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杂学杂家:碌碌一生的杂七杂八

杂学杂家:碌碌一生的杂七杂八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杂”为题,想谈谈碌碌一生,所好,所学,所说,所写,都杂七杂八,既不纯又不精,如室中人所评,“样样通,样样稀松”的一种情况。总之,回顾往昔,计所好是杂,计所学仍是杂。佛教与中国文学,意思是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学接触,都产生了什么新情况,问题不小。主要是两个方面。以上谈写与佛教有关的书,竟一而再,好像我是甘心投身佛门了,还能称为杂吗?

以“杂”为题,想谈谈碌碌一生,所好,所学,所说,所写,都杂七杂八,既不纯又不精,如室中人所评,“样样通,样样稀松”的一种情况。说“样样”,自己也感到过于夸大,比如许多人迷恋的围棋,我就如妻梅子鹤的林和靖,既不好更不会,所以大话要缩为中,或者专由读方面立论,只说喜“杂览”吧。杂览要有主、客两方面的条件,主是喜欢看点新奇的,或说原来不熟悉的,客是有比较多的图书供自己浏览。这主、客,在北京大学上学时期恰好成为“二难并”,于是就如前面所曾说,四年,在图书馆,翻看了许多馆存的典籍。量多,手中类杂,优点轻飘飘,是开了眼,缺点则过于沉重,是未能专精某一门。毕业的前后,也是前面曾言及,忽然灵机大动,想钻研人生是怎么回事,于是重点又变为涉览另一套。总之,回顾往昔,计所好是杂,计所学仍是杂。所会呢?如果要求不高,是许多门类都略有所知;换为要求高就泄了气,是任何门类也拿不起来。多少年来,用时风的检讨口吻说,我就是手托着这样的半瓶醋,混。

有人也许要说,你醋有半瓶,情况就好于《论语》的微生高,他是一点没有,别人向他要,他就不得不“乞诸其邻而与之”。就真有人来要,是1963年夏季,周叔迦居士亲自到我家里来,“命令”我为锡兰(其时尚未易名为斯里兰卡)百科全书写“佛教中国文学”一个条目。周先生是老师行辈,有命,我只能遵照办理。其时正忙,延迟到近年底才动笔,因为周先生有话,说内容无妨充畅,又因为究竟是一个条目,字数不宜于太多,走中间路线,面面俱到,提纲式,到1964年初夏完成,写了五万字。交稿,审稿的不是周先生,说字数太多,要减为几千字。我谢绝,把稿塞在书柜里。一转眼过了差不多20年,我同孙玄常兄合住在社里工字楼的一间房里,安徽教育出版社的周荣显来社,找孙先生约稿,挂角一将,先是想让我写一本讲逻辑常识的,我无暇,就想到这五万字的存货,他们说要,我找出来,于1984年初给了他们,印得不慢,只半年多就出版。

佛教与中国文学,意思是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学接触,都产生了什么新情况,问题不小。说不小,是因为,比如单说影响吧,显然,就既有佛教影响中国文学的可能,又有中国文学影响佛教的可能;还有,情况是客观存在,至于是否来于影响,有不少就不好说。我没敢碰过于难的问题,只从俗,理解为佛教给予中国文学的影响;而所谓影响,只举能揪住辫子的,以行善事为例,随着有善报的算,未提及果报的,算不算难说,就躲开,装作没有那么回事。这样写,因为字数不能多,提纲式,结果就成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某一脏是什么长相,就只能从略。

书出版之后,据周君荣显说,竟有不少读者来信,表示愿意变从略为加详,即由提纲式变为一般读物。读者说了话,亦一最高指示也,于是出版社找我,希望我依指示办事。可惜对于舞文弄墨之事,我没有兴致走熟路,想找人代办,又不得其人,所以这本书,直到现在还只能安于提纲式。

