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家庭和谐关系的基础:观念意识及信任的重要性

家庭和谐关系的基础:观念意识及信任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认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集合体,具有历史性、阶段性、特定性,并对家庭发生重要、深刻的影响。真诚、尊重、信任就是实现家庭和谐关系的最基本条件。信任者和被信任者在一起,会有一种快乐的意识和感受,信任成为家人之间密切联系的纽带。

家庭和谐关系的基础:观念意识及信任的重要性

家庭的运营中,许多行为和决定可以追溯其深层次的原因。这种原因主要来自家庭成员的观念意识,也就是在长期生活实践当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综合认识。这种认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集合体,具有历史性、阶段性、特定性,并对家庭发生重要、深刻的影响。家庭的运营不应局限于日常事务,不应仅仅固化在物质生活上,而要花时间、花大力气,注重心灵、情感、思想方面的建设。

(一)真诚、尊重、信任

真诚、尊重、信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要,更是家庭成员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家庭中的琐事很多,有时会由于人为因素变得复杂。如何使家庭内部事务简单、顺利,既有家庭共同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真诚、尊重、信任就是实现家庭和谐关系的最基本条件。

1.真诚

“真”就是真实、真心、真情,是最基本的原则。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知道真相,需要真实叙述,需要真心付出,需要真情表达。

“诚”就是坦诚、忠诚、竭诚,是最重要的原则。家庭成员之间除了坦率诚恳和全心全意的付出之外,还有忠诚的义务,尤其是夫妻之间的忠诚义务。

如果说“真”是单方的流露,那么“诚”就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表达。“真诚”就是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从心底出发、真实表达、感动对方,最终获得对方的认可。

真诚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可以去除心中的杂质,焕发自己的光彩。学会真诚,需要不做作,不盲目地迎合、随从别人,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不装懂,虚心请教自己不懂的东西或学问,不虚张声势、自我标榜。不掩饰,真实反映事物的原来面貌,不添油加醋、涂脂抹粉。敢于认错,不否认自己的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道自己错了,就要坦诚地承认,否则彼此的隔阂不能及时消除。现在流行化妆,男女都可以化妆,化一点淡妆当然无妨。但是为了化妆,脸上涂上一层厚厚的白粉或化浓妆,容易给人一种掩饰的印象;有的人甚至因为化妆,损害了原来的皮肤,结果事与愿违,脸上的皮肤显得特别黑,因为追求美而破坏了自然美。化妆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能否真诚面对自己。

2.尊重

尊重,是对人的一种态度,是重视而恭敬地待人,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相互认可,夫妻之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尊重,是家庭成员交往的基础,有尊重才有理解,有理解才可以进一步沟通和交流。

尊重,就是把对方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倾听对方的意见,遵从对方的意愿,体谅对方的处境,理解对方的困难,协助对方的行动。尊重他人,可以充分发挥对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快速解开对方的心结,可以细致修复对方的心理创伤,可以使事物得到有效的处置。尊重一个人,才能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倾听他人的话语,才能以公平的尺度去判断他人的行为。

尊重是平等的,不是趋炎附势。尊重他人,是客观地发现和面对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从他人身上吸取经验和教训,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片面批判。尊重他人,也是理性地面对自己和认识自己,遵从自己的本心。尊重他人,不仅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心地善良和良好家教的外在表现,更是内在修养和高尚品德的一种展示。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可以使大家同心协力,充满自信和热情,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3.信任

“信”就是相信、信服、信从;“任”就是任用、任凭、任意。“信任”就是基于内心充分的信任而敢于托付,由被信任者担当、承受和处置。

信任是一种稳定的信念,维系着家庭的共同价值和关系的稳定,是对被信任者言行举止可信赖度的整体期望。

信任是一种依赖关系,双方基于亲情和利害关系,依靠被信任者知识、能力,可以实现家庭的最大利益。

信任是一种无遮掩的心理,可以暴露自身的弱点,相信被信任者是自己亲近的人,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信任是一种放手的状态,无须对被信任者进行监督和控制,即使处于风险的环境中,相信他也会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通过对被信任者的期许和其能力的肯定,可以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鼓励被信任者,激发其主动的行为和信心,从而使家庭获得积极的正向动力,减少不必要的机会成本,甚至是时间和金钱成本。

