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育儿小贴士:婴儿最好的喂养方式

育儿小贴士:婴儿最好的喂养方式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婴儿出生后最初6个月纯母乳喂养,是最好的喂养方式。③有利于婴儿的消化吸收,母乳营养均衡、配比最佳,同时母乳喂养过程能够促进婴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以减少婴儿的腹泻,并且帮助婴儿在患病后的快速康复。④预防过敏的发生,母乳干净、安全,无任何副作用,可以大大减少婴儿罹患各种过敏性疾病的概率。

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不同的阶段。通常的年龄分段为:婴儿期,从出生到12个月末,其中刚出生的1个月,又称新生儿;幼儿期,1—3岁末;学龄前儿童,4—6岁,相应幼儿园阶段;儿童期,7—12岁,相应小学阶段;少年期,13—15岁,相应初中阶段;青年初期,16—18岁,相应高中阶段;青年期,19—35岁,大学学习阶段,并进入社会;中年期,36—59岁,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老年期,60岁以后,逐步退出社会工作

孩子出生以后,从一个娇弱无能、感觉混沌的小婴儿,成长为能适应社会生活、掌握知识技能和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经过婴儿期、幼儿期到青年期等阶段。特别是从婴儿期到幼儿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的发育都非常明显,各方面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不同月龄的宝宝都有不同的特点,需要特殊的照护和培养。孩子长得很快,如何养育孩子,保障孩子身体健康,提供所需的营养,关注肢体、心智的发育,防病治病和培养良好的习惯,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问题。育儿主要是针对0—6岁年龄阶段的孩子。

(一)营养供给

一个人的成长,从物质方面看首先是营养的供给。对于一个婴幼儿,最好是母乳喂养,没有办法时才采取奶粉喂养,并需要适时添加辅食。青少年时期也是营养方面需要特殊关注的时期。

1.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属于一种自然安全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婴儿健康发育和成长,是喂养孩子的首先选择。

母乳营养成分丰富,是婴儿最理想、最合适的天然食物。母乳易于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糖三大营养素比例适当,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母乳中富含免疫因子,可以预防婴儿肠道感染疾病的发生;母乳还含有促进大脑发育的牛磺酸、促进组织发育的核苷酸、增强视力的DHA等。婴儿出生后最初6个月纯母乳喂养,是最好的喂养方式。母乳为婴儿出生后最初几个月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后续可采用母乳并适当补充辅食的方式进行喂养,直至2岁或更大一点年龄。

母乳喂养有许多优点:①为婴儿提供全面营养,母乳中特别是初乳,含有婴儿所需要的丰富营养,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是任何乳制品不可替代的优质乳。②有利于增强免疫力,母乳尤其是初乳中含有天然的抗生素、抗病毒素等,能有效增强婴儿的抵抗力,促进免疫系统成熟,使婴儿少生病或不生病。③有利于婴儿的消化吸收,母乳营养均衡、配比最佳,同时母乳喂养过程能够促进婴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以减少婴儿的腹泻,并且帮助婴儿在患病后的快速康复。④预防过敏的发生,母乳干净、安全,无任何副作用,可以大大减少婴儿罹患各种过敏性疾病的概率。⑤有利于感觉和认知的发育,通过吮吸乳头的刺激,增进母亲对婴儿的疼爱之情,同时婴儿通过吮吸母乳,与母亲有切肤的亲近,有利于增进母子情感

新生儿第一次吃奶叫“开奶”,医生会在产后半小时到1小时,就让妈妈给宝宝喂奶,最晚不要超过6小时,这样对刺激乳房尽早分泌乳汁,加速子宫收缩复原,帮助宝宝尽快排胎便,避免出现新生儿黄疸等,都是非常有好处的。一般每隔2—3小时哺乳1次,每次15—20分钟。吸吮能力弱的宝宝,可适当延长哺乳时间。喂乳前要清洁双手及乳头,哺乳时宝宝及妈妈保持舒适的姿势,让宝宝头及身体在同一直线上,有助于宝宝吸吮及吞咽。喂完奶将其抱起,让宝宝头靠妈妈肩膀,轻轻拍背部1—2分钟,排出宝宝胃内空气,防止吐奶。千万不能躺着喂奶。

要想乳汁分泌旺盛并营养成分优良,需要科学合理摄取营养。如果少奶或无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妨请医生推荐一些催乳特餐或药膳。母乳喂养期间,产妇的热能及营养需要量也相对增加,每日应多吃几餐,以4—5餐较为适合;要特别注意多喝一些能催乳的汤类,如炖排骨汤、炖鸡汤、炖猪蹄、豆腐汤、青菜汤等;在两餐之间最好饮水或吃点水果。但进食不能超量,饮食以清淡为宜,荤素搭配得当,不要挑食。如果高热量或肥甘食物摄入太多,不仅不能增加泌乳量,反而因造成胃肠不适而使乳汁减少。

母乳喂养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1)不要怕肥胖。现代女性在生育后,大都急切希望能恢复昔日的苗条身材。有的因为怕出现身材走样等问题,拒绝给婴儿哺乳。事实恰恰相反,若能坚持母乳喂养,不仅可以把多余的营养提供给婴儿,保持供需平衡,而且婴儿的吸吮过程反射性地促进母亲催产素的分泌,促进母亲子宫的收缩,能使产后子宫早日恢复,有利于消耗掉孕期体内堆积的脂肪。

