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伯牙绝弦”及原因
师:《高山流水》这个故事,很多人也把它叫作《伯牙绝弦》。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哪句是在写“伯牙绝弦”?
生: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因为钟子期死了,伯牙十分伤心、十分痛苦,他觉得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听懂他的琴了,所以他要破琴绝弦。
师:是啊,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伯牙因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寂寞,直到遇上钟子期。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樵夫,却和他心意相通,完全听懂了他的琴声。钟子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懂他的人啊!如今唯一的知音死去了,伯牙悲痛欲绝,于是破琴绝弦。
(二)感悟伯牙、子期互为“知音”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述他们两个人心意相通的呢?请你找找有关的语句。
(生交流)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师:说说自己的理解。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他们的心意相通?
生:因为当伯牙志在高山的时候,钟子期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的时候,钟子期就说“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生:也就是说伯牙弹琴,心里刚想到高山,钟子期就听出了意境中巍峨高大的泰山,伯牙刚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能马上听出了意境中浩浩荡荡的流水,他们两个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板书: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师:好一个“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一个志在高山,一个马上就说——
生:(齐)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师:“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一个志在流水,另一个马上就说——
生:(齐)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师: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优美动人的场景呢?
(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象)
师:伯牙弹到——
生:绵绵细雨。
师:伯牙弹到——
生:依依杨柳。
师:伯牙弹到——
生:皎皎明月。
师:伯牙弹到——
生:淙淙溪水。
师:伯牙还会弹到什么?
生:会弹到袅袅炊烟。
生:会弹到萋萋芳草。
生:会弹到徐徐清风。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细雨、杨柳、明月、清风”的时候,你能心有灵犀吗?你会怎么赞叹呢?现在就让我来当一回俞伯牙,我要看看我的知音在哪里。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会意,纷纷举手,师指名)
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溪水。
生:善哉乎鼓琴!淙淙乎若溪水。(www.daowen.com)
师: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生:善哉乎鼓琴!萋萋乎若芳草。
师:找到知音,有人欣赏的感觉真好!谢谢钟子期!下面就请你们同桌两个人来感受一下这种心意相通的美好感觉,一个做伯牙,一个做子期。
(同桌运用句式说话练习)
师:开组火车,看看你们的默契程度。
生: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生:善哉乎鼓琴!袅袅乎若炊烟。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
师:同学们是否深刻感受到了,这就是心意相通,这就叫——
生:(齐说)知音。
(师板书:知音)
师:一起读。
生:知音。
师:什么是知音?交流一下你对知音的理解。
生:知音就是像俞伯牙和钟子期那样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
生:知音就是两个人心意相通,你懂我、我了解你。
生:知音就是最了解对方,最懂得欣赏对方的人。
师:是啊,这就是知音,知音就是懂你、理解你、欣赏你,和你心有灵犀的那个人。让我们满怀着感动,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三)感悟知音之死的绝弦之痛
师:知音难得,伯牙遇上了知音钟子期,这是人生幸事!有知音相伴的日子是多么幸福的时光啊!可是,世事难料,幸福的日子随着子期的不幸去世而结束了。(出示句子)
师:一起读。
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师:读了这个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伯牙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受到了伯牙很伤心,钟子期死了,他失去了知音。
生:我感受到了伯牙的难受,钟子期死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懂他的人了。
生:我感受到了伯牙的绝望,以后弹琴给谁听呢?再也没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
师:“绝望”这个词说得真好。钟子期死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值得弹琴给他听的人了,他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去了。他过去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
生:没有知音,无人理解。
生:寂寞、孤独、痛苦的日子。
师:那样的日子他不堪忍受,所以钟子期死后,伯牙来到他的墓前,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子期墓前,伯牙还写下了一首短歌,来悼念知音钟子期。自己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生自由读)
师:谁来深情吟诵一下?
(生读)
【评】
第四板块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伯牙和子期两个不同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体会什么是“知音”。教师用心良苦,学生学得也辛苦,但学生都是在重复前面说过的话,花费时间很多,收获却不大。其实只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几句话点明什么叫知音就可以了。最后的这首短歌出自明朝话本作品《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录在《警世通言》中,并非伯牙所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