信任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是遵守法律规则、履行先前承诺、表达积极态度、实现预定目标、展示个人魅力等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组预想、期望、担忧、满足心理活动的产物。信任者和被信任者在一起,会有一种快乐的意识和感受,信任成为家人之间密切联系的纽带。只有在信任与被信任同时提升的情况下,家庭才能获得情感与物质上的双重快乐,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家庭成员的人生价值

(二)交流、配合、协同

交流、配合、协同是家庭生活的基本要求。家庭事务不是一个人的事务,家庭活动是家庭成员的共同活动。要做好家庭事务,行动中就必须有交流、配合、协同。良好的交流、配合、协同是做好家庭事务的必备前提。

1.交流

简单地说,交流就是信息互换的过程。家庭成员彼此间把自己的信息提供给对方,实现信息流动传播。交流的意义非常广泛,有意识方面的,也有物质方面的。

交流的目的。交流的目的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互通基本信息,发表各自意见,阐述不同见解;表达自己感受,消除矛盾误会,深化双方感情;探究问题成因,切磋思想观点,建立内心共识,为相互理解、共同建设幸福家园奠定基础。

交流的内容。家庭中可以交流和需要交流的内容很多,包括家庭事务及家庭事务涉及的相关信息;家庭成员关心或感兴趣的事物;家庭成员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的事物;特别需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观点和思想认识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现在通讯方式发达,电话、短信、微信、网络都可以用来交流,而且有不同的特色。电话快捷,能直接传递情况和要求;短信便捷,方便传递文字、字符;微信功能齐全,可以传递文字、声音、照片、图像;网络的功能更加强大,可以传递大容量的各类文件。但家庭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还是面对面的交流,尤其是情感方面的交流,当面交流与电话、微信中表达,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交流的方法。交流的方法,即如何传递信息。特别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重要事务的商讨时,需要考虑交流的方法。表达者要学会说话,要按事物的逻辑进行表达,抓住重点、简洁明了,不夸张、不自大、不抱怨、不说谎,要把核心的内容说清楚。接收者要学会倾听,要体谅对方、适当提示、善意询问,尤其不要随意打断或者转移话题,也不要以自己的标准随意去衡量和批判有关的人和事。要善于倾听,坚持谦虚友好的态度,在交流中不断认识自己,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交流的时间。一般的交流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但交流重要事务,要有合适的时间,如晚饭后的休息或一起散步时间,就寝前的时间,比较安静、没有其他打扰的时段;特别重大的事务,最好是预约时间,这样可以有所准备,交流可以充分一些,双方可以详细阐述意见和想法。不要搞突击,不要敷衍,不要在匆忙上班前说重要的事,否则都不能达到交流的效果。

2.配合

配合是指各方面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首先是“配”,要有分工,每个人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其次是“合”,要合得起来,不同的工作要相互衔接;最后是有主有次,某项任务的不同阶段、不同人员,在共同行动中有不同的主次地位。家庭中的日常事务,不仅需要家庭成员按照分工,合作完成,而且要求各人所做的工作能有效衔接,类似机械设备中关系密切的零件结合在一起。例如家中做饭这件事,可以是男的为主,洗、切、蒸、煮、炸一手完成;女的配合,顺路买把菜,顺便择菜。又如洗衣服这件事,可以是女的为主,负责完成浸、泡、刷、洗;男的配合,帮助晾、晒、收。

除了日常事务的配合之外,家庭事务的配合,重要的是要有配合的意识。一方在做事,另一方主动搭把手,这样感情就会融洽,关系就会密切,生活就会顺利。因为,配合体现的是一种主动的态度,这是很需要的,会让人感到这是一个共同的家,有参与感,至于配合得好坏还是次要的。实际上,家中很多事务的配合,常常超越了分工,有些是分工之后的细化配合,有些是新遇到的没有分工的事务,有些甚至是非日常的事务,这些都需要主动配合的意识和行动。

不同于单位工作岗位职责分工,家庭中的分工,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而且需要角色转换的。一方有事要迟一点回家,另一方可以做饭、洗衣服,这是分工中的配合。如果家中事务因为有分工,变成一种固定的职责,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双方的关系,也影响其他事务的配合,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例如一方在做卫生拖地板,另一方很投入地看电视,脚都不抬一下,这就是不配合的行为,虽然也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但肯定让人心里感到不舒服。

