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入学政策,确保良好教育资源分配

城市入学政策,确保良好教育资源分配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类政策资源也是较多倾斜于城市,包括教育资金的投入,财政经费的拨付,以及为学校发展提供具体的政策支持。③购买了学区房之后,需要尽早入住,熟悉周边的环境,把夫妻双方及孩子的户口及时迁入,以满足一表生的条件,防止孩子上学时学区内新生爆满,而被调剂到附近学区。

城市入学政策,确保良好教育资源分配

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至少有15年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可见学校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算大学研究生博士生读书时间,一个人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尤其是上大学,更是决定了其一生的职业。国家实行小学初中九年制义务教育,可以确保每个孩子有书读,但在哪里读书、在哪个学校读书,是否需要参加校外培训等,都是需要父母慎重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孩子要面对高考的选拔,以及是否出国留学等,更是需要从长远考虑和准备。读书是关系到个人一生的事,其作用和意义都是非常深远的。

(一)择校

从个人的角度看,择校就是根据家庭条件、自身情况、教育资源,对学校做出选择;从社会的角度看,择校就是众多的家长集中选择各层次学校;从制度的角度看,就是法律法规对学校选择的规定,以及学校根据政策制定的择校规则。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城乡之间、学区之间、学校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异。

1.城乡差异

教育事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能够集中较多的教育资源,包括人才的集中和师资的积累,以及信息和交流的优势等,而且容易形成明显的积聚效应。各类政策资源也是较多倾斜于城市,包括教育资金的投入,财政经费的拨付,以及为学校发展提供具体的政策支持。所有这些,在大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表现是非常突出的。作为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中心,省会城市、地区所在地和县城所在地相对集中了当地的各种资源,包括教育资源。城市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乡村,这是一种基本规律。

2.学区差异

同一座城市如果划分学区,则不同学区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异。学区代表该地区的发展历史和资源积累,相对来说在历史悠久的学区,学校比较成熟,虽然不一定是名牌学校,但至少能达到一般的水平。对于一些新的学区,很难保证有好的学校,尤其是新成立或新分出来的学校,一时难以有较好的教育水平。学区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保持相对的稳定。学区对应的是户口,户口对应的是住所,住所对应的是房产。因此,一些学区房的价格很高,城市中心的一些“老破小”房子价格高得离谱。当然一些父母为了子女能上心仪的学校,也会下决心掏钱购买。

3.学校差异

学校之间也有很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历史。好学校不是一天能建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每个地区都会有一两所比较出名的学校,并且得到当地政府很多的关注和支持,能够吸引优秀的师资和优秀的生源,产生正向叠加效应,从而加速其发展。例如浙江的镇海中学、学军中学、杭二中、诸暨中学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学校。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民办学校应运而生。典型的是民办初中,享有特殊政策扶持,机制灵活,吸引良好师资和优秀生源,得到快速发展。

4.选择学校

客观地看,任何地方、任何时期教育资源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因此从父母的角度看,也就需要考虑择校的问题。择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好的学校有好的老师、好的学风、好的同学、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积极上进之心,也可以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包括交流、拓展、综合发展等。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在校学习是为今后的人生打基础,选择一所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一些有专业特长的孩子,只要有好的老师教育,可能孩子很快就能成才、出类拔萃。

择校是一个长远的问题,需要提前很长一段时间考虑,一旦决定之后,就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并且在操作方面进行具体落实,总之要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生活区域以及孩子的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权衡。

择校现象在小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虽然初中还是属于义务教育,但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不愿意让孩子参加电脑排位在本区上初中。进入好的初中,意味着一只脚进入好的高中,以后进入好的大学的机会就更大了。因此,好的初中就更加吸引学生和家长。尤其是民办初中的出现,不仅集中了一些好的师资,而且也吸引好的生源,很快以较高的中考率名列前茅。由于机制的原因,包括师资管理、经济报酬、教育理念、教育方案、课程安排、对学生的要求等,公办初中不能与民办初中相比,在两者的暗自较劲中,公办初中的颓势很快显现,从而表现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为了能让孩子上一个理想的学校,有的父母不惜在大城市买房落户,举家迁徙;有的花重金购买学区房;有的托关系、出钱到外地借读或进入民办学校;有的在孩子读书学校的附近租房陪读。这些父母都是“孟母三迁”的现实版,令人肃然起敬。需要指出的是,也有少数父母对择校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①有的家长在孩子读书的重要节点时期,搬家住新房,但离重点学校越来越远,这是难以理解的。姑且不说接送孩子需要精力,影响孩子课后与同学的交流、讨论,就说在路途上浪费的时间也是非常可惜的,更何况还有刮风下雨和交通上的潜在危险。②有的父母认为,需要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使孩子能够全面发展,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埋没孩子的天性,没有必要读民办初中。这种观点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是错误的。孩子只能积极适应社会,学习是需要一定压力的,好的环境能够促进孩子成长,竞争与全面发展不是必然矛盾的。