(2)不要怕劳累。有的产妇怕乳汁量不足,觉得母乳喂养麻烦。事实上,新生儿在出生后20—30分钟之间,吸吮反射最为强烈。有不少新妈妈奶水不足,其中一个原因是对乳房的刺激不足。生产后头一两天,婴儿的吮吸除了能让其适应乳头的感觉,养成良好的吮吸习惯之外,也能刺激母乳的分泌,保证哺乳期乳汁的足量供应。

(3)不要怕疼痛。无论顺产或剖腹产,产妇只要掌握正确的抱婴、哺乳姿势,是不用担心扯动伤口的。有的产妇是因为喂奶时乳房和乳头疼痛,因此不想喂养了。其实是因为喂养方法不当,导致乳房疼痛、乳头皲裂所致。

(4)要有信心。母乳的多少和产妇乳房的大小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只要给宝宝多吮吸、注意饮食,就能够增加母乳量。要坚定母乳喂养的信心,母乳喂养对产妇和宝宝都是最好的呵护。母乳喂养有助于产妇恢复身体,喂养过程也让产妇远离一些疾病的困扰,对宝宝的生理上及心理发育也是最有利的。

(5)有良好的心态。母乳喂养过程中,情绪对母乳的分泌有很大的影响。除了足够的营养之外,产妇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利于乳汁的正常分泌;同时家人要多加关心,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对母乳喂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2.奶粉喂养

一些产妇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母乳喂养,需要用奶粉喂养宝宝。产后的最初3天,如果产妇暂时没有母乳或者确实量很少,不能满足宝宝的需要,只能在吮吸母乳后,再用小奶杯喂奶粉。后续过程中,如果确实母乳不足,影响到宝宝的发育,应及时给宝宝加喂奶粉。当然,也不要因为已经奶粉喂养,而放弃母乳喂养。一旦母乳充足,还是可以停掉奶粉,继续纯母乳喂养的。

采取奶粉喂养,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选择好的奶粉。选择好的代乳食品,4个月以内的婴儿可选择含蛋白质较低的婴儿配方奶,6—8个月可选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配方奶粉。那些对乳类蛋白质过敏的宝宝,可选用特殊医疗用途配方奶。

(2)新生儿的喂养。新生儿的消化功能非常弱,不能消化全奶;胃容量也小,最初一周每顿最多能喝到30—60毫升;隔2—3小时喂一次,并需要在2次喂奶中间加喂一次白开水。新生儿因为还不适应外界的环境,而且以睡眠状态为主,很容易出现边吃边睡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3)注意奶粉的浓度。宝宝奶粉的浓度不能过浓,也不能过稀。过浓会使宝宝消化不良,大便中会带有奶瓣,还可能损伤消化器官,出现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过稀则会使宝宝营养不良,也会出现大便溏稀或腹泻的情况。

(4)注意奶粉的奶量。除了要遵循按需喂养外,还要注意宝宝一次的奶量发展会从少到多,满月的时候宝宝一次就能吃60—100毫升了。一般来说每两顿奶粉之间要添加20毫升水,避免宝宝发生便秘

(5)注意奶嘴的情况。宝宝喝奶时如果吃吃停停,很可能是因为奶嘴过硬或者奶嘴洞偏小,婴儿吸吮时用力过度,容易导致疲劳,所以就直接睡着了。奶嘴过硬则需要多搓揉几遍,直到合适为止。

(6)喂奶前试试奶温。奶粉冲好后装进奶瓶,手感的温度不是很准确。喂奶前应试奶温,可将奶液滴几滴于手背或手腕处,以不烫手为宜。喂奶前,奶瓶、奶头均应煮沸消毒。

(7)避免吸入空气。给宝宝喂奶时要将头稍抬高,并奶瓶略微倾斜,让奶水充满整个奶嘴,这样可以避免宝宝吸到空气引起打嗝,也可以预防吸吮疲劳。喂奶后将宝宝抱起,轻拍其背部,使吸奶时咽下的空气排出。

(8)用全脂奶粉。对于婴儿和刚学走路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和身体成长极其迅速,每天所需要热量的40%是从脂肪中摄取的。因此,大部分专家建议,2岁以下的孩子要喝全脂奶粉,而不是脱脂奶粉。喂养婴幼儿应具体视奶粉质量、孩子的年龄来决定加多少水。

(9)对奶粉过敏。一般是指对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的奶粉过敏,原因是宝宝对牛奶中的蛋白质产生过敏反应,有少数对羊奶为主原料的奶粉也过敏,这类宝宝可以选择脱敏奶粉、氨基酸奶粉、水解奶粉等。

(10)不要另外加糖。奶粉中已经有一定比例的糖,不要另外加糖。过多的糖进入婴儿体内,会将水分潴留在身体内,使肌肉和皮下组织变得松软;成为龋齿、近视、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危险因素;还会影响食欲,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弊无利。

(11)一般不用鲜牛奶。鲜牛奶的卫生状况不能完全保证,浓度不容易掌握,个别婴儿可能会出现过敏,所以一般不用鲜牛奶。另外,不要喂炼乳,炼乳含糖量很高,婴幼儿不宜食用;酸奶也不适宜婴儿食用。

