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反复朗读,达到初步理解

反复朗读,达到初步理解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朗读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文章内容,即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二是通过朗读,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积累文言文遣词造句的经验,逐步形成语感。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从朗读入手,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反复朗读,以读熟课文为目标。此环节教师设计了个别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教师范读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先后读了八遍,这样的设计非常必要。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文章的意思大致了解了吗?

师: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朗读。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正确、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试?

(指名一生朗读)

师:读错了一个字。哪一个字呢?看着大屏幕,再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shà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xián),终身不复鼓琴,以为(wéi)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师:自己说说哪个字读错了。

生:最后一句中的两个“为”读错了。

师:最后一句中的两个“为”读音是不一样的,前面一个是“以为”的wéi,后面一个是“为了谁”的wèi。现在能读正确了吗?

(该生朗读)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正确。

(生齐声朗读)

师:朗读古文,还要注意读出节奏感。这篇古文的节奏可以怎么划分呢?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shà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xián),终身/不复鼓琴,以为(wéi)/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师示范朗读)

师:男生来试试。

(男生齐声朗读)

师:读得真好,韵味十足。女生读的时候语速可以加快一点。(www.daowen.com)

(女生齐声朗读,语速加快)

师:整齐清脆、节奏明快!一起来,再稍稍加快点速度。

(生齐读)

【评】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朗读。朗读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文章内容,即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二是通过朗读,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积累文言文遣词造句的经验,逐步形成语感。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从朗读入手,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反复朗读,以读熟课文为目标。此环节教师设计了个别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教师范读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先后读了八遍,这样的设计非常必要。

可以讨论的是朗读时有无必要划分节奏。许多教师读古诗古文,都喜欢用小节线画出停顿,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古文的韵味。其实古文读懂了、读熟了自然会掌握节奏,无须刻意。学生没有读懂,画线意义不大;其次,句子中的停顿、词和词之间的停顿有长有短,用小节线画出读起来反而不自然;再者,就是教师画出的停顿,有时并不一定正确。比如“钟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句中“破琴/绝弦”画线,而“不复鼓琴”为何不画线?“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究竟如何画线,这些都需要斟酌。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咱们虽然还没有读满一百遍,但是也已经读了很多遍了。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文章的意思大致了解了吗?猜猜也行。

生:课文写了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摔破了,再也不弹琴了。

(师板书:俞伯牙 钟子期)

师:同学们真棒,都读明白了故事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那么,俞伯牙是谁?钟子期又是谁?这里有他们的简介,我们来看一看。

伯牙,春秋时期人,也叫俞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超,可惜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钟子期,也是春秋时期人,深山中的一名樵夫。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

(指名一生朗读)

师:他们两个,一个是乐师,一个是樵夫,可就是这样两个身份差异很大的人却彼此心意相通,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经典故事。

【评】

此处插入两位古代文化名人的简短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也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恰到好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