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品读对话,深度感受言语的奥妙

品读对话,深度感受言语的奥妙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小学生而言,这句话的意思并不好理解。第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正确,但是教师没有满足于这位学生的理解,而是抓住杨氏之子与杨梅、孔君平与孔雀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细致的师生对话,引导那些悟性不高的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个别优等生,这样的教育观值得称道。只有熟读成诵了,才能真正熟悉文言文的语言,有利于形成语感。

品读对话,深度感受言语的奥妙

师:课文哪里还写出了杨氏子的聪明?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如果单纯是这一句,体现不出他的聪明。你得把孔君平的话也读进去,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他的聪明。来,开始。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说的意思是,你姓杨,“杨梅”也有个“杨”,你和杨梅本是一家。而杨氏子说的意思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孔君平家里的鸟儿。

师:理解得真好!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就是跟小朋友开个玩笑。我问问大家,杨梅姓杨吗?(众笑)

生:不姓。杨梅就是个水果名字。水果没有姓。

师:没错。只是因为杨梅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开个玩笑。如果杨梅姓杨,那么杨梅就成了杨氏之子的什么了?

生:姐妹。

生:爷爷。(全场大笑)

师:可能吗?开玩笑而已。如果杨梅是我们杨家的,那么——

生:孔雀就是孔夫子家的。

师:这样的反驳,我们有个俗语,以其人之道——

生:还治其人之身。

师:了不起。客人跟我开个玩笑,我也用一个玩笑回敬他。但是,杨氏子的回敬跟一般人不一样。哪里不一样?我们来看。如果只是简单地回敬,当孔君平说“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子”,他可以直接回敬——

生:杨梅不是我们家的果子。

师:这不叫回敬,这叫回避。

生: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但是他是这样回应的吗?如果你是我的长辈、我的叔叔伯伯,你今天跟我开个玩笑,说“此是君家果”,我马上答“孔雀是夫子家禽”,长辈会感觉我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没礼貌。

师:看来你们不是这样的人。所以你们跟杨氏之子一样,也会加上两个字——

生:未闻。意思是没听说过。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夫子家的鸟。

师:你这样一说,我既觉得你聪明,又觉得心里很舒服。想着你这个孩子不仅脑子好,而且还——

生:有礼貌。

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家禽”现在是什么意思?

生:家里的鸡、鸭、鹅。

师:但是这里的“家禽”可不是这个意思。

生:“家”是指孔夫子家,“禽”是指鸟类。(www.daowen.com)

师:所以这句中的“家禽”在古代不是一个意思,家是家——

生:禽是禽。

师:每个字都代表独立的意思,这是文言文的又一个特点。一个字代表一个词的意思。(师板书:独字成词)所以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假如鄙人姓黄,我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杨氏子应该怎么回应我?

生: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师:现在又来个柳夫子,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全场掌声)

【评】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最能体现杨氏子“甚聪惠”的句子,也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对小学生而言,这句话的意思并不好理解。第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正确,但是教师没有满足于这位学生的理解,而是抓住杨氏之子与杨梅、孔君平与孔雀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细致的师生对话,引导那些悟性不高的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虽然花时不少,但是很有作用。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个别优等生,这样的教育观值得称道。

师:你们真的都可以称得上“甚聪惠”啊。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着大屏幕,来读一读这则文言文。注意,括号里的都是什么?

生:人物的称呼。

师:这次,我的要求是,把称呼读响亮,把其他内容读得自己能听到。会吗?注意力集中。(生轻重分明、有节奏地读课文,全场大笑)

师:读得真好。现在让我们将速度加快一倍,难度增加一倍,仍然要求只把称呼读响亮。开始!(生提速读,轻重分明,已很有韵味)

师:只要你抓住这篇文言文中的这两个人物,把这两个人物的称呼都读好了,整篇文言文就能很好地展现出来。

师:再次提高要求,谁能读?(全班填读)

师:再提出一个要求,敢挑战吗?因为你这样回家读,会把你爸爸妈妈吓出心脏病的。所以老师要求你看着大屏幕,用比较正常的语调和语速来读《杨氏之子》,会不会?

生:会。

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开始读,屏幕隐去课文内容)

师:给自己掌声。第一则文言文《杨氏之子》读懂没有?

生:读懂了。

师:不仅读懂了《杨氏之子》,而且知道了文言文有这样的特点。(师指板书)

生:(齐)语言简洁、称呼丰富、主语省略、独字成词。

【评】

这个环节主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板书填空,反复朗读,帮助记忆,最后能够熟练背诵。只有熟读成诵了,才能真正熟悉文言文的语言,有利于形成语感。对小学生而言,熟读背诵,比抽象理解文言文的特点更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