3.添加辅食

婴儿添加辅食,应遵循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素到荤,添加的量由少到多,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一次只喂一种新的食物,等宝宝适应后,再添加另外一种新的食品。

婴儿从4月龄开始,可以逐步添加流食,如米糊、菜泥等,开始的量少一点、稀一点,之后可以逐步用少量鱼汤、蛋黄做米糊,用奶瓶喂婴儿。

婴儿从6月龄开始,过渡到半固体的食物,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容易吸收的辅食,添加果泥、蛋黄泥、鱼泥等。

婴儿7—9月龄时,可以由半固定的食物逐渐过渡到可咀嚼的软固定食物,如面条、碎菜粥等。

婴儿10—12月龄时,大多数宝宝可以逐渐转化为进食固定食物为主的辅食,逐步改用汤匙喂食。

需要切记的是,给婴儿添加辅食不可操之过急,尤其是5—6月龄时,婴儿的肠胃尚未发育健全,不可急着添加瘦肉糜弥之类比较难消化的食物。如果婴儿消化不良,可能造成积食,甚至还可能会出现肠梗阻、肠套叠,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鸡蛋是最理想的辅食。鸡蛋营养成分非常全面,蛋黄更是集中了婴儿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所必需的DHA、胆碱、卵磷脂及多种微量元素,也是安全有效的早期补铁辅食。蛋黄可直接碾成泥喂给婴儿,也可以加水调稀后喂养,或者还可搭配米糊、米粥等辅食喂养。添加蛋黄的量,应从四分之一个蛋黄开始,逐渐增加到二分之一个蛋黄,再到一整个蛋黄。在幼儿期,每天给宝宝补充一个鸡蛋,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4.青少年营养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的青春发育期,是由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身高、体重、各器官发育,特别是性器官发育并趋于成熟的阶段,也是智力发展快、性格逐渐定型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孩子的第二发育高峰,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关键时期,需要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以保证身体的健康成长。

食物选择方面,要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在热能供给充分的前提下,注意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主副食搭配,每餐有荤有素或粮豆菜混食,以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有条件的,可选用含富钙和优质蛋白质的鲜牛奶;经常食用有色蔬菜瓜果,以保证各种维生素、无机盐及膳食纤维的供给。少吃肥肉、糖果和油炸食品。

膳食安排方面基本上与成人相同,总原则是均衡营养,注意不要过量。含蛋白质、脂肪丰富的食物应安排在早餐午餐晚餐则配以蔬菜为主的各类食物。保证吃好早餐,特别是早餐中蛋白质和热能的供给量。在考试期间,应适当加强营养的质和量,多供给优质蛋白质和脂肪,以满足神经系统紧张活动的特殊消耗。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不乱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注意维生素C和维生素A的补充,包括适量添加鱼肝油。多参加体育活动,多晒太阳,不要盲目节食、减肥。需要提醒的是,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主张,对许多事情不以为然,需要多做思想工作。

(二)肢体协调

肢体协调常常被一些年轻的父母忽视,总认为孩子自己会成长,或者长大了自然会好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动作不协调,平衡能力差,形体有些偏差,或者弓着背、不挺拔,这是非常可惜的。肢体协调是一个从婴幼儿时期就需要开始重视的问题,要做好必要的训练和及时矫正,使孩子形体和运动能力得到健康发展。

1.头型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漂亮一些,这是人之常情。孩子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外貌,由父母的遗传基因决定,但面部的格局跟头的形状还是有相当的变数。对于整个身体来说,头处于最高的突出位置,头的形状从美学角度看还是比较重要的。有人的头型前后长,有人的头型上下长,有人的头型非常圆,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婴儿时期,头型是可以适当调整、改变的。新生儿的头骨非常软,而且经常习惯于一种睡姿,把头侧向一边,等到满月时可能头型有些偏,有的甚至是大小脸,影响美观。调整婴儿的头型,可以做一个薄枕头,装一些不太硬、不太软的填充物,以枕头的造型来调整婴儿的头型。同时,可以调整婴儿睡觉的位置,吸引其侧向另一边。如果婴儿的头型已经比较理想,注意不要让其睡一个固定的位置和一个固定的姿势,避免形成扁平头。婴儿从出生到1岁,头型可塑性很强,要让婴儿经常变换睡觉的姿势,即每隔1—2天,让婴儿由仰卧改为左侧卧,再由左侧卧改为右侧卧。1—3岁幼儿的头型还会发生一些变化,还需要注意调整其睡姿。

2.动作

宝宝健康成长是每个父母的心愿,掌握宝宝在3岁以下的行为发展特点,是每位父母需要做的事情:

