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照决定实行,医士学校之路 明白难点,多方努力吸引读者 全面介绍汉语知识,助力推广汉语课

照决定实行,医士学校之路 明白难点,多方努力吸引读者 全面介绍汉语知识,助力推广汉语课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照决定实行,大的入了医士学校。而字,不太难,难的是有主顾肯买,汉语课本的大功德是送来肯买的主顾。这想法的结果是,都认为应该火速编印一套全面介绍汉语知识的书,以辅助汉语课的推行。三本合起来十几万字,由1956年后半起,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多,因为其间插入不少别的事,又刮来整风之风。

照决定实行,医士学校之路
明白难点,多方努力吸引读者
全面介绍汉语知识,助力推广汉语课

前面写“本”,末尾说,这一篇说“得”,还应该有个其四,是因为有编本的机缘,卖文的路多了,就解决了一些生计问题。这卖文,其中还有三本小书,恰好与龚定盦《咏史》诗“著书都为稻粱谋”的意义合拍,就截取一部分为题目。关于生计问题,这五十年代中而偏后的时期,特点是“过犹不及”,老的一代过了,不再有自己养自己的能力,幼的一代还未成年,也就不能自食其力。未成年,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时期,因而比供给衣食还要重要的是送到学校去受教育,小的入小学,中的入中学,大的入大学。其时上学收费很少,但总要比家里蹲多开销一些,尤其是大学。为了量入为出,开只有我们夫妻参加的家庭会议,决定让最大的孩子舍己为人(三个妹妹),具体说是初中毕业后考医士学校,两年半毕业,分配工作,也挣工资,供三个妹妹上大学。照决定实行,大的入了医士学校。没想到念了只两年,1954年暑期,学校保送考河北医学院,录取后问家里怎么办。我只好咬咬牙,说“上吧”。就这样,大的还没挣工资,二的就考入北京大学。其后,大的挣工资之后,三的考入农业大学;二的挣工资之后,最小的也考入北京大学。上大学,住校,带一块丝糕当午饭、早晚在家里吃的办法不成了,就不得不多花钱。钱从哪里来?除每月的工资(1956年起定为125.5元,一生未变)之外,只能靠白纸上写黑字,卖。而字,不太难,难的是有主顾肯买,汉语课本的大功德是送来肯买的主顾。详情留到以下说,这里想岔出一笔,步韩文公之后,写一篇反他的《颂穷文》,内容是,至少是限于教育子女,穷也不是没有好处,这好处是有助于专心向学。现身说法,我的四个女儿,食无鱼,出无车,因为无钱,入门就不想抱什么绒缝制的大熊猫,玩电动汽车,出门不想玩电子游戏机,进卡拉OK(其时也许还没有),甚至过卖冰棍之摊而目不敢斜视,总之是无乐可享,就只好啃书本。结果呢,用世俗的名利之秤衡之,考大学就都没有费力,而且混上一顶教授的帽子,后来居上(我没有混上)了。我说这些,是因为近年的所见,几乎都是,领带、高跟的一对,用钱,用自己的低声下气,把孩子娇惯成小皇帝或小公主,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我不以为然,但花钱,钱是他们所有,低声下气,声气是他们所有,旁观者又能怎样呢,至多只能求孔老夫子代言,曰:“其愚不可及也!”

言归正传,说本带来挣教育孩子之资的机会。这资由师资问题来。专就语文课说,师资一直是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总的说,教学生,要求学生拿起笔能通,先就要教师能通,分着说,教文言,教师要通文言,教语法,教师要通语法,等等,可是教师,有些,甚至有不少是不通的,这就成为问题。有问题,要解决,办法,理论上简而明,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变不通为通。降为实际可行,有两条路:一条是大举,办什么班,让教师补学;另一条是小举,编写适用的读物,供教师自学。显然,专就说,我们一些编者只能走后一条路。设想是某一门知识,上课讲,只是十之一二就够了,可是教师只知道这十之一二就讲不透彻,或说讲不好;想讲得好,就要知道十之十,至少是十之七八。所以最好是能够编写容纳十之十的读物,供教师先读,读后,比喻说有森林在胸,然后上课讲三株五株树,自然就可以应付裕如了。这想法的结果是,都认为应该火速编印一套全面介绍汉语知识的书,以辅助汉语课的推行。