5.学区房

学区房是择校的一种延伸,也是择校的一种基础条件。学区房针对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对应小学阶段。好的小学可以为孩子打下好的基础,所以选择学区房也就成为家庭的一件重要事情。①学区房除了有好的学校以外,还要兼顾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上班、出行、购物、菜场、幼儿园等。上班的因素非常重要,夫妻俩最好有一人离单位不是很远;如果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则幼儿园的接送路程也是重要的因素。选择学区房,在经济方面需要考虑能够承受的范围,结合面积、小区等方面进行综合衡量。②学区房的外部条件也是需要核实清楚的,是否确实属于心仪的学区,学校的新生容量情况,学校对学区内的学龄儿童有何要求,房屋上家是否已经占用了入学指标,上家的户口是否已经迁出等等。③购买了学区房之后,需要尽早入住,熟悉周边的环境,把夫妻双方及孩子的户口及时迁入,以满足一表生的条件,防止孩子上学时学区内新生爆满,而被调剂到附近学区。当然,有的年轻父母学校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但保留农村户口,因为现在农村户口还有承包地、宅基地等,一些城郊的村子还有拆迁和集体经济的分红,有较多的经济利益,所以父母的户口是否及时迁到城市,也成为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

【链接】

购买学区房需注意的问题

什么样的学区房,一表生有可能爆表呢?经过几年观察,以及从杭城多所小学校长那里得来的线索,钱报记者总结出一些规律,供爸妈们参考:

首先,看学校。学区对应学校的名气都很大。

其次,看班级。招收新生班级的数量,逐年递增,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最后,看学区内楼盘特点。大致分两种情况:

1.小户型扎堆的老小区。因为房子的总价低,换手率特别高,如果一套学区房6年内转手三四次,就会有三四个一表生,不是一所学校能承受的。所以部分学校会有不成文的规定,即一套学区房6年内只允许注册一个学籍。建议家长买学区房时,确认上任房东是否有孩子在读。

2.新楼盘扎堆的学区,如果对应学校投入使用6年以上,已没有富余教室可以扩班。文澜校区就是这种情况,学校2008年投入使用,学区内几乎都是新楼盘,陆陆续续交付使用,家长又多是冲着学区购房的,一表生自然越来越多。钱报记者打听到,文澜校区学区内有19个楼盘,其中有两个楼盘,2018年适龄入学的户籍生都接近150人。

(《钱江晚报》2017年12月1日A21版)

(二)衔接

孩子成长很快,每隔几年就要到新的学校就读。要做好孩子不同阶段的衔接,包括亲子班、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等。同时,要注意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衔接,处理好特殊时期孩子出现的一些不适应情况,如三年级现象和初二现象等。

1.幼儿园

孩子一般是3周岁上幼儿园,上幼儿园之前,可以选择性地上亲子班,作为上幼儿园前的一种过渡。当然亲子班并不是非上不可的,孩子很小、智力有限,学不了很多东西,而且家长是孩子幼儿时期最好的老师。孩子上幼儿园前的特点是,环境比较封闭,行为比较随意,对大人的依赖性强,平时和小朋友接触比较少,有的孩子到了幼儿园一时不适应而哭闹。因此,需要做好上幼儿园前的准备:①教会孩子简单的自理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会孩子告诉老师饿了、渴了,或者要尿尿等;②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幼儿园在两餐之间会加点小点心,中午还有午休。一些孩子不习惯午休,午休的时候睡不着,所以父母一定要按照幼儿园的活动时间提前训练孩子的作息。③平时要多让孩子参与聚会等活动,学会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参加多人的游戏活动,让他能在新环境中较快融入集体生活。④在入园前可以先带孩子去即将上的幼儿园走走,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和设施。入园后的第一个月,每天可以提前去接孩子放学,送去上学的时候也别急着走开,可以陪孩子几分钟,让孩子有情绪上的过渡。⑤在日常教育中要教会孩子简单的礼貌和问候用语,这样老师对孩子印象会比较深刻,也能更好地与其他小朋友建立感情,为以后的共同相处奠定基础,逐步适应没有家人在身边的集体生活。