宝宝4周的时候,被扶抱起来后,已经可以自己支撑头部;视线能够开始追随物体,听到声音会有反应。孩子开始和父母有眼神交流。

宝宝4个月的时候,会自己主动拿东西,并会把东西放到嘴里。躺着的时候,双手能够相握。俯卧的时候,头能够抬到九十度。

宝宝5个月的时候,开始会微笑,有东西依靠时可以坐一会,可以躺着玩玩具,多数情况下,手的活动范围与视野不交叉。

宝宝6个月的时候,坐立是已经比较稳了,眼睛可以监控双手玩弄物品,此时手的活动范围与视野交叉,但手眼协调能力依然比较差。

宝宝6—9个月,一般是爬行敏感期,在这段时期要少抱,多让宝宝趴着玩;要抓紧时间训练手脚协调能力,为后续的站立和行走打基础。

宝宝10个月的时候,可以扶着栏杆站立几分钟了。甚至做比较精细的动作,捏住细小的东西,比如葡萄干一类的物品,也会把手里的东西主动递给别人。

宝宝13个月的时候,可以自己走几步路了,也能手脚着地爬楼梯,一只手可以抓住两块积木

宝宝18个月的时候,走路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并且可以扶着栏杆,依靠双脚上楼。模仿能力变强,会模仿大人搭积木、翻书。

宝宝2岁的时候,在行动上会双脚跳了,能够单脚站立,在认知上能认清身体的部位,并可以指出来。

不同的宝宝发育情况不同,父母可以带宝宝去医院做一个行为测定,对宝宝身体发育情况有较为准确全面的认识。

3.平衡

胎儿在孕期第5个月的时候,平衡系统就已经发育成熟。平衡能力对宝宝的一生都很重要,并非只是稳步走路。保持平衡不仅是身体的事情,也与大脑中的感觉有关。

平衡感对宝宝的其他感官发育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宝宝出生几个月后,当他抬起头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姿势的变化,并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大脑。在这个过程中,平衡感与其他感觉结合在一起,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多个感官参与进来,刺激着神经细胞的连接,促进宝宝大脑发育。

平衡感对宝宝运动能力的发育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宝宝经常抬起头来,平衡感传递给大脑的信息就越来越准确。在此基础上,宝宝感觉到重力的存在,学会了翻身、爬动、坐起来,然后学会站立、行走,最后学会跑动、跳跃,大脑控制身体的平衡方面变得越来越好。

培养宝宝平衡能力,2—3岁是关键时期。除了多让宝宝自由活动以外,可以抱着让宝宝慢慢左右摇摆、旋转、倒立,刺激其大脑神经末梢,使宝宝从不同角度感知身体的起伏、位置的变化、速度的改变。可以多带宝宝去公园,到适合幼儿的游乐场,滑滑梯、荡秋千、爬登架、跳蹦床、骑三轮车,这些都能使大脑、五官和平衡感得到有效训练。此外,平衡练习可以增加宝宝的方向感、方位感,有助于锻炼勇气和估计危险,使其能够对能力和目标进行比较和判断,对自己也更加自信,并且减少不当的行为。

4.形体

形体就是一个人的外形,除了通过饮食控制胖瘦以外,最主要、最基础的是人体的骨骼生长。一个人身材有高矮、相貌有俊丑,如果能长得挺拔、抬头挺胸,也能给人一种精神的感觉,尤其是女孩子,“亭亭玉立”是有形体的要求的。有的人长着大长腿,但腿呈X形或O形,两腿不直,显然就要扣分了;有的人个子很高,但是含胸、弓背,不仅不挺拔、不精神,而且给人以病态的感觉;有的人其他都还好,就是脖颈向前弯曲很大,好像永远抬不起头。做父母的一定要尽早注意孩子的形体问题。

婴儿期。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包裹婴儿的习惯,这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十分不利。刚出生的婴儿,各部位器官发育很快,特别是骨骼很软而且生长很快。长时间捆裹婴儿,势必阻碍婴儿体内血液的流通及骨骼的正常生长。有的孩子在婴儿期,就被包出X形腿或O形腿,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要注意包裹婴儿的松紧度,每天定时解开包裹,让婴儿的四肢得到充分的自由活动,使体内的血液循环通畅,促进骨骼自然生长。

幼儿期。注意孩子的玩具要与身体相协调,特别是运动型的玩具,例如儿童脚踏自行车,如果车子小、孩子身体大,他就会改变自己姿势和着力点,来适应自行车,时间长了就会改变孩子的形体,并形成“八字步”,有的可能还会改变孩子的腿形。在利用各种运动玩具时,父母一定要注意玩具对孩子骨骼、形体的影响,在带来快乐的同时,防止无意中伤害了孩子。

学龄前。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可以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女孩可以参加舞蹈培训,男孩可以报拳击操,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体魄,增加孩子的知识面,扩大社会接触,还可以从小建立形体概念,站得直、立得正,为今后的顺利成长打下基础。

儿童期、少年期。这一时期对应的是小学和初中。很多孩子都是这个时期,背也弯了、胸也不挺了,而且少年期之后就难以纠正了。这个时期的重点是培养孩子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能够自觉纠正不良习惯。桌子、椅子的高度要适合孩子的身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要窝在沙发里,不要长时间看电视;不要睡很软的席梦思,枕头不要太高,必要时可以睡硬板床;平时注意身体锻炼。要让孩子知道不良生活习惯的严重后果,增强其注意和保持形体的自觉性。

(三)防病治病

6个月之内的婴儿由于从母体带来的抗体,一般很少生病。6个月之后,腹泻、感冒、发烧会多起来。宝宝的成长伴随着大大小小的疾病,每次生病都让父母焦急。但是,每次生病治愈之后,可以发现宝宝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明显的长进。实际上,宝宝生病是常见的事,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完善免疫体系和各方面的机能。宝宝生病不全是坏事,控制管理得好,就能成为宝宝成长的一个新起点。

