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再次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zhāng)鹿为友,猕(mí)猿(yuán)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课件出示)
(生齐读)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自由自在地生活。
师: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
生: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快乐,读出他的自由!
(指名读)
师:谢谢你的朗读。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你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同学们,吴承恩先生写石猴,遣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我们仔细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同学们自己读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读)
生: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真是大发现呀!写的都是石猴的动作,如果把它读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因为石猴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所以要读得很有激情、很活跃。
(生再读)
师:谁能通过朗读,让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跳起来”?
(指名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我怎么也没有听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的感觉。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师范读,语速稍快,节奏跳跃)
师:你们也这样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这位男同学读的时候还带着动作,很有感觉。你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读得轻快、跳跃)
师:这石猴“跳起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生读)
师: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具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了!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
(课件出示第二分句: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学生自读第二分句)
生:我发现这是个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这四个字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发现,前两个字都是一些动物,后面一个字是石猴和它们的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石猴的——
生:亲戚、朋友。(众笑)
师:是哪些动物?
生:狼虫、虎豹、獐鹿、猕猿。
师:这个“虫”,可不是我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
生:昆虫。
师:是长虫——蛇!
(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这石猴与狼虫——
生:为伴。
师:虎豹——
生:为群。
师:獐鹿——
生:为友。
师:猕猿——
生:为亲。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他读出来。
(指名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课件出示第三分句: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自己读读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欣喜地)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一对对子!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感觉?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众笑,掌声)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它吗?自己先试试。(www.daowen.com)
(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向我推荐一位朗读者?自告奋勇也行。
(指名读)
师:最后一句读得最好。这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要读得跳跃些,老师建议你读后吸一口气,再读下面的句子。(再指名读)
(全场掌声)
师:非常非常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好不好?我来起头,你们接着读。
师:(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生:(接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写过批注吗?把关键词语记在旁边。
(学生默读、批注)
师:我来了解一下,你写的是——
生:友善。
生:活泼。
生:有亲和力。(众笑)
生:活灵活现。
生:活泼可爱。
师:老师也写一个。(板书:顽皮可爱)同学们,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有节奏感。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活泼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
【评】
这是引导学生发现经典作品的语言秘密,理解石猴形象的第一个层次。先是抓住描写石猴形象的句子,引导学生聚焦语言文字,从“怎么写”的角度去发现语言建构的秘密;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语言的精妙;最后用批注的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巧妙地将领会语言表达形式与感受人物形象融为一体,目标明确,设计很有层次。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生:(齐读)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
师:请你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做好记号,待会儿我们进行交流。
(学生自主研读,同桌讨论)
师:我看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到了一句。
“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首先,从这么多的语句中,我看到作者应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是不会说人话的,但是他却把人的语言用在了猴子身上,把这个猴子写得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这里的“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和“跳”字把石猴的动作描写得十分生动。(众掌声)
师:我要拜你为师!(众笑)你姓什么?
生:周。
师:周老师,请坐。(众笑)
师:同学们,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再来感受感受。
生:(齐读)连呼了三声……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刚才他说得非常好,我还想建议你们再读读石猴的语言,读读他说的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石猴非常自信,感到对这件事情很有把握。(众笑)
生:他很有实力,我想进去,我就一定能!(掌声)
生: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我能进去,就一定能出来,我就是猴王了!(众笑,掌声)
师: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读读看。(课件出示,改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生:我感到那好像是被人所逼的样子。
生:他犹豫不决。
生:我感到他是被迫进去的。(众笑)
生:我觉得他没刚才那样自信。
师:是呀,这话一听就不像是石猴的嘴里蹦出来的!让我们再读课文里的语句。“连呼了三声……”
(生齐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学生自由跳读课文,感受石猴的语言特点)
生:(读)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在这儿指福气和运气。
师:大家都有福气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呢?
(生有感情地齐读此句)
生:(读)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
师:一听就是石猴的语言。
生:(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可以加上动作,再试试。
生:(边读边做动作)“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笑)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加上动作。“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边读边做动作)“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请你在相关的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生:我读到了一个自信、勇敢的石猴。
生:我读出了石猴的大胆。
师:我们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石猴。我也写一个。(板书:敢作敢为)
【评】
前一个环节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了经典作品的语言秘密,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己去抓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发现语言的秘密,从扶到放,设计独具匠心。此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描写石猴的语言有“短促、重复”的特点,因此重点引导学生找出“都随我进来!进来!”“没水!没水!”,然后通过批注体会石猴的自信、大胆和勇敢。
细读这个环节就会看出,这其实是教师备课时的发现,学生只是“被发现”。教师按照预设这样引导当然也可以,但会错过学生阅读时的“真发现”。比如第一个学生发现的描写石猴的动作“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和“跳”等,这是学生的“真发现”,体会也非常精彩。如果教师因势利导,接着让学生充分交流,这样学生可能会说出更多精彩的发现。可惜的是,教师急于导向自己预设的发现。此处学生自主研读、发现语言表达秘密的环节设计得很好,可惜指导过程仓促了些,错过了大多数学生真正的发现,浪费了很多现场生成的资源,没有达到迁移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