2.幼升小

幼升小是幼儿园或学龄前儿童升小学的简称。随着小学划片入学政策的实施,孩子无须进行小学入学考试,而是按照户口、房产所在地就近入学,这样减轻了孩子在学龄前的学习压力。但是从幼儿园到小学,还是有许多变化的。幼儿园孩子没有任何压力,没有课外作业,没有学习任务;而小学开始是正式的教育,有考试、测验,有分数的衡量,老师也会给家长布置一些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小学教育是零基础开始,但最初学得好坏对后续学习影响较大。由于学校、环境的改变,而且课程进度只能照顾大多数的学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很好跟上。因此,在上小学之前,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汉语拼音和简单的加减运算,这样孩子进入小学时就可以更好衔接。同时家长要跟踪学校的课程进度,做好孩子的课外辅导,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应该说,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智力、能力、理解力等方面都发育得比较好了,学起来也是很快的。

3.三年级现象

三年级现象,是指原本在小学一、二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三年级时,在课堂上容易走神、不注意听讲,表现出不良的习惯,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出现三年级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可能是因为学前接受超前教育,导致一、二年级时厌学,结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到了三年级终于暴露出基础差的问题;可能因为教材难度加大,三年级教材与一、二年级的侧重点不一样,知识点有一个飞跃,有些家长自己也不懂怎么辅导了;还可能因为孩子的身心转折,三年级是儿童成长为少年的过渡期,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增加,儿童期的游戏为主与少年期的学习为主冲突加剧等。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很容易产生分化,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变化,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提高学习效率,养成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的专注品质。

4.小升初

小升初是小学升入初中的简称。按照义务教育政策与相关法律法规,小学升入初中不需要升学考试,大多为免试就近入学,但是民办初中和部分公办重点初中仍然举办小升初的升学选拔性考试。

从小学升到初中,孩子的心理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孩子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学习全新的课程。功课由几门增加到十几门,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加上对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了解较少,大部分孩子往往在心理、学习、交往等方面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一部分人落伍,走了弯路,成绩出现滑坡

小升初是一个不应忽视的环节,小升初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孩子的后续成长和学习成绩影响很大。为此,需要父母仔细分析,认真做好孩子小升初的各项衔接工作。要在思想上有所认识,利用暑假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孩子讨论中学的教学、课程、学习活动、生活规范、作息时间等,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和物质的必要准备。在孩子进入初中后,也要求父母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熟悉初中孩子成长中的常见问题,以便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初中的新生活,解决好孩子遇到的新问题。

5.初二现象

所谓初二现象,就是初中生,特别是初二阶段的学生在生活、学习方面出现的一系列变化,比如叛逆、反感、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容易激动、暴躁,思想道德、学习成绩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出现两极分化

初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随着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青春心理的萌动,开始体验与感受一些新的东西,试图摆脱父母、老师的控制,希望独立尝试一切,但在生活、情感和学习等方面还得依赖父母和老师。初二学生的学习压力加重,各门课程难度增大,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尤其是物理、化学课程。一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如果在这期间适应不了,就很容易导致烦躁、厌学,感觉什么都学不好、学不会,严重的甚至产生抑郁、自卑的心理。面对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在繁重的课业任务压力下,孩子没有了快乐感和良好的心态,原先在小学和初一还比较稳定的学习成绩,开始出现波动和分化。许多原来听话守纪的学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对抗情绪。

实际上,所有这一切,单靠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自己是无法很好面对的。需要看到,初二的孩子具有可塑性、主动性、追求独立等特点,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存在着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初二阶段既是发展的危险期,同时也是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家长一定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态度,而不是单纯一味强调学习,不要给孩子额外增加作业负担。要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切实帮助孩子突破一些学习上的难点和障碍,更加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和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另外,家长应将生理方面知识多多告知孩子,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正确看待对异性的好奇、喜欢和交往愿望,防止陷入早恋的情感冲动。

(三)培训

自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一直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接受正常的校园教学之外,还要求参加一些校外培训班,或称为课外辅导班。从最初的一些兴趣班,到现在的奥数班、网校、家教等辅导训练,校外培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1.培训现象

培训市场的形成和快速发展,除了一些家长和孩子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之外,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机制方面的原因。

(1)制度根源。我国一直实施的应试教育,是校外培训兴旺的主要制度根源。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虽然经过若干年的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择校考试、中考、高考等教育评价体系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命运。

