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评价研究,我们发现,自2000—2014年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水平是不断提升的。人民银行对于提升政策透明度和加强与公众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视程度也是在不断提升的。除了常规的发布政策公告、政策执行报告等常规的沟通方式外,人民银行也通过新闻发布会、新闻网站等新媒体方式向公众传达政策信息。
虽然我国的货币政策透明度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我国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够明确和清晰。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以稳定物价稳定为基础,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单一货币政策目标。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对货币政策目标有清晰的界定,但是实际操作中往往要兼顾很多目标,例如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推动就业、扩大储备、稳定汇率等等。不但政策目标繁多,而且缺乏清晰定位。也正因此,我国的央行也被市场戏称为“央妈”;二是政策委员会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首先,虽然我国在1997年就建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但是与国外的货币政策咨询和决策机构相比,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目前还不具备决策职能,仅仅是议事咨询机构,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议对公众预期的引导是缺乏效力的。其次,由于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决议过程不明确(一般不公布会议纪要和详细的会议记录,也不会公布货币政策委员的投票情况等)、定期会议的频率较低、发布的决议原则性描述过强以至于缺乏对公众的引导。最后,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很多都是政府官员,专家和业界人员数量偏少,很难真正发挥科学决策和咨询的作用。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引导公众预期方面,与国外央行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三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信息披露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DS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首先,我国很多关键数据的披露和预测并不是出自人民银行,例如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数据和预测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其次,对外公布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有待提高。人民银行侧重于对政策目标、金融数据等的披露,但是对于政策制定过程、政策走势、利率走势、预测模型等方面等的披露的较少,做法较为保守和谨慎。最后,央行公布的预测和决策信息经常使用比较原则性和官方性的措辞,使得公众很难从这些公告或新闻发布会中准确领悟到央行的政策意图,从而对央行货币政策走向做出正确的判断。(www.daowen.com)
综上所述,我国的货币政策透明度水平是在不断提升的,但是无论是从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市场对于已披露信息的反应程度上来看,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