1.腹泻

遇到宝宝腹泻时,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般可以继续哺乳;吃奶粉的宝宝,可适当减少三分之一左右,奶中稍加些水;已经加辅食的宝宝,适当减少食物数量。宝宝若在短期内“消瘦”,皮肤“发蔫”、哭而无泪,说明已经引起脱水,应及时将宝宝送到医院治疗,切勿擅自滥用抗生素。宝宝腹痛时不能擅自给宝宝服止痛药,应请医生医治。在弄清宝宝腹痛、腹泻的原因之前,父母切忌用力揉搓宝宝的腹部,可用温热的手掌覆盖疼痛的部位来缓解不适。

腹泻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消化不良、肚子受凉、细菌感染等,需要查找真实原因、对症处理。对于一般的大便稀、不成形的,可以喝一点莲子汤,或用莲子做米糊、稀饭等。莲子有健脾的功能,对宝宝的效果比效明显。

2.感冒

宝宝感冒会带来鼻塞、打喷嚏等症状,如果是普通的感冒,没有伴随发烧,父母不要太焦虑。一般感冒都是因为受凉引起的,婴儿睡觉时可以穿一双棉袜,对防止感冒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应该注意,父母总担心宝宝着凉,给宝宝盖很多的被子,结果因为太热,半夜宝宝就把被子蹬掉;有的父母给宝宝穿很多衣服,结果宝宝好动,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不得不脱衣服。这样一热一冷,宝宝很容易感冒。由于宝宝的活动量和散热功能与大人不同,不要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一般是手摸宝宝的背部,感到略有温度即可。对于感染类感冒,伴有咳嗽、发烧的,需要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3.发烧

宝宝发烧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气温变化的影响,也可能是感冒等疾病引起,还有可能是疫苗注射的反应。遇到宝宝发烧,父母千万不要着急,首先要安定自己的情绪,配合医生寻找发病的原因。对医生来说,更关心的是发烧的发展进程,而不是发烧本身。只要能找到造成发烧的病因,治疗起来就比较快。父母不要随意给宝宝用退烧药,由于小孩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服用退烧药后体温就会骤然下降,而且很难及时反弹,从而影响医生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宝宝发烧时要及时补充水分,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防止发生脱水常见的流质食物有牛奶、米汤、绿豆汤、少油的荤汤及各种鲜果汁等。

4.过敏(www.daowen.com)

过敏是指宝宝吃了某种食物或接触某些物质引起的反应,过敏症状会通过皮肤首先反映出来,出现湿疹、荨麻疹(在皮肤上出现风团块)。最常见的是食物过敏,主要是吃了含有异种蛋白质的食物。因此,宝宝初次食用牛奶、大虾、螃蟹等易致敏食物时,需要留意观察其皮肤上是否出现红斑或风团块,以判断宝宝是否对该种食物过敏。有些宝宝对某些蔬菜也过敏,比如豆类、菌藻类和有香味的菜,如香菜、韭菜、芹菜等。

对于过敏体质的宝宝,母乳喂养时,蛋白类辅食应该晚一些添加,且添加的速度要慢,尽量避免再次进食过敏食物。宝宝食物以清淡饮食为好,少些盐分,以免体内积液太多而易发湿疹。

宝宝应避免接触羽毛、兽毛、花粉、化纤等过敏物质,家里不养宠物,预防接触性过敏的发生。衣被不宜用丝、毛及化纤等制品,宝宝贴身衣服用棉质的,穿着要宽松、轻软、略偏凉。衣物、枕头、被褥等要经常更换,保持干爽,室内要经常通风。日常生活护理方面,要避免宝宝过热和出汗,洗澡以温水最好,可选择偏酸性的洗浴用品,避免用去脂强的碱性洗浴用品。护肤用品可选择低敏或抗敏制剂护肤,并且最好先进行局部皮肤敏感性测试。保持宝宝大便通畅和充足睡眠,注意日常防护,不要给宝宝乱用药。

5.防疫

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宝宝传染病的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手段。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体内,通过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体,使人体获得抵抗某一特定病原的免疫力。我国把宝宝疫苗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政府机构免费提供的,第二类是由家长选择的自费疫苗。父母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做好宝宝的疫苗预防接种,妥善保管好疫苗接种卡,掌握宝宝疫苗接种的情况。

疫苗接种禁忌。按照预防接种的原理,通过接种抗原刺激机体,使宝宝体内产生特异抗体来对付细菌、病毒。但有些时候,宝宝身体出现了某些特殊情况,就不适合接种,这种情况称为禁忌证。每种疫苗所含抗原不同,禁忌证也会不同。禁忌证一般分为暂时禁忌证和绝对禁忌证两大类。父母要注意宝宝的疫苗接种禁忌情况。

正常和异常反应。疫苗虽经灭活或减毒处理,但毕竟是一种蛋白或具抗原性的其他物质,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会引起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正常反应,局部轻度肿胀和疼痛,全身有发热和不适,一般发热在38.5℃以下,持续1—2天均属正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异常反应,遇到晕针应立即让宝宝平卧、头部放低,口服温开水或糖水;出现皮疹,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脱敏药;出现过敏性休克,一般表现为接种后较短时间内,宝宝面色发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呼吸困难,甚至神志不清、抽风等,需要立即请医生做紧急对症处理。