(2)助推力量。学校追求每年的升学率,是校外培训的主要助推力量。升学率是一个考核指标,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声誉,进而决定着学校的生源,最终直接关系到该学校能否在名校林立、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多数学校即使校内不组织,也大都支持学生在校外参加类似奥数班性质的辅导班。

(3)生源输送。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断为校外培训输送生源。社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日益增高,迫使学生们要想获得理想的工作,就必须拥有高学历。许多人从入学开始,便把考研、考博、出国留学等定为奋斗目标,过高的期望值和从众行为,推动培训市场的不断发展。

(4)主要动力。培训机构的逐利动机,是校外培训市场的主要动力。培训机构的超纲教育、提前教育、强化应试,短期内能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迎合部分家长心理;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夸大宣传,声称不参加培训就没有考民办初中的竞争优势等,造成家长的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媒体也爆出了许多关于校外培训的乱象,如两三万元一年的高额培训费。

校外培训已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延伸,发展成为遍布全国各地、涉及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一股风潮,绵延不绝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形式多样,但不可否认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并且是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总的说来,校外培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新产物,在我国的教育评价机制发生根本性改变之前,仍然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

2.家长选择

家长对校外培训的态度是复杂的,既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培训得到提高,又担心孩子课外负担太重;既不掌握孩子成绩的真实水平,也不了解培训机构教学质量。于是,看到其他孩子纷纷参加培训,有些家长产生攀比心理;一些原本不打算给孩子额外负担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前途,迫于无奈而随大流;也有的家长觉得自己不好把握,放任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是否需要参加校外培训,如何选择,是家长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1)明确主次。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最有效、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统一性等诸多优点,是孩子学习知识、接受训练的主要途径。校外培训只是辅助教学形式,对课堂教学仅起着补充、辅助作用,不能过分依赖。因此家长首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重视孩子在校内的学习,通过与学校、老师充分交流,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理智地考虑孩子是否需要校外培训,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和方式。

(2)兴趣培养。校外培训最早是兴趣班,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多方面发展,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送孩子参加一些舞蹈、美术、表演、手工、航模等特长类培训,既可以强身健体又有一技之长,还可以结识新的伙伴,扩大孩子的交际范围。特别是在城市少年宫的多种培训班,能开阔孩子的思路,丰富知识和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很好的基础。现今社会竞争激烈,往往在同等条件下,有一技之长的孩子比较容易脱颖而出,因此在兴趣的基础上,家长也会考虑技能性质的培训,比如乐器、绘画、机器人、计算机技术等,以便孩子日后选择自己的发展专业。

(3)拓展补充。人的智力和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一类学生学习能力强,课堂学习有余力,孩子自己对学习感兴趣,家长们也不愿孩子把课余时间花在游戏和休息上,给孩子进行一些拓展培训,希望孩子多学一点知识或者能够多才多艺;另一类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校教的东西不能完全消化吸收,需要家教、培训班给孩子补课,提升孩子的弱项。培训班能给学生一个较好的学习空间,可以丰富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消化不懂的知识,能将学校课堂不理解的知识点讲解透彻,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这样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创造性地完成学习内容,实现全面均衡发展,避免产生厌学心理。

(4)重点突破。选择校外培训,家长应尊重、爱护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但是在小升初这样一些关键节点上,家长要帮助孩子做一个准确定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年级内排名有一个深入调查。如果孩子比较优秀而且成绩稳定,可以报一些课外培训班,重点做拓展学习,目标可以定高点;如果孩子成绩不是很理想,就要从基础抓起,重点把数学和英语基础打好,一般需要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孩子提高快的话一年多就可以达到比较优秀的层次,然后再进行提高辅导和练习,开始的目标不宜定得太高。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不愿意参加培训,父母要做好思想工作,但态度一定要坚决。许多孩子参加过培训后,很快喜欢上了培训班,这样的例子很多。

(5)慎重选择。确定需要进行校外培训后,家长应对拟选培训机构做充分调查,选择社会反响良好的机构。确定培训内容时,要考虑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善,有些培训内容并不适合他们;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培训,需要考虑与学校教学内容的衔接。由于学习需要一个整体环境,一般不选择大学生家教,也不宜选太大的班次。家长应关注授课人的能力、经验、责任心以及教学流程,要经常与孩子交流培训授课情况,鼓励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请教,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

