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预期理论及货币政策的发展

预期理论及货币政策的发展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预期理论的建立和不断发展,这种状况正在不断地改变。预期理论按照预期形成的机制可以分为静态预期、非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下面将分别对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基于理性预期理论,只有出其不意的货币政策才会产生效果。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各国普遍使用的是刺激性的货币政策,根据理性预期理论的观点,模糊的货币政策受到了各国央行的普遍认可。

预期理论及货币政策的发展

按照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依靠市场的力量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是建立在完全信息和理性人的基础之上的,现实世界无法完全满足这些假设条件。由于垄断性、外部性公共产品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会发生失灵,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配合来调节经济运行。传统的政府干预理论主要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市场主体对于经济形势和调控政策的预期,更谈不上政策当局主动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提高政策透明度。随着预期理论的建立和不断发展,这种状况正在不断地改变。

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前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估计和判断。预期理论按照预期形成的机制可以分为静态预期、非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下面将分别对相关理论进行介绍。

静态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的情况来对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估计和判断。蛛网模型是静态预期最有代表性的模型,该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an Tinbergen)和意大利数学家里奇(Gregorio Ricci-Curbastro)分别提出来的,并由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 Kaldor)命名。蛛网模型以当前市场价格作为下一期市场价格的预期,即所谓的静态预期。静态预期将动态模型引入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和分析中。静态预期的模型表示如下:

非理性预期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来的。非理性预期认为市场主体会依据前期市场实际波动的情况调整自己的预期,但是这种预期易受情绪因素的干扰,发生突然和剧烈的变化。非理性预期的模型表示如下:

适应性预期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卡甘(Cagan B.P.)首先提出来的,后来经过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分析而逐渐完善。适应性预期与非理性预期一样也会考虑当前价格。但是与非理性预期不同的是,适应性预期是根据当前价格与之前预期价格的差距进行调整,而不是依靠当前价格与上一期价格的差距进行调整,是预期不断调整的过程,因此称为适应性预期。适应性预期的模型表示如下:(www.daowen.com)

理性预期是指市场主体在运用一切可以获得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长期平均说来最为准确,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经济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的思想是由穆思(Muth)于1961年首先提出来的,后来经过卢卡斯(Lucas)、萨金特(Sargent)和瓦尔拉斯(Wallace)等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理性预期理论。根据理性预期理论的观点,如果货币政策意图能够清晰准确的传递到公众那里,那么公众就会按照货币政策的预期调整自己的行为,货币政策就不会对实际经济变量(如产出、就业等)产生影响,而只会影响到名义变量(如物价水平等),货币政策就失效了。

基于理性预期理论,只有出其不意的货币政策才会产生效果。这种结论在货币当局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是成立的。这是因为,如果货币当局希望通过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的政策效果之一就是物价水平的上涨。如果公众清楚地了解到了扩张性货币政策意图,那么他们也会预期到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产生通货膨胀。为了减少这项政策对个人生活带来的影响,他们必然会要求提高工资水平,一旦工资水平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就会上升,生产厂家的利润并未得到提升,就不会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失业情况并未得到改善。以刺激经济增长为目的的货币政策并未产生明显效果,只是推高了物价水平,货币政策无效。但是当货币当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提高政策透明度反而会提高政策的有效性。这是因为一旦公众意识到央行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首先他们预期到生产会缩减,那么他们对于工资的预期收入也会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信贷紧缩,预期价格水平也会下降。公众认识到货币的购买力是在不断提升的,同时预期未来工资收入会下降,这就使得他们减少当期消费。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的下降必然会对经济产生收缩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升会有利于政策效果的发挥。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各国普遍使用的是刺激性的货币政策,根据理性预期理论的观点,模糊的货币政策受到了各国央行的普遍认可。但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石油经济危机的爆发,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进入了滞涨阶段。这时央行的主要政策目标是降低通货膨胀水平,再采用隐秘性的货币政策反而不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积极推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且成功降低了通胀水平的原因。

作为货币政策透明度重要基础的预期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条件之上的,经济主体会按照经济形势最大化自身的收益,这也是运用预期理论解释透明度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的。为了更好地提高央行政策的可预测性,央行可以向公众提供有关应对外部供给和需求冲击的信息或反应函数,以此可以获得公众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信任。一旦获得了公众的信任,央行引导公众的预期就会变得非常简单(Thornton,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