3.协同

协同,就是两个以上不同个体,协调一致地共同完成某一任务。协同常常针对家庭的重大事务,强调的是相互协作、共同行动。

协同一方面体现在“协”,包含协商、协作、协调。家庭的重大事务,常常牵涉面广,不确定因素多,情况比较复杂。首先,需要共同协商,在家庭内部取得一致意见,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有预先的设想和处理方案;对应急情况的处理,事先确定相应的规则。其次,做好重大事务的协作,一方可以作为主动者,正面推动事务向前发展;另一方作为协助者,从侧面做好相关的协助工作。两者在整体上相互增强,促成事务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最后,整体行动过程中的相互协调,通过信息专递、意思联络、动态调整,使各方的行为配合适时、适当,相互融合、融洽。

协同另一方面体现在“同”,包含共同、合作、同步。第一是共同参与,家庭的重大事务是家庭的共同事务,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共同投入精力、体力,共同关注事务的进展,共同应对情况的变化;第二是合作的行为,家庭重大事务都不是简单一人可以完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家庭成员相互配合,做好各方面的相关工作;第三是同步的行动,在时间上、行为上实现同步,按照预定的时间节点同步推进,共同完成家庭重要事务。

协同最重要的是同心,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家庭成员要主动参与,正确处理内外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集聚家庭的整体力量,超越个体的能量,实现重大事务的有序推进,促进家庭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勤劳、节俭、和善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物质如何丰富,生活条件如何优越,有些传统的观念是不能缺失的。勤劳、节俭、和善,不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家庭共同生活的基础。

1.勤劳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美好的生活都是靠双手干出来的。生活的本质就是一种劳动,要想过上充实的生活,就需要不怕辛苦、努力劳作,这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

勤劳受人尊敬。不管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家里,都需要个体的劳动付出。在工作单位,对于勤劳的付出,同事、领导都看得见,也只有每个员工努力劳动,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取得良好的业绩。在家庭,也需要勤劳的付出,只有勤劳才会使家庭井井有条,才会使家庭物质丰富,才会使家庭美满幸福。勤劳的人不管在哪里,总是受人尊敬的。

勤劳是一种积累。每天多看两页书,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每天多写两行字,书写就慢慢顺畅起来、字体就漂亮起来;每件重大事项完成后,及时进行回顾、整理、总结,经验就会逐步丰富起来;每天起得稍微早一点,时间就挤出来了,良好的习惯也就自然培养起来了。很多伟大的事迹都是从小事开始,靠勤奋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勤劳能有更多机会。勤劳的人总比懒惰的人有更多进步的机会,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的锻炼机会,更多的学习机会。勤劳的人在意识上是上进的,在客观上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可以比其他人更好地抓住各种机会,丰富自身的经历,获得有益的人生体验。天道酬勤,机会肯定是不会留给那些懒惰的人的。

勤劳是无形财富。勤劳的人能给他人良好的印象,做一个勤劳的人,身边的人会为你的存在而欣喜;做一个懒惰的人,别人会因你的存在而厌恶。勤劳能使内心安定,一分付出一分收获,靠自己劳动所得的成果,可以心安理得享用。勤劳能提升个人的能力,在日积月累的勤劳中,个人知识、经验、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这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从事体力劳动还脑力劳动,劳动都是神圣的,而勤劳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2.节俭

节俭,是指生活有节制,用度节省。节俭是持家之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途径。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节俭,有许多关于节俭的古语。在物质比较充裕的今天,每个人每个家庭仍然需要节俭,尤其要意识到节俭在家庭和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节俭是自觉节制。节俭是控制自身的欲望,不讲究奢华。崇尚节俭乃诸美德之本。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俭则寡欲,侈则多欲。惟俭养德,惟侈荡心。凡不能俭于己者,必妄取于人。凡事一俭,则谋生易足;谋生易足,则于人无争,亦于人无求。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节俭是珍惜物力。节俭体现了对一般劳动者的尊重,是对劳动成果的价值觉察,是对生活资源有限性的自觉习惯,是对社会存在方式的深入思考,是充分利用物力的艺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居丰能俭,在富能贫。俭以寡营可以立身,俭以善施可以济人。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以俭立名,以侈自败。俭开福源,奢起贫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www.daowen.com)

节俭与勤劳并重。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俭与勤。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是锄头上的黄金,俭是米缸里的白银。克勤克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创业不可不勤,居家不可不俭。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勤俭好似燕衔泥,浪费好似水冲堤。光俭不勤无源水,光勤不俭水断流。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人惰而侈则贫,人勤而俭则富。