6.微量元素

一般来说,6个月以内的宝宝以母乳为主,完全可以充分补充各种微量元素。6个月以后,婴儿开始添加辅食,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不会有微量元素的缺乏。微量元素顾名思义就是人体所必需,但是需要的只是微量,只要能够正常饮食,均不会缺乏微量元素。

在平时儿童保健过程中,不用带孩子进行微量元素检测。一般而言,细心妈妈只要对宝宝多加留意,也能有大概的了解。缺铁,多表现为乏力、多动、食欲差、伤口易感染、面色苍白或蜡黄。缺锌,孩子经常口腔溃疡、厌食或食欲不好,嗜食异物等。缺碘,通常表现为智力低下、眼突、身体矮小等,碘缺乏的初期症状不是很明显。如果宝宝有贫血、明显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等异常表现,需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去诊治。

防止微量元素缺乏,主要还是在于日常饮食。在家庭饮食中,要合理搭配食物,不挑食、不偏食。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如海产品中的牡蛎、鱼类含锌量较高;海带、紫菜含碘量较高;动物性食物中的瘦肉、猪肝、鸡肉、牛肉等含铁量较高,也含一定量的锌;豆类、坚果等都是补锌的好食品。另外,哺乳期的母亲和婴幼儿应尽量减少味精的摄入量,避免体内锌的流失。

(四)心智成长

宝宝心智的成长,与其身体的发育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与其观察、语言和思维的能力分不开。

1.眼神

眼睛在宝宝的智力发育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正是通过眼睛,宝宝才能真实地了解周围的事物,与此同时逐步实现手的有目的活动,共同促进大脑的发育,并建立起自己的认知、运动系统。眼睛和手是宝宝智力发展的源泉,手眼的协调发展促进宝宝心智的成长进程。

刚出生的新生儿,对周围没有意识,视力范围很有限,只能看到15厘米左右的物体。

到了满月的时候,宝宝渐渐有了眼神,开始能与父母交流,这种眼神在智力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3—4个月:宝宝开始学习看自己的手和辨认眼前目标。

9个月:宝宝能用眼睛去找寻从手中掉落的东西,喜欢用手去敲打物体,尤其喜欢敲打能发出声音的各类玩具或物品。

10—12个月:宝宝已经能够理解手中抓的玩具与掉落在地上的玩具之间的因果关系,喜欢把抓在手中的玩具扔掉,并且用眼睛看着、用手指着扔掉的玩具。

1—1岁半:宝宝开始尝试拿笔在纸上涂画,翻看带画的图书。

1岁半—2岁:宝宝发展出更高级的手眼协调动作,比如能够独自把积木垒高,拿着笔在纸上画长线条,把水从一只杯子倒入另一只杯子等。

3岁以上:宝宝的小手已经非常灵活,手眼协调能力获得大幅度的发展。让宝宝多看、多动手,大脑就会更聪明。

2.语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在个人的智力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正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理解自己和周边事物。

7—9个月,宝宝常常会咿咿呀呀,使用多种手势来表达自己,喜欢与人交流。

10—12个月,虽然宝宝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但是已经能听懂父母的意思,用动作和手势来表达想要什么。

13—15个月,宝宝一次性可以说出2—6个字,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

18个月的时候,宝宝可以一次性说出20—29个字,并能够组合词汇表达自己想要什么,比如“我要”。有些孩子甚至可以在白天控制大小便了。

宝宝2岁的时候,一般可以说出50个字以上了,会使用“你”“我”等代词,能够清楚区分指代关系。

2—3岁是宝宝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这个时期应着重培养宝宝的言语表达能力,鼓励孩子大胆说话,引导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和感觉。多给孩子讲故事,多教孩子说歌谣、唱儿歌,这不仅可以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还能训练他的音乐节奏感。

3.思维

新生儿刚出生时,意识是混沌模糊的,只有一些本能的反应。

2—3个月开始,通过观察,逐步感知外部世界。

4—6个月,能够用手势和咿呀来表达自己对食物的欲望,开始与外部建立联系,这是宝宝思维的雏形。

7—9个月,宝宝开始明白简单的因果关系,了解如何促使希望的结果发生,并运用逐渐增强的技能来感受周围世界。包括在屋子里爬来爬去,抓取喜欢的东西,用咿呀和手势来与人交流,表达自己意愿。

10—12个月,宝宝善于用动作和手势来表达想要什么,能听懂一些常用的简单词汇,这时宝宝的自主意识开始形成,有了自己的思维,但语言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13—15个月,宝宝逐步建立语言体系,标志着思维发展进入一个较高阶段。语言的发展,能够使宝宝及时表达自己的意愿,能与他人进行比较多的交流,加上活动能力的增强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大大促进宝宝的思维发展。

2—3岁的时候,宝宝已经基本具备自己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可以比较完整表达自己,理解大人的语言和行动的意思,有的时候还会耍耍小脾气,坚持自己的想法。

