思维来分析微细粒子的运行。科学研究越是深入到宏观自然和微观自然的深层,科学家会发现它们面对的是无限诡异的,充满变数又有规律的大自然。如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正电子与负电子,物质与反物质,多维空间与一维时间,必然性与不确定性,强作用力与弱作用力,等等。对上述物质运动新形式的科学透彻的阐释,单靠实证方法和模型方法是远远不够了。当代自然科学在理论层面上的更好发展,呼唤自然哲学,呼唤辩证法的思维。

当前国外学术领域中也出现了一种有趣现象。20世纪物理学研究进入了物质结构深层,量子物理学揭示了量子这一细微物质运动中的“量子纠缠”现象,提出了量子运行的不确定性。对微细物质运行的新形式的探讨,引发了对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的理论争论。不仅宗教家、罗马教廷人士借此宣称:上帝意志决定微细物质运行是“最新量子物理研究的伟大成果”,一些科学家,包括量子物理学家也提出意识、“精神”是领先于物质的“终极力量”,一些研究人员还提出人死后灵魂在宇宙有目的运行等奇谈怪论。量子物理学研究在社会思想领域引发出唯心论沉渣重新泛起的现象,表明恩格斯在19世纪提出的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引自然科学理论研究的论点并没有过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