(四)高考

高考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我国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1.高考制度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这一制度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深深地影响了教育体制,直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www.daowen.com)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已经走过了40多年,经历了多次改革。从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命题,到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自主命题的行列;从文理合并到文理分科,以及“3+X”方案;从定向生、自费生,到普通高校并轨招生,高校全部实行收费制;从普通高校考生条件进一步放宽,到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从上海、浙江2014年开始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到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高考制度一直在探索和改革中。

高考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教育部考试中心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制试题,考试日期定为每年6月7日、8日。高考并非中国公民获得文凭学历的唯一途径,还有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和远程学历教育等途径,所取得的学历都是国家认可的。

2.人生转折

高考不仅仅是一种选拔制度,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考验,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经历高考的拼搏,可以加深理解社会的公平竞争,并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完整,学习能力得到一次集中的提升。

(1)高考是一种经历。很多人都经历过高考的艰苦岁月。进入高中以后,特别是到了高三,孩子是全力以赴,家长也是尽其所能,学校更是把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凑,各门功课的老师都想给学生压任务。学生积极地尝试改变自我,寻求自我完善,争取大幅提升学习效果,以求实现理想的成绩排名。其中很多人耗费大量时间,做大量题目,几乎没有自由活动时间;成绩好的学生还会在课后攻克“偏题”“难题”,以期对高考压轴题有所帮助,但是一旦做不出来,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心理压力很大,有的人回家哭鼻子,有的人出现与家长、老师的要求格格不入的行为,有的人变得对学习成绩无所谓、行为习惯逐渐散漫,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叛逆对立现象。

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尺,是每个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成绩的提高实际上需要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知识点、记忆点,形成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在“题海战”“车轮战”的紧张学习过程中,学生每天忙于应付,很难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不要说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所改进。整个高中阶段,不仅仅学业紧张,学生的身心也经受磨炼,心智得到快速发展。

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自己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存在问题,充分征求老师的意见,借鉴成功同学的做法,认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学习效率。家长要多去了解孩子,经常进行平等的交流,把握问题的所在,尽力解除孩子的困惑,陪伴孩子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时期。更重要的是,要传递积极情绪,要让孩子认识到高考是人生的一次考验,要培养奋斗的动力、拼搏的精神,不要有任何的畏难情绪和依赖心理。家长的一言一行要慎重,既不要提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更不要说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否则可能造成孩子对学业的松懈。

(2)提供公平的机会。高考制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常常是一考定终身。高考成绩的好坏,决定录取学校的梯次,也就决定获得教育资源的优劣,并直接影响专业学习和工作就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恢复高考以来,已进行多种高考制度改革尝试,包括综合改革试点,英语和选考课程可以选择提前考试,并且可以2次参考,避免一次考试可能的失误和多门课程集中考试的压力。但是,有考试就必然有应试,高考制度一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模式,并波及中考、小升初的考试。必须承认,高考是所有选拔、考试中最公平的制度,没有高考,就没有现在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也就没有家境贫寒的孩子从农村走向城市。高考也是最严格的制度,为每一个考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不需要看背景、“拼爹”,不需要托关系、走后门,一切都要看自己的努力。通过高考进入普通高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3)普通人的能力提升。应试教育以提升考试成绩为目的,对每一名学生进行目标清晰、考评严格的训练,培养其计划性、专注性和努力拼搏的意志,对学生,尤其是那些缺乏自律能力和学习动力的学生有很大益处。在其背后,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为今后参加工作、贡献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都是资质平平,一分努力才有一分收获,否则会丧失向上走一步的机会。而那些智商优秀、家教优良的学生,会在高等教育阶段发力,成为更加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3.志愿选择

高考成绩公布后,家长和孩子就进入紧张的志愿填报阶段。面对各种繁复的信息,家长和学生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慌乱、不盲从,要认真分析研究,多方咨询,信任老师,这样才能确保无误。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

(1)分数水平。高考成绩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成果考量,是长时期的教育资源、教育水平、个人努力的一种综合反映,也是个人智力、考场发挥的一种体现,当然还有运气成分。高考各科成绩和总分排名,很大程度上决定填报志愿的选择范围和被录取的可能性。参考历年的分数线和各高校的调档成绩,对照自己孩子的总分和排名,能够初步估计可以填报的学校和专业。

