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运用中感悟词,深入聚焦表达的内涵

运用中感悟词,深入聚焦表达的内涵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代替人。志和兄,火速还,狂风大浪且须还。所以教师有意识地抽查个别学生背诵,这样安排绝非多此一举。学习古诗词要求熟练背诵,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运用中感悟词,深入聚焦表达的内涵

师:读得不错!学习诗词我们要想象画面。这首词的画面特别美,读着这首词,你看到了什么色彩?这里红的是什么?

生:桃花。

师:绿的是——

生:蓑衣。

师:青的是——

生:箬笠。

师:你知道箬笠是什么吗?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叫看注释。找到注释了吗?

生:箬笠是一种戴在头上的斗笠,是用箬叶编成的。

师:你在插图中看到箬笠了吗?指给我看看。

(生指出)

师: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许多景物,让我们看到了丰富的色彩。再仔细看看,有人能透过文字听到声音吗?

生:我听到了下雨的声音。

师:特别好,有想象力

生:我听到了白鹭叫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了鳜鱼游动的声音。

生:我听见了斜风的声音。

师:你们都特别了不起。谁不光听到了这些声音,还听到了有人说话的声音?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于是张志和情不自禁地说——

生:不管是斜风,还是细雨,我都不回家。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古诗词中都会有人出现,比如说这两首。(出示《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生自由读诗)自己读一读,你会发现其中的人物。

师:第一首诗,你发现里面的人物是——

生:儿童。

师:读一读这两句。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第二首诗,你发现里面的人物是——

生:儿童。

师:齐读!

生:(齐)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古诗词就是这样,正因为情景中有了人,才让它显得更有生机,变得更有趣。但是,今天的这首词却很特别,好像没有写到人呀。你们觉得词中有没有人?

生:有。

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生:青箬笠,绿蓑衣。

师:刚才那个同学告诉我箬笠就是斗笠啊,哪是人呀?

生:箬笠是人戴的,蓑衣是人穿的。

师:明明就是斗笠,明明就是衣服,对不对?(出示图片)大家远远地看这幅图,是不是一下子就看到了他身上的青箬笠、绿蓑衣?用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代替人。再看图,除了箬笠和蓑衣,你还看到了他身上有什么典型特征?

生:白头发。

生:白胡须

生:钓鱼竿

师:那现在谁能试一下,把这首词中的“青箬笠,绿蓑衣”改一下,用你观察到的典型特征说一说?

(出示: _______, _______,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白胡须,鱼竿长,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鱼竿长,胡须白,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钓鱼竿,白头发,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笑)

师:好,我觉得还不错,观察非常仔细。

生:盘着腿,白胡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想想,如果要对仗,“白胡须”就不太对了,那我们可以怎么改?

生:拿着竿,盘着腿,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特别好玩是不是?这首词中还有一个“归”字,你知道哪些含有“归”字的成语?(www.daowen.com)

生:视死如归。

生:同归于尽。

生:归心似箭。

师:你觉得“归”是什么意思?

生:回去,回家。

师:“归”在这首词中的意思就是“回家、回去”。请问为什么作者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请你用上“因为……,所以斜风细雨不须归”来说一说。

生:因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样美的景色把作者迷住了,所以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因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所以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张志和不想回去,可是,他的哥哥特别希望他回去,为了让他回去,还写过一首词。这首词的前两句我呈现出来了,后两句没有,大家来猜一猜。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前两句)

师:张志和的词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哥哥会写——

生:狂风暴雨且须还。

生:狂风大浪且须还。

生:志和兄,火速还,狂风大浪且须还。

(生笑)

师:我们齐读一下。

生:(齐)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志和兄,火速还,狂风大浪且须还。

师:这是你们写的版本。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哥哥写的版本?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哥哥和弟弟的词是对应的。我说“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你对——

生:(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

生:斜风细雨。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声调高昂)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语气加重)不须归。

师:真的不回来啊?(生笑)

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张志和。张志和童年聪明伶俐,3岁就能读书,6岁就能做文章,而且过目成诵,16岁那年就被太子李亨重赏,李亨亲赐御名,于是改名志和。就在他少年得志,风光无限时,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这在他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他从此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亲人的去世与官场的起伏给了张志和沉重的打击,他开始浪迹江湖,渔樵为乐。

师:现在,谁有了新的体会?这个“归”字,有同学说“太美了,我不想归”。现在,你还认为仅仅是景美而不想归吗?除了不想回家,他还不想回哪里?

生:朝廷。

师:同学们,学习古诗词,我们要结合背景,这样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评】

这个环节中教师有所延伸拓展,添加了改词环节,又介绍了张志和哥哥的一首和词,以及张志和的生平事迹,反映出教师深厚的语文素养以及充分的准备。这些添加可以丰富这堂课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对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思想内涵是有益的,因此不是为添加而添加,也不单纯是展示教师的人文素养。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看图改诗积极性很高,可以增加课堂趣味,只是改动以后缺少原词的韵味、诗意和美感,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匠心

师:来,同学们,试着背一背。

(生齐背整首词)

师:一起好像没问题,谁一个人背一背?

(生背)

师:同学们都会背了,我更希望同学们能够默写。考同学们默写这首词,我只考三个字就行了。“鳜”“箬”“蓑”,谁会写?举手。

(三人上黑板写,其他学生练写)

【评】

27个字,这么短的一首词,学生读熟理解以后背出来当然不难,全班学生一起背诵就更加容易,但是其中一定会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所以教师有意识地抽查个别学生背诵,这样安排绝非多此一举。不过这里只抽查了一个学生,检查面过窄。最好是设计成开小火车背诵,或者同桌互背,这样才能更好地检查背诵情况。学习古诗词要求熟练背诵,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教师这里还提出默写的要求,但只是默写“鳜”“箬”“蓑”三个生字,因为这是学生默写这首词的最大难点,既不拔高要求,又落实了这篇课文生字教学要求,考虑很周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