语云,有买的就有卖的,或者说,有人求,就会有人供,因为依照经济规律或交易习惯,买者和求者必肯出钱,卖者和供者就有利可图。于是新由上海来语言研究所工作的徐君萧斧(也写肖父)就自告奋勇,编一套《汉语知识讲话》丛书,一只手拉作者,分头写其中的各册,一只手拉新知识出版社,承担出版这套丛书。拉作者,我们编写本的当然是最合格的,于是我先后分到三本:《简略句、无主句、独词句》(八十年代初修订,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改名《非主谓句》,其中三部分,简略句改为省略句,无主句仍旧,独词句改为单词句)《紧缩句》《词组和句子》。三本合起来十几万字,由1956年后半起,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多,因为其间插入不少别的事,又刮来整风之风。写完,交稿,出版,稿酬从优,所得,今天看来数目不大,可是顶了大用。三本小书之外,还有三条路,进了些工资以外的钱。一条路是《汉语知识讲话》的审稿费,也是徐君萧斧分配,比如某君写了《主语和谓语》,完稿,交我读一遍,提些审读意见,由原作者处理后算定稿,按劳取酬,也就会有些收入。记得颇看了几本,积少成多,也就可以解决一些生计问题。另一条路是写些汉语知识(主要是语法知识)方面的文章,给《语文学习》《中国语文》之类的期刊。这方面的文章好写,因为既可以脱离政治,又不必担心祸从口出;也好卖,因为有汉语课本编者的帽子,又很多教师在讲汉语,大量的学生在学汉语。又是积少成多,或零星多了就成为整,也就可以帮助我解决不少困难。还有一条路是为叶圣陶先生整理文稿,我出力不多,可是叶先生宽厚,总是多给报酬,并且严命照收,不许退,现在还记得,有一次是让秘书送来八百元,譬如大女儿到保定(后移石家庄)上学,每次开学离家都是带一百元(我一月的工资就所余无几),八百元就真是天文数字了。以上多种额外收入,到长女和次女都有了工资收入,我的母亲于1963年作古之后,生活有了喘口气的余裕,也就有了算账的闲情,不知道老伴是根据什么记录(纸片?记忆?),就说出个约数,是六千元,等于多拿四年的工资。(www.daowen.com)

困难过去了,但有时回顾,就不免有些感慨。这是想到为衣食、为养育孩子而写自己本不想写的,终于不能不感到心酸。如前面所说,我不通语法,对这门学问也没什么兴趣,可是为了活,就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而所得呢?一些钞票,早已化为空无;文,零篇的,也殆等于化为空无,成书的,是连自己也不想看了。这使我常常想到《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人如此说是意在描述实况,而到我们头上就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情动于中,不得形于言,原因有礼俗的,问题像是小一些;有威权不许的,问题就不只大,而且难于解决。我昔年择术不慎,走上率尔操觚的一条路,写语法文换钱的时期早过去了,挨到八十年代,文网渐疏,但如我所常说,也只能是“所想未必写,所写必为所想”而已。

谈到语法文,还要说说徐君萧斧。他精干,有事业心,也就容易露锋芒,学问不坏,并肯帮助人。记得他离开北京,到芜湖什么大学,还来信告诉我,我注文言某篇,解“举”为考中是错了。说起他离开北京,是后来才听说,因为整风时期说了什么心里话,加了右派之冠,才押出国门的。但出国门,徙南冥而未徙北冥,也就算幸运了。可是又随来不幸,是听吕叔湘先生说,他得了什么病,不求医而自己开药方,吃错了药,作古了,其时是六十年代前期,总过了知命之年吧。其实早作古也不无好处,是可以免去“文化大革命”的折磨。“大革命”之后,又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是八十年代初上海教育出版社重印《汉语知识讲话》,旧本本要照新语法系统修订,其中《复指和插说》一本找不到原作者“叶南薰”,疑惑是徐君萧斧而无从证实,就委托我看一遍。我看了,如果原作者竟是徐君萧斧,他过早地走了,我能替他做一点小事,人死如灯灭,他不能知道,我却可以因此稀有的合作而得一点点安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