需要提及的是,提倡节俭不是刻意限制消费,不是过度节省,必要的消费和支出是不能省的;节俭是个人的行为和习惯,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无须以“节约”指责他人;节俭是量入为出,合理安排,精打细算,物尽其用。节俭最重要的是保持朴素的内心,不追求奢侈华丽,不贪图享乐,不讲究虚荣,在心里存有一份富足。

3.和善

和善的原意是温和而善良,和蔼。对于家庭来说,“和”就是和气、和睦、和美,是需要营造的氛围和实现的状态;“善”,就是善良、善心、善意,是良好的愿望、动机和出发点。

家和万事兴。①和气,就是态度温和。和气是家庭交流的前提,也是讨论问题的基础。在家庭中营造和气的氛围,需要和气说话,避免对立情绪,实现温和处理事务。和气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只有温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才能使对方听得见、听得清、听得进、听得懂。②和睦,就是相处融洽、不争吵。家庭成员需要和睦相处,有事可以好好商量,有疑问可以沟通,有问题可以摆出来讨论。家庭事务没有必要争吵,而且争吵也不能解决问题。③和美,就是和谐美满。和美是家庭追求的一种状态,家庭成员分工合作、心情舒畅,各种事务得到和顺处理,家庭生活才能幸福美满。

善良是初心。①善良,就是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因为善良,所以做事规范、追求效率,而不会横生枝节,不会拳头相向,不会无端猜忌,不会无中生有。善良最起码就是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善心,就是好心肠、有良心,心地善良。善心就是秉持同理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利人在先、利己在后,知恩图报、勇于付出。③善意,就是心怀好意,有善良的愿望。善意就是本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良好的愿望,保持纯正动机,遇事主动为他人着想,公平待人、公正处事,妥善处理面临的问题,推动事务的有效处理和向积极方面发展。

行为的基础。和善既是待人的一种姿态,也是内在品质的一种体现;既是对弱者的同情、怜悯、慈悲,也是对他人的关心、付出、贡献;既是处理相互关系的一种手段,也是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坚守。和善是家庭和谐的必备氛围,是家庭有序发展的必须条件,是实现家庭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所有行为的一种基础。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在外面表现得很礼貌、有教养,但在家里表现得有些随意,有些不耐烦,有时甚至态度粗暴,这无疑会造成交流障碍,给家庭和自己带来不利影响。

(四)坚强、勇敢、担当

家庭的生存发展,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需要应对多种困难,处理不确定事件,甚至是意外的灾难。因此要有思想意识、内心意志方面的准备,需要家庭成员的坚强、勇敢和担当。

1.坚强

坚强,即强固有力,不可动摇,不可摧毁。坚强可以用来描述人的身体、行为、意志。无论什么样的家庭,无论什么样的人,坚强都是不可缺少的。

“坚”,含有坚定、坚决、坚韧的意思,主要体现在内心的思想方面。坚定,就是立场、意志稳定不变,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执行已经做出的决定。坚决,就是态度、主张确定不移,行动果断不犹豫,不因外界的环境条件而轻易改变。坚韧,就是在艰难困苦和各种逆境的情况下,忍受身心痛苦,坚持不动摇,体现出一种意志力。

“强”,含有顽强、刚强、刚毅的意思,主要体现在外部的行为表现。顽强,表现为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刚强,表现为刚硬的姿态,不怕困难,不屈服于恶势力。刚毅,即刚强坚定有毅力,体现在延续的活动和持久的坚持。

学会坚强。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要学会坚强。在困难面前,坚强不屈;在艰苦面前,坚持忍耐;在挫折面前,屡败屡战;在身心创伤面前,负重前行。面对一切不顺利的事态,一切不顺心的局面,一切不顺意的结果,怀一颗平静的心,带一份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生活充满自信的人。

拥抱坚强。遇见该遇见的,不管是“沉”还是“浮”;拥有能够拥有的,不管是“得”还是“舍”;珍惜应该珍惜的,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心中装有坚强,进退中总会有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脚步;寒冷中总会有一缕阳光,给予丝丝温暖;失落中总会有一张笑脸,是为你而绽放的。在时光的深处,轻握一份懂得,理解那份坚持;在生命的路口,学会一种忍耐,静待坚强的花开。

2.勇敢

“勇”,就是大胆、勇猛、果敢、英勇,有胆量、有勇气,不怕危险;“敢”,就是敢干、敢为、敢担责,不推诿,无所畏惧,果断向前。“勇敢”,就是有勇气、有胆量,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敢作敢为;就是勇担责任,展现魄力,果敢行动,临危不惧,决不退缩;就是毫不畏惧的气魄和不怕艰险的精神。