也许真是与佛门有缘,是四年之后,我又写了一本《禅外说禅》。这本书,开头列“缘起”,写了两节,所说是偏于“学”方面的原由;还有“事”方面的原由,这里补说一下。是1986年,曾在语文编辑室工作的田小琳早已到香港去从事出版兼写和讲的事业,一次来信说,有人(中文大学?)约她写“禅与语言艺术”的文章,她不知道如何写,希望我指点一下。我不自量力,给她写个提纲。不久又来信,说还是写不了,希望我动笔,要快,因为已经答应人家,刊出日期临近。原定一篇几千字,我说那说不明白,结果写了两万字。刊出之后,大概真有人看吧,田小琳由出版事业方面考虑,说如果我全面谈谈禅,成一本书,她愿意出版。其前孙玄常兄多次评论我,做文言的编注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不能算自己事业之言犹在耳,我一阵奋发,就决定写一本讲禅的,因为对于顿悟得证涅槃以及自性清净之类的理想我一直未能尽信,所以定名为“禅外”说禅。记得由1987年3月动笔,到1988年4月写完,得二十五六万字。书稿给香港,想不到他们从香港之俗,要多计较锱铢,我不习惯,书稿索回,还是给熟地方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因为中间多有曲折,直到1991年才出版。(www.daowen.com)

关于这本禅书,如此写,也有需要说说的。最大块头的当然是“禅外”,外是站在外面看,不是走入禅堂参。何以如此见外?又不得不搬出洋鬼子老师来,那是读弗洛伊德,相信他说的,人同样是充满欲望的动物——这会有损于自尊心吧,那就改为说,人都是“常人”,在自然的定命之下,有所求,求而不得就感到苦,之后是希望苦变为乐,于是想办法,因为苦的情况多样,而人之性,同之下有异,想的办法也就多样,禅不过是办法之一种,就其来源和所求说,与邻居二大妈心中有气,走上长街,骂一个来回,并没有两样。这样看,我是把铃木大拙之流心目中或只是口中的神秘拉到常识里,其后是看,只能用常识的眼,讲,只能用常识的话。显然,这由坐在禅堂里的人看,从头到尾都是门外汉之言,或干脆称为瞎说。我不想辩解,但无妨表明一下立脚点,是人各有见,我不过言己之所信而已。其次是讲禅之前,还讲了些有关佛法和佛教的常识,这是因为我多年在出版社,做普及工作惯了,估计读者有不少是不熟悉佛教和佛学的,多费几页纸,这类的读者如果所需不多,就可以不必再找介绍佛教知识的书看。其三是还可以诉诉苦或表表功,是纵使用科学常识的眼看,关于禅,有些还是很难讲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禅悟,或说参禅的所求或所得。严格说,这只能体现(如果有)于得悟之人的感知中,而,借用禅师的口头禅,“不可说,不可说”。可是讲禅又不能不说,所以就辟了“禅悟的所求”一章,尽己力之所能,学盲人摸象,或说猜谜,总算是未逃避,讲了。另一个方面是求禅悟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机锋,如赵州和尚的“庭前柏树子”,长沙景岑禅师的“东家做驴,西家做马”,究竟是什么意思?能起什么作用?当谜猜也困难,可是又不能不讲,情况也是未躲避,讲了。至于讲得怎么样,我无力评定,所能说的也只是尽己力而已。