4.记忆

幼儿期宝宝从简单的复述词语,逐渐发展到可以背诵简短的儿歌。学龄前儿童已经可以背诵一些唐诗宋词了。宝宝的记忆力很强,有的儿歌听过几遍后,顺口就会背诵,隔几天还能唱几句。这种记忆对于沟通交流,以及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训练宝宝记忆力可以采用回忆的方式,引导宝宝回忆前几天发生的事情,并逐步建立时间的概念。宝宝从声音、事件到空间的记忆,是其自身能力的发展,都是一些自然记忆。可以通过提醒、回忆、背诵来强化对某些词句、事物的记忆,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和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学龄前儿童背诵唐诗,虽然对背诵内容不一定完全理解,以后也不一定完全记住。但通过这种强化记忆的训练,从小对韵律、节奏的掌握和兴趣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给宝宝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智力开发

宝宝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各方面的发育和发展都非常迅速,心理成长非常明显,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

出生的第一年,是宝宝各项技能和智力发展最快速的阶段。智力开发应该从宝宝的婴儿期着手,从宝宝的本能反应开始,以意愿需求为引导,鼓励探索精神,逐步训练语言表达。0—6个月,特别是3—4月,在宝宝表达本能的需求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建立其对父母的依恋和较好的联系,让他充满安全感、舒适感。7—9个月,宝宝的好奇心开始萌发,要加强引导和交流,增加对周围世界的感受,与喜欢的人建立联系。10—12个月,进一步激发宝宝的探索精神,当宝宝在和父母交流时,父母需要做出回应。双向交流不仅能开发宝宝的智力,还能防止宝宝患上自闭症。

幼儿期宝宝的运动、语言及感知发展迅速,思维和记忆也较婴儿期增强,并出现最简单的想象。①陪宝宝玩合适的游戏,促进宝宝动作和技能的发展。②鼓励宝宝大胆说话,培养他的言语表达能力,引导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③让宝宝多看、多听,通过看、听、摸等感知活动,让宝宝多接触自然和社会环境,父母应抓住宝宝好奇、求知的这一心理,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趣易懂的故事。④让宝宝多动手、多运动,可以是简单地画画、写写,也可以跑跑、跳跳。⑤活跃宝宝思维,引导多提问题、多思考,父母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回答,不能敷衍了事。⑥培养宝宝的想象力,在做游戏、搭积木时,帮助孩子按自己想象去做,鼓励孩子的创造精神。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完善宝宝的运动、语言和认知体系,与外界建立良好的联系。

(五)习惯培养

宝宝的作息、饮食、个性、交往等方面的生活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宝宝形成生活规律和身体发育成长,有利于宝宝今后与幼儿园衔接,甚至是宝宝长大后走向社会。

1.作息习惯

作息有规律的宝宝更加健康聪明,妈妈要帮助宝宝把生物钟建立起来。比如晚上8点准时上床睡觉,每天都要按时遵守这个约定,不要找各种理由随意打破宝宝的作息制度。一段时间下来,宝宝就会形成条件反射,每天晚上到点准时入睡。

宝宝后半夜开始哼唧哼唧,还辗转反侧,很大的原因是要小便了,或者是尿不湿该换了。妈妈要善于读懂宝宝的身体语言,等小便过后宝宝又睡得踏实了。正常情况下晚上不用频繁喂奶,不用担心宝宝晚上会挨饿,让他好好睡一觉比把孩子弄醒喂奶重要得多。只要没有饿醒的表现,就可以让宝宝一觉睡到自然醒。

让宝宝学会自己睡觉。婴儿的大部分时光都需要在床上度过,尤其是8个月之前,家长并不需要抱起婴儿用力摇晃、来回走动等,更不要这样哄孩子睡觉。只要把宝宝轻轻放在床上就好,在旁边逗逗他、跟他说说话就可以了,让宝宝学会享受躺在床上的快乐时光。除了尿床、饥饿等情况外,不要宝宝一哭就把他抱起来,否则很容易形成负面的条件反射。

2.饮食习惯

一个人对食物的偏好,一部分来自遗传,一部分则是后天形成的。饮食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当婴儿尝试着吃固体食物的时候,就遇到了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可以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添加辅食的时候,孩子的食谱中要有充足的蛋白质,如肉类和奶制品等。但从植物类食品中获取营养,对孩子来说会有更多的好处。蔬菜、谷物和豆类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这些不起眼的食物非常可贵。口味的轻重也是在婴幼儿时就已经形成的,不提倡摄入太多的盐,不要养成喜欢油腻、甜食的习惯。在小时候形成对口味的偏好,还会一直保持下去,要抓住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提倡父母和孩子们一起吃有益健康的食物,到老了将会有效地预防许多健康问题。

3.个性习惯

在幼儿期,尤其是2岁以后,宝宝好奇心强,好动且精力充沛,有时可能做出一些无厘头的事情,包括把东西抓来扔掉、用手指摸电器插座的插孔等。这时父母应及时用行动做出纠正,可以轻轻打一打小手或小屁屁,用惩罚的方式纠正宝宝这些不良或危险的行为。有时宝宝情绪波动大,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大发脾气,哭闹不止。这时应采取冷处理,不理睬他,更不能妥协;父母一定要待在孩子的附近,或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使他慢慢平静下来,直到孩子不再哭闹为止。父母应合理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可以给孩子做示范,告诉他哪些行为是正确的,但并不是要求孩子一定做到。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宝宝的个性习惯,有利于他的成长。有些隔代带孩子的爷爷奶奶,很可能缺少这一步。