勇敢是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也是家庭及其成员必备的精神素养。具体做到:面对探索、尝试和未知,面对危险、困难和不确定性,需要不畏惧、不退缩,勇敢地走出每一步;面对条件欠缺的决策、选择和判断,面对两难、纠结和不成熟,需要有胆气和魄力,大刀阔斧、敢想敢干;面对自己的缺点、不足和错误,面对延误、损失和失败,需要敢于承认、敢于担责、敢于自我剖析。

勇敢不同于鲁莽,不是无知无畏的蛮干,不是随心所欲的冲动,不是未经思考的决断;勇敢不是习惯性地拒绝服从,而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勇敢不是无准备的行动,而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出发,有方向、有目标的前行。

一个人一个家庭要面对各种恶劣环境、不可预见的危险和困难,就必须学会勇敢。勇敢不是没有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也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勇敢不是不知道危险,而是知道即使危险也要肩负道义不断前行;勇敢不是不知道艰难,而是即使艰难也要无畏前行。勇敢是担负着正义的目的,有责任、有使命,所以英勇前行。

勇敢有先天的性格因素,更需要后天的锻炼培养。勇敢是体力、智力、心力的磨炼,在劳苦中练就体格,在危急中练就气度,在曲折中练就心志,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有压倒一切的内心定力。勇敢也是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不能勇敢迈出第一步,就没有成功的可能,一切害怕、胆怯、懦弱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讨论梦想、远方的时候,还应关注内心的真切感受,面对动荡、危险、艰苦、困难以及孤独、忧虑、焦躁、失望,需要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勇敢,需要有坚持下去、绝不退却的巨大勇气。

3.担当

“担”,含有担负、担任、负责的意思;“当”,含有承当、充当、承受的意思。“担当”,是指担负任务、承担责任,也是一种魄力、勇气、自觉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一个家庭需要有担当,一个家庭成员更要学会担当。

担当就是担重任。担当就是勇于承受重大任务,面对艰苦和危险,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表现出敢于承担大任的勇气。担当就是竭尽所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想方设法把大事、难事做好。担当就是坚持原则,协调相互关系,妥善处理问题和矛盾。担当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练就过硬作风,着力培养处事和交往的能力,切实承担家庭的重任。

担当是担责任。做事难免出错,逆境和挫折是一种普遍现象。担当就是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坦然承认失误和不足,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不推诿、不狡辩、不找借口。担当就是客观分析失误的原因,善于从错误和失败中汲取教训,举一反三、不断完善、改进提高。担当就是把逆境和挫折作为修养的历练,作为人生阅历的财富,作为成长进步不可或缺的过程。

担当是去私心。担当意味着需要承受痛苦,意味着需要大力付出,意味着需要承受误解、非议、委屈,意味着需要自我牺牲。担当就是要去掉私心,一事当前,要以家庭的整体利益为重,而不计较个人的名利、情感、前途、得失。担当就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荣誉面前不争功、在失误面前不推过,表现出无私无我的觉悟和境界。

担当是一种精神。担当是一种精神支柱,不犹豫、不退缩,英勇顽强,正气浩然。担当是一种积极自信,信念坚定,努力上进,主动而为,排除干扰,善作善成。担当是一种乐观成熟,胸襟坦荡,思虑周密,不怕艰险,不骄不馁。只有做到敢于担当、正确看待个人得失、主动承担责任,才能在家庭中形成主心骨,支撑起家庭的保护伞,为家庭成员遮风避雨。

(五)信仰、三观、理念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是否有先进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信仰、三观、理念是更高层次的思想意识,能够确立个体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标准,摆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坚定内心的信念意志,成为推动个体和家庭毅然前行的巨大动力。

1.信仰

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他奉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或榜样。信仰是心灵的主观产物,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回答的是人生关切的最有深度的问题。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最常见的信仰。主要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还有儒教、道教。宗教源于对自然的未知,有各自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佛教,注重善恶、因果业报,以成佛信仰为核心内容。儒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以超凡入圣、成圣为终极目标。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泰民安,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