以上谈写与佛教有关的书,竟一而再,好像我是甘心投身佛门了,还能称为杂吗?所以要解释一下,这一而再,都是路遇性质,并非如王子猷之雪夜访戴。再有,专说写,我也并非总是出入佛门,记得还是四十年代,曾为某期刊写介绍儒学的文章,共得十篇,标题为《儒道管窥》。一跳到八十年代晚期,胆量随年岁增大,曾想效古人读书札记之颦,以《庄子》之文为主线,写自己的发而挥之的观感,主要是谈人生,或可积为一个本本,名《参庄偶得》,至今虽未能兑现,也无妨学习有高位者,亮出理想,虽未能或不能实现,只是一亮,就值得人称颂,己飘飘然吧?此外,说到杂,像是还可以把办公桌上的工作包括在内,那就各种性质的都可能有,因为分量重,时间长,从而记得清楚的计有审改《历代绝句选》和《小学生字典》等。零碎涂抹的笔下就更加五花八门,只举一例,是1991年,看到启功先生的力作《说八股》,我见猎心喜,就尾随其后,写了一篇《〈说八股〉补微》,篇幅大致同于万言书。八股是有些遗老(也许还有一些遗少?)念念不忘的国粹,且夫国粹,亦成双成对者也,有的人联想力强,也许就先则意一跃继而问:“你还想写女人的小脚?”答曰:“也没什么不可以,只是因为天津大冯(骥才)写了,我暂且歇歇吧。”

不过说来说去,由禅到八股,都还没有跳出文的范围,称为杂学勉强,扩大为杂家,就远远不够了吧?所以还要凑点别的,以求所罗列能与题目相应。而居然就找到两种,确是文以外的。这是书法和砚,乃多年所好,至少是耗时间不算少;所得呢,别人吹捧的不能算,自己评定,仍是半瓶醋。关于书法,半瓶醋是能说几句,至于写就不能成字。这情况,前几年曾写一篇小文,曰《学书不成》,挖掘不成的原因,是一,无才(左撇子是火上加油),天所定,只能认命;二是功力很差,退笔不只不能成冢,简直装不满一茶杯。但究竟还是能说几句,而说与吹牛为近邻,干脆就吹几句。主要是“自认为”“大致”能够分辨好坏,或具体说,能够透过外形看出有没有筋骨,有是好,没有是以花架子唬人。这有没有筋骨还是鉴定名迹真伪的重要依据。——不好,嘴一滑竟扯到鉴定,不能不想到我尊之为上人的启功先生,惭愧惭愧。但回顾,在这方面还真是写了一些文章,总是自己觉得还是略有所知吧。再说砚,也是有兴趣看看,或至多用墨磨磨,而非研究。但有兴趣加时间长,也就会有所得。有所得,纵使少,仍是有,而有些人,年轻,所喜爱学老朽,而所知竟是零,于是看到我这半瓶醋的就颂扬为专家,而且不到此为止,比如买了新砚,就拿来让评定好用不好用,得了旧砚,有款识,就拿来让鉴定真假。我据所知陈述,总是有时也会说对了吧,于是而在有些惯于耳食的诸君的心目中就真成为砚的专家了。是想顺水推舟吗?不知道,总之就真写了一些谈砚的文章,如《砚田漫步》之类,这是略有所知,不珍秘。可是有人约写谈砚的书就谢绝了,这是实事求是,不愿把鸴鸠说成大鹏。书法,半瓶醋,砚,同样半瓶醋,但半瓶而有两种,立于杂的文之外,有人称为杂家,也就可以安然受之了吧?

最后还想追究一下,杂有没有什么优缺点。有缺点,前面已经说过,是难得专而精。其实古人早已说过,而且更深入,那是《汉书·艺文志》评论杂家的话:“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无所归心,大概就是我说的不能“终于信仰”,可叹!优点呢,要声明,是我觉得,不只不少,而且不轻。专由读书方面立论,多少年来,我一直认为,应该尽量杂,不要总是小说,或稍扩大,总是文学。说得再具体些,应该也念点初接触未必有兴趣,如各门类的科学常识之类,或更发狠心,念念科学理论、知识论之类。这有什么好处呢?仍是我觉得,比如你有了些心理学(包括精神分析)的知识,你就不会再信“天纵之圣”一类的鬼话,有了些因果规律的知识,就不会相信手捧一本《易经》,就能预知吉凶祸福。实际是与郑板桥的牢骚话“难得胡涂”相反,为了活得平安合理,无知总不如有所知。这样说,对于杂,我是纵使有大失而不悔了?想了想,只能说,过去的事总是定了,由它去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