(2)个人爱好。孩子的专业爱好,有的是清晰的,有的是模糊的。那些在初中高中参加竞赛、兴趣班,或有一定特长的孩子,可能专业方向明确一些;而那些课余活动参加少,对外交流不多的孩子,专业方向就不一定很明确。家长会从自身认识、实用性等角度筛选专业,但往往不能与孩子达成共识;也有的孩子任性、固执,可能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一时冲动,坚持自己所谓的爱好,没有长远、全面的考虑。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向有经验的人咨询,请教班主任老师,多听听他人的意见,最终当然是由孩子做出决定。事实上,对于孩子的专业爱好,家长可以从需求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发展的角度等方面,提早一两年进行引导,用事例进行说明,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这样就可以减少填报志愿时的意见冲突。

(3)社会需求。社会对各专业的需求是全面的、多层次的,也是发展的。传统的专业,主要是解决国计民生的专业,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包括教育培训、医疗卫生,这些跟日常关系密切的专业,都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一些往常比较冷门的专业,如历史、考古、地质等也可能随时代发展变得热门。一些边缘学科的专业,虽然目前发展前景不一定十分明朗,但也在出成果的前沿,很多学校常常在学科结合领域开辟一些新专业。一些热门专业,主要是代表科技发展新领域,或者是新兴产业,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流、金融等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实际上,实体经济是国家必须倚重的,信息技术需要嫁接在实体经济上;服务业正在蓬勃发展,夕阳产业变为朝阳产业,养老、健康、培训这些平时不起眼的行业,市场发展前景也非常好。

(4)学校专业。经常有人问,到底是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应该说二者都很重要。学校的重要性,首先是学校的品牌,学校的品牌代表师资力量、办学质量、科研水平,也包括校风、校友等环境和资源,我国已经评选出一批“211”“985”学校,还有综合排名可供考虑;其次是学校所在的地域,是否沿海地区、离家的远近等都是需要考虑的;最后是就业,有些单位明确只接收“211”“985”学校的学生。专业的重要性,首先主要考虑孩子意愿,因为是今后安身立命的职业,如果孩子不喜欢,肯定不能选;其次是行业发展,每个专业基本上都可以对应一类行业,也就对应在国家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就业的可能性,根据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家庭条件,评估毕业后的就业形势。

选择志愿时,如果能够兼顾学校和专业,那是最好的了。但往往由于分数的原因,二者很难兼顾。需要根据不同的侧重,做出倾向性选择。有些学校实行大类招生,并且允许学生变更专业,但真正成功变更专业的,只是少数成绩突出的学生。

选择志愿固然重要,如果能从事自己爱好的专业,从一而终,必定能有所建树。事实上,许多人参加工作之后都改行了,包括许多从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他们从事其他职业也是很成功的。重要的是,通过大学的系统学习,掌握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熟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胜任社会的各类工作,并能够在实践中触类旁通。从这个角度看,学校比专业重要,因为学校代表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五)留学

留学,是指一个人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各类短期或长期的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留学,每年中考、高考来临之际,都会掀起一股留学热潮。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很多家长开始为孩子寻找另一条出路——出国留学。

1.动机目的

送孩子出国留学,可能有多种动机。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不上不下的成绩,感到没有太大的优势,用出国留学的方式来规避国内高考,这是很大的原因;有的家长盲目跟风,希望孩子感受国外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理念,或者能碰到比较好发展的机会;也有一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条件,而选择出国留学,甚至放弃国内高校的录取机会。于是,还未等到中考、高考开始,不少家长和学生就将目光对准了国外高校,着手准备出国留学的各种资料。至于留学的目的,可能一时也难以明确,一般有这样几个方面:

(1)出国定居。主要是到发达国家留学的学生,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定居在外国。因此利用留学机会,熟悉该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情况,积累生活经验,为以后永久性定居做准备。

(2)专业学习。利用目的地国良好的教育资源,学习与该国有关的语言、文学、科学、技术等知识,开阔眼界、增加体验,为将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打下基础。

(3)取得文凭。这是多数出国留学人员的一个基本目的。文凭是个人的标签和名片,代表个人的知识、经历、能力等,是毕业后寻找工作的必备要件。有一张国际名校的文凭,是就业选择比较有利的条件。

(4)感受体验。主要是感受国外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体验国外的教育,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一些见识,学会同陌生人打交道,增加社会适应能力。

出国留学关系到孩子的长远发展,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需要好好规划,有一个完整的方案。要统筹考虑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基本目标和最终目标,以便明确努力的方向,更好地安排出国留学的学习和生活,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

2.权衡利弊

孩子是否适合出国留学,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结合目的地国家,权衡利弊两个方面。

出国留学可以带来一些有利的方面:

(1)开阔眼界。认识和理解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理念,这种理念可能会对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体验全新的生活环境、价值观和风土人情,领略不同民俗文化和国外的优美风光,开拓个人视野。

(2)方便移民。很多国家都针对留学生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期望通过吸引留学生来增加移民数量。对有移民打算的学生来说,选择留学来实现移民是一条捷径。通过移民,享受外国的社会福利,过上某种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3)学习语言。语言的学习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在全英文的生活环境中,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英文能力。出国留学生活一段时间后,个人的英文能力会有很好的提升。

(4)工作机会。留学回国后更容易找到工作,尤其是在私企或者外企中,海归的竞争力远高于国内研究生;还有可能成为外国公司驻中国的业务代表,领海外工资,在国内生活。

(5)能力提升。出国对个人的毅力是一种极好的锻炼,能很好地培养吃苦精神,拥有受益一辈子的顽强品质。在生活方面,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性,无论对生活能力、理财能力还是交际能力都是一种锻炼和提升机会。

选择出国留学,也有一些不利的方面:

(1)远离亲人。国外的生活可能与想象中的有差别,在异国他乡留学,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解决,特别是生病时身边没有亲人,难免会特别想念家人,容易觉得特别孤单,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2)交流不畅。由于语言、文化等原因,生活中可能发现很难和外国学生打成一片,很难融入他们的生活。国外的一些价值理念与国内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差异,少数外国人有较强的排外情绪。

(3)费用较高。出国留学是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一是国外学校的学费比较高,二是国外的生活费用也比较高,一般一年的整体费用需要30万—40万元。普通家庭还是较难承受的,国外的高消费往往会让人感到囊中羞涩。

(4)诱惑很大。国外环境相比国内更为开放,也更具诱惑性,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误入歧途。

(5)偏离目标。国外大学都是宽进严出,入学容易、毕业比较困难,有的学生甚至会想到放弃。有的毕业回国之后,除了一张文凭之外,一切还得从头开始。很多人在国外生活几年之后,还是举家回迁,回到国内工作。而在国内发展的同学,按部就班,日子过得也很不错。

3.时机把握

选择出国留学,需要考虑出国的时机,包括出国年龄、选派方式、国内的基础教育以及孩子自身能力的准备等。

(1)年龄不能太小。出国留学、到异国他乡,如果年龄太小、心智尚未健全,生活自理能力差,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如果全部接受西方的观念,就不能很好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至少应该是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之后,再考虑选择国外的优秀高校。

(2)考虑互派方式。国内的一些高校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通过学校互派交流生,可以在国外学习几年,这也是出国留学的一种方式。相对来说孩子成熟一些,有学校的联系和管理,安全方面可以比较放心。当然学习的内容、对国外的了解和感受相对粗浅一点。

(3)拿到学士学位。最好先在国内高校完成本科学习,取得学士学位。这样孩子心智已经比较成熟,接受国内学业的严格训练,基础比较扎实,对自己的专业爱好和发展方向也比较明确。国外许多大学都要求申请者拥有学士学位,才允许读硕士,因此如果拥有学士学位的话,选择的空间会更大。

(4)自身能力方面准备。个人自理能力要强,如果想让孩子出国,要提前让孩子在生活上学会照顾自己,要有特别强的独立能力。要过语言关,最好是在国内完成相关培训,过了语言关再出去,可以节省语言学习的费用,否则到了国外学习生活都跟不上。提高单科成绩,国外的大学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如果打算出国留学,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这样申请名校的概率更大一些。心理方面准备,很多大学会有一些社团,要融入社团群体中,增加交流沟通的机会,否则很可能与同学疏远。

(六)读书的作用

这里说的读书,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习。在学校接受教育占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也对人生发生持续的、巨大的作用。读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评价。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读书,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导向。人们把有没有读书,取得何种学历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基本尺度。这种观念不是因一时一事产生,而是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具有实现的客观因素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尤其是现代教育考试制度的发展,成为国家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一条主要通道,进一步强化了读书的社会评价。特别是在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考上好学校的人都是令人羡慕的。

(2)知识传授。自古以来人们注重知识的传授,把集中在课堂面对面讲解,作为一种主要的方式。在课堂上可以了解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天文地理,学习前人的经验、知识、理论,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加深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理解。读书对一个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代表个人的生存和适应能力。“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读书是一种快捷的知识积累途径,读书人作为知识的象征,无疑得到人们和社会的尊重。

