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再读明意:提炼文言特点的优化方式

再读明意:提炼文言特点的优化方式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笑)你的同桌除了聪明,就没有一点其他的特点吗?对于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急于总结文言文的这些特点,学生会学得辛苦,价值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其实教师后面总结的“联系着上下文、联系着生活来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办法”非常到位,而有意强调“主语省略”反而有些画蛇添足了。

再读明意:提炼文言特点的优化方式

师:回头来看,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谁家小孩?

生:(齐)杨氏之子。

师:作者用了一句话开门见山地介绍他。我们一起读!

生:(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一句话就把杨氏之子给介绍明白了。接下来我要提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请你仔细看看第一句话,这句话有几个字?

生:10个字。

师:请问,从这10个字当中,你获得了关于杨氏之子的哪些信息?

生:他9岁。

师:这是他的——

生:年龄

生:我还知道了他是梁国人。

师:这是他的——

生:国籍。

生:我还知道他很聪明。

师:哪里说明他很聪明?

生:甚聪惠。

师:哪个字是“很”的意思?

生:甚。

师:“甚聪惠”是他的——

生:特点。

生:我还知道他是杨氏之子。

师:嗯,这是他的姓氏。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还知道他是男的。因为课文中说是杨氏之子,“子”都是男的。

师:一句话,10个字,我们得到5条信息,有国籍、姓氏、性别、年龄、特点,都说得一清二楚。由此你发现文言文和我们使用的白话文相比,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简洁。

生:凝练。

(师板书:语言简洁)

师:用10个字把一个人介绍得清清楚楚。

师:请你采访一下你的同桌,也用这样的文言句式来夸一夸同桌。

(生自由夸同桌)

生:中国欧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给他掌声。哪一组同桌还愿意试一试?

生:中国吴氏子十岁,甚聪惠。(众生掌声)

师:请坐。只是有个小遗憾。我发觉你们对对方的夸赞似乎都停留在“聪明人”上。(生笑)你的同桌除了聪明,就没有一点其他的特点吗?此外,中国还可以被称为什么?

生:中华。

生:华夏

生:九州。

师:对嘛。这些都可以变。来,谁再来夸一夸你的同桌?

生:华夏陈氏女十岁,甚漂亮。(同桌女生高兴)

师:孩子们,你们也要像这位同学一样,要善于发现周围人的优点,学会夸人。而且要学会用这种文言文的句式来夸人。

生:华夏李氏女十岁,甚聪惠。

师:我也要赞你一句,三个字!

生:(齐)甚聪惠。

【评】

教师为第一个句子的教学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是理解句意,10个字里包含5条信息,理解得非常透彻;然后顺藤摸瓜,领会文言文语言表达简洁的特点:能用10个字把一个人介绍得清清楚楚;最后再引导学生仿照文言句式夸一夸自己的同桌。小学生学文言文当然没有仿写要求,但此处的仿说设计,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花时不多,但效果很不错。

师:课文围绕着杨氏之子“甚聪惠”,写了一件事。是他和谁之间发生的事?

生:孔君平。

师:文章中就只有两个人物——杨氏子和孔君平。短短三四十个字的一篇文章,对于这两个人的称呼却非常之多。现在请你默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把对杨氏子和孔君平的称呼圈出来。(生圈画)(www.daowen.com)

师:杨氏子在文章中还被称为——

生:称为“儿”,课文里有三句,“父不在,乃呼儿出”“孔指以示儿曰”,还有“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杨氏子除了被称作“儿”,还被称作——

生:君。“此是君家果”。

师:两个称呼了!杨氏子的第三个称呼是什么?

生:其。“孔君平诣其父”。孔君平拜见杨氏之子的父亲。所以“其”也是指杨氏子。

师:小小的一篇古文里,对于杨氏子的称呼有——

生:其、儿、君。

师:那么孔君平的称呼呢?

生:“孔指以示儿曰”。

师: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古代,人的姓也可以用来作称呼。孔君平就可以叫——

生:孔。

师:也可以叫——

生:夫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才三四十字的一篇文言文,人物的称呼却——

生:繁多。

生:非常丰富。

师:既可以用人物的姓,也可以用他的名,甚至还可以用一些代称。所以以后我们在古文、古诗中读到李太白,不用怀疑,那就是——

生:李白

师:杜子美——

生:杜甫

师: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所以也可以称——

生:杜少陵。

【评】

这一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中人物称呼十分丰富。学生圈出了文章中称呼杨氏子的“其、儿、君”和孔君平的“孔、夫子”,教师还引申出文言文中常用人物的姓和名作称呼,这对学生读懂文章的意思当然有一定的作用。只是学生要真正认识文言文的一些特点,无论是表达的简洁还是人称的丰富,都必须依托大量文言语汇的积累。积累越丰富,理解越正确。对于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急于总结文言文的这些特点,学生会学得辛苦,价值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师:回头来看,杨氏子作为故事的主角,作者主要想体现这个人的什么特点?

生:聪明。

师: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他聪明在哪些地方。

生:我觉得他首先聪明在“为设果,果有杨梅”。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他就主动地端出水果来招待父亲的朋友。

师:你平常会这样做吗?

生:很少这样做。

师:但是今天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呢?

生:有客人来我们家,我也一定要给客人端水果、倒茶。

师:明白了吗?人家不仅聪明,更重要的是,有客人来了得怎么样啊?

生:为设果。

师:但是“为设果”这句话怪怪的。

生:这个句子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课文原句省略了什么?

生:杨氏子和孔君平。

师:杨氏子是句子中的——

生:主语。

师:看来,主语在文言文中是可以省略的。(师板书:主语省略)回头看这个句子,没有主语影响我们读懂它吗?

生:不影响。这个故事有两个角色,孔君平是客人,那杨氏子就要为孔君平设果。

师:对了,联系着上下文、联系着生活来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办法。看来,这个杨氏子确实称得上“甚聪惠”。

【评】

教师结合“为设果,果有杨梅”这个句子的理解,又一次恰到好处地渗透了文化礼仪教育,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是个难理解的句子,正确的意思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句子里不仅省略了“杨氏子”,还省略了“孔君平”这个人物名称。因此用板书概括“主语省略”其实不那么正确,因为省略的不仅是“主语”。其实教师后面总结的“联系着上下文、联系着生活来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办法”非常到位,而有意强调“主语省略”反而有些画蛇添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