4.交往习惯

正常的宝宝都有与小朋友玩耍的欲望。要鼓励宝宝与年龄相仿的小朋友相处,他们可以用咿咿呀呀的语言交流,尽管大人们听不懂;可以模仿其他小朋友的动作,尽管姿势不怎么标准;可以跟随着奔跑,尽管可能跌跌撞撞,这些都能给宝宝带来极大的快乐。在相处中可以学会相互帮助和协作,懂得分享和配合,学习勇敢和坚强,并且学会处理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今后宝宝上幼儿园甚至小学,就不会感到陌生,能够比较好地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有可能也是为今后工作中的协作打下基础。

(六)特别保护

宝宝的有些器官、部位需要特别保护。一些行为或习惯,如果平时不留意,就会给身体、器官带来损害,尤其是在宝宝的发育阶段,而且这些损害是不可逆的。同时,在用药方面也要注意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防止治病时给宝宝造成药害。

1.眼睛保护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发育从婴儿开始,直到青年期基本固定,整个过程都需要特别保护。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宝宝的眼睛处于快速发育阶段,需要重点保护。

婴儿期,要注意从光色、光源、光强等方面保护眼睛。宝宝基本上都是在床上躺着,此时室内的灯光需要调整得柔和一些,避免强光如日光灯,特别是浴霸等直接照射婴儿的眼睛。室内光源不要使用一些新光源,如LED灯等,主要是亮度强、光色成分不清楚;尤其不要在婴儿的床头挂一盏灯。外出要注意避免太阳光直射或反射到婴儿的眼睛。

幼儿期,宝宝好奇、好动,这时需要注意一些无意识行为的损害,教育宝宝不能盯着亮光看,不要用手电筒照自己的眼睛;也要注意,不要把物体放得离眼睛很近,或者人为将两个眼球内视,防止形成“斗鸡眼”。

电视、游戏、手机等视频对眼睛的影响很大,由于故事或游戏的吸引,长时间盯着视频,会对眼睛带来极大的损害。尤其是视频中的蓝色光成分,对眼睛损害更大。有的孩子由于长时间斜着看电视,造成两只眼睛的近视度数相差很大。因此要严格控制学龄前、儿童期宝宝的看电视时间。

已经上学的孩子,尤其是上小学、初中的孩子,需要特别注意用眼姿势:看书、写字要使眼睛与纸面保持30—35厘米的距离,有柔和合适的光源,固定间隔的休息时间,并且每天要保持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防止近视或近视度数加深。

2.牙齿保护

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是一个人的门面,不仅给人美观的感觉,而且直接影响个人的食物摄取和一生的健康。每一颗牙齿都非常重要,需要好好保护。

漱口刷牙。已经长出乳牙的幼儿,可以教他学会漱口,3岁左右的宝宝可以开始学习自己刷牙。晚饭后可以吃点水果,但不要吃甜食和容易粘牙的饼干,也不要吃对牙齿有损害作用的酸奶,临睡前要漱口或刷牙,保持口腔清洁。从小养成良好的漱口、刷牙习惯,能够有效防止龃齿的发生。

少吃糖、碳酸饮料。糖对牙齿的影响很大,是龃齿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少吃含糖的甜食;碳酸饮料会直接溶解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对牙齿带来损害,并且影响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应尽量少喝。

换乳牙。到了换乳牙的时期,如果乳牙松动,应及时拔除,防止影响后续恒牙的生长。乳牙拔除后,不要用铅笔、筷子或手指压迫空缺的牙龈,以免恒牙长歪。如果恒牙长出后发现有些歪斜,应该在晚上睡觉前,用干净的手指进行调整,一般能够调整回来。乳牙已经发生龃齿的宝宝,换乳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口腔清洁,不要把龃齿菌带给恒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漱口药水。

处理智齿。青年期到了25—26岁的时候,开始长智齿。这是上下牙床两边最后的一颗牙齿,起到咀嚼和顶住其他牙齿的作用。由于发育的原因,智齿的生长可能顶住先前存在的牙齿,会经常引起牙周发炎。可以到医院做检查,如果智齿是横着长或严重顶住前面牙齿,需要考虑拔除智齿;如果顶得不是很严重,建议请医生适当校正智齿的生长方向。

3.防止药害

许多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副作用,有的甚至是对器官造成损害。是药三分毒,无论西药还是中药,都需要知道可能的副作用,并控制好药量和服药期限,防止药物对身体的损害。已经知道的、常见的药物损害有:

四环素毁牙。服用四环素后,在牙齿沉积,使牙齿变黑,而且不可逆转,极大影响牙齿美观。

庆大霉素过量。治疗腹泻,服用过量庆大霉素,损害人的平衡系统,使行走、活动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链霉素过量。治疗咳嗽,注射过量链霉素,损害人的听觉神经,使听力受到严重影响。

青霉素过敏。治疗一些炎症,青霉素是一种价廉物美的药品,但青霉素容易发生过敏,而且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所以每次注射青霉素之前,都需要做皮试。

治疗同一种疾病,其实是有多种药物可以选择。父母需要关注药性和可能的副作用,避免药物对宝宝身体、器官的损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