(3)个人修炼。读书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修炼,是思想、境界、气质、信心的全面提升。通过读书,可以系统学习人类的精神文明,接受先进的思想理念,塑造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个人全新的思考方式,形成主观符合客观、理论联系实际、能自我检视纠偏的认知体系。通过读书,接触身边的优秀同学,在上进的氛围中不断自省,用相对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持积极向上、乐观果敢的态度,使自己也变得优秀出众。通过读书,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扩大自己的眼界和交往范围,从而决定做人做事的格局,这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提高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4)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更直接的就是读书改变命运,这是被许多人证明的现实。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农村,真正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读书改变命运的背后,是家庭的资源、背景,加上努力和运气。从机会的角度看,上大学起码为底层人群提供了可行的上升渠道,是提升阶层层级和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不仅如此,而且可能成为一种“遗传基因”,在人生的接力赛中,已有的人脉、财富、教育等资源,会父传子、子传孙,自己将是孩子的起点,影响家族的繁衍。

(5)功利作用。从功利的角度看,读书在于获得更多的机会。文凭是一种证明,一个人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出身名校,起码意味着高智商或者有毅力。文凭也是一种资格条件,国内大公司招聘时,几乎都会明确地写明岗位的学历要求,许多岗位要求至少是本科以上学历,用人单位选择名牌大学的求职者,成本无疑是最低的。人脉关系方面,大学能给你接触更广泛圈子的机会,人脉的扩张也是一个人能力与资源的扩张。更功利一些看,如果以薪酬待遇为目标,学历绝对是决定因素之一,在薪资这件事上,国内外都保持了一致。福利待遇好的公务员、事业编制、国企等的岗位,都有硬性的、比较高的学历要求。

毋庸讳言,社会上有一些人对读书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尤其是一些做父母的,自身的学历不高,认为现在文凭也没有那么重要,读不读书无所谓。这些思想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给孩子的成长、发展带来莫大的困惑和干扰。产生这类现象的主要原因:

(1)思想观念。社会上存在“读书无用”的思想,有这种观念的人基本上是为了生计而出卖劳动的人。有些人不读书,是因为眼光短浅,他们只看到眼前,看不到长远,只看到一时一事,看不到全局和未来。有些人不读书,是因为功利心太重,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希望今天学的东西明天就能赚钱,用金钱来简单衡量读书,但到了真正需要知识或文凭的时候又拿不出来。有些人不读书,是因为没有获得乐趣,认为读书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苦差事,是苦中有乐、苦中求乐,没有这种思想准备,当然觉得读书没有乐趣。

(2)认知不全。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读书需要安静,要静下心来读书,用心读才能有所收获;读书需要有一定的方法,需要记忆、背诵、默写和分析、提炼、总结等,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巩固所学的知识;读书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建立知识体系。有些人不读书,是因为不能静心,没有掌握读书的章法,基础不扎实,所学内容不成体系,花费时间不少、收获却不多。有些人在考试或测验中往往排名在后,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挫折,从而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3)外部影响。在社会上,“读书无用论”还是有一定市场的。那些说读书“没有用”的人,多数是一直处在谷底,自己不读书、读不好书,希望得到周围人的价值认同,散布读书无用思想,并采用多种手段寻找同盟者。那些价值取向不清晰,读书上遇到困难的人很容易受到影响,从心里产生读书无用的共鸣。此外,电视、游戏以及一些游乐项目都有很大的诱惑力,特别是未成年人很容易成瘾,迷恋吃喝玩乐、游山玩水,不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也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

(4)社会宽容。从观念的角度,社会允许不同的观点和声音,没有人会批驳“读书无用”或“读书做官”等观点。从赚钱的角度,有一部分人文化程度不高,靠胆大、闯劲和聪明才智或勤劳致富也赚了大钱,甚至开个小店、摆个早点摊也有不错的收入。从生存的角度,每个人的基本生存都有保障。当今社会秩序安定,社会发展多元,社会对各种意识表现出极大宽容。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并不存极端不公平的交易,每一分收获都需要辛勤的付出,而读书是投入少产出最高的事业。读书是一生的事,不是什么时候要用了,才想起去学什么,而是要靠平时的积累,包括在学校形成的良好读书习惯。一张高校文凭,不等于成功,也不等于赚钱,但能使你更好地认识世界,也肯定让你有一个更好的人生起点。那些没参加高考、没读过大学的人,可能现在也过得不错,那只不过是多年来起早摸黑努力的结果。有没有读书,很大程度决定你在社会中的未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