信仰的根源。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关键在于人类拥有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人类观察世界,学会反思自身。也正是人类的意识,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信仰。为了征服死亡恐惧,产生了宗教信仰中的“生死轮回”“死亡救赎”;为了追寻世界本源,产生了“上帝”创世论的宗教信仰。反思生存意义,形成人生目标和意义的精神价值追求;化解不确定性,佛教认为有“因果报应”,基督教则主张“原罪观念”;确立价值目标,超越有限,走向永恒,营造美好的“来世”。以此,人类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念,确立前进的方向。

信仰的力量。不同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所以会选择不同的信仰。有人选择信仰宗教,有人选择信仰科学,有人选择信仰理性。不管有多么不同,信仰都是调整人生各个方面的最高原则,成为所有活动的遵循和指向。信仰具有神圣性,使信仰者产生思想的稳定性和目标的崇高性,从而行动更具积极性,更加严以自律。信仰活动常常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可以通过调动人的情绪,激发内心的无限渴望。拥有信仰的人都十分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使得无论面临任何挫折和困境,都会百折不挠、不言放弃,体现出信仰的巨大精神力量。

普通家庭中常见的是宗教信仰,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国家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人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一般都能和谐相处。有的人虽然不信教,但在生活实践中也会建立自己的信仰,只不过不那么明确、不一定成体系,比如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以此作为指导自己日常行为的准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许多人在社会实践的观察和体验中,认识到马克思理论的真理性,坚信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检验,证明“马克思是对的”。

2.三观

三观,即传统意义的三观,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形成与社会因素、实践条件、个人经历和意识提升等有关,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经历,也有特定的三观。三观虽然概括和抽象,反映在意识层面,但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影响重大决策和选择,影响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在许多人的认知中,三观是否一致,是能否相处、共事和共同生活的重要条件。

世界观。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式。

对于个人来说,世界观是非常重要的。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渐形成的,是对现实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认识和思考的概括,是关于世界的本质、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每个人都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世界观不同,对问题的观察视角也就不同,对自身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和位置也不同,因此处理事物的方法和结果也必然不同。

人生观。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人生观是在人的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不同的人对于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一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友谊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指导人的生活方向,影响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人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归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个人的价值观会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传统价值观也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直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对于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世界观方面,有人不能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典型的就是自以为是、自我中心,不能检视自己的不足,常常在实践中碰壁。人生观方面,不能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会出现享乐主义、悲观主义、实用主义等,因而在生活中趋炎附势,又常常觉得社会跟自己过不去。价值观方面,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往往出现读书无用、金钱至上等观念,该读书时不努力读书,该工作时又缺少做好工作的能力。由于三观不正确,认识往往偏离客观实际,所以感到办事不能顺心,生活缺乏动力和方向。

3.理念

理念,是一种理论、观念,通常指思想。理念与观念关联,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理念是归纳或总结现象和事物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

理念的形成源自生活实践,通过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高度概括,在整体上把握客观现象的本质或特征,达到对事物客观规律一定深度的认知,并用简洁语言进行诠释。这种诠释的信息内容,反映出理念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认识,表明理念中陈述的现象遵循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形式,并按着一定的方法进行。可见,理念是通过人的思考活动,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信息加工,抓住了现象的本质以及整体与内外的联系,从而产生的观念、概念或法则。理念是一种认知的突变,具有明显的概括性、客观性、逻辑性和深刻性。

理念是对客观现象和规律的概括和抽象,每一个理念都存在一定条件和适用范围;理念是用语言形式来对客观规律进行的诠释,带有一定的直觉因素和感性的间接提炼;理念是一般事物中抽象而得的普遍概念,是经过思维活动的理性化思想。因此,由于经历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思维的方式不同,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事物、同一种现象,有着不同的理念。理念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理念是人的理性化认知,不一定绝对正确,不能直接等同于真理。从这个角度讲,理念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之分,理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什么理念,都要经过实践的不断完善,理念要不断地融合实际情况,融合周围的物质环境,才能拓展理念的范围和深化理念的内涵,从而把理念提升到更高层次。

理念一般针对现实的具体活动,比信仰、三观更具体、更直接引导人的行为。理念对于人生目标的确立、奋斗历程的把握、精神境界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塑造、坚毅勇敢的养成都有重大的影响,对于身心关系的调整、人我关系的处理、乐观情趣的培养、紧张情绪的疏解也有现实的指导作用。理念是客观现象的本质反映,是事物内在关系的外在表征。人生理念,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等,是非常现实、具体和有指导作用的。家庭或家庭成员如果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活理念,就可以方便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意愿,采取共同的行动,实现共同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