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其实写作文并不难,要用好我们身上的四样宝贝。(板书:四宝)首先要用好我们的眼睛,要会看,会观察。(板书:眼)能看到细微之处,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有了眼力。眼力是要练的。现在我们来练练眼力好吗?
生:好啊。
【评】
“要用好我们身上的四样宝贝”,第一就是眼睛,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作文要从观察开始。观察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首先让学生练眼力,观察讲台上的东西。
师:看看讲台上,后面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讲台上放着什么?看清楚的请举手。
生:有石头。
师:说话说完整,好吗?
生:讲台上放着石头。
师:还有呢?(生摇头)如果看不清楚可以上来看,一定要看清楚。好,现在你说,讲台上放着什么?
生:讲台上放着沙子、石头和水。
师:沙子放在这里,水是怎么放在讲台上的?你看,要会观察,要有眼力。怎样才能把讲台上的这些东西说清楚,还要有一个观察顺序。你看,这是?
生:一杯水。
师:好,是半杯,还是一满杯?
生:一满杯水。
师:这是——
生:一满杯沙子。
师:这是——
生:空的杯子。
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一堆沙子。
师:你看,首先要把这些看到的东西说清楚,明白吗?不能说“讲台上放着一堆石头”。这是几个杯子?
生:三个。
师:三个杯子,里面分别装着什么?边上还放着什么?现在你能说吗?
生:讲台上放着三个杯子,一个杯子装满了水,一个杯子装满了沙子,一个杯子里什么也没有。
师:那就是一个杯子是空的。
生:还有一个空杯子,旁边还有一堆石子。
师:现在有一点点眼力了,但说得还不够。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生:桌子上放着三个杯子。
师:好的,这是第一句。
生: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水,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沙子,一个杯子是空的,旁边还放着一堆石子。
师:这叫会看,看了以后还要会说。如果只会看,不会说,那样也不能叫有眼力。如果能写下来,就成了一段文字,这就叫作文。
【评】
要把桌上的东西说清楚,首先要把事物看清楚,这是观察能力。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笼统,不够细致,容易看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比如杯子、石子、黄沙。要细致注意到每只杯子里装着什么东西,每样事物的方位等,就不是其目力所及的了。所以就需要练眼力,一要练习观察事物的细节,二要学会观察完整。这其实是观察方法的指导,是在教一种非常有用的策略性知识。不仅会看,还要会说,这就需要提高表达能力。让学生将看到的事物说清楚,说明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表达训练。这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基础,也是作文指导的起点。薛老师的作文指导就从这两种最基本的能力开始。
师:大家仅仅看到这些还不够。接下来老师要做一个小实验,这次你要看清楚,老师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后面的同学可以站起来。但这时候光靠眼力是不够的,还要用耳朵,要会听,听听老师问了什么,同学们答了什么。清楚了吗?
师:(做了个拿东西的动作)这个动作叫什么?
生:拿。
师:不用“拿”,可以用其他更恰当的词。
生:举。
师:不是“举”,“举”应该是这样。(做了个向上举的动作)
生:抓。
师:不是“抓”,“抓”是这样的。(做了个抓东西的动作)
生:取。
师:“取”可以,或者——
生:拾。
师:对,“拾”可以。注意,看到老师的动作要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示。(取了一个石子放到盛满水的第一个杯子里,水溢出)
师:看清楚了吗?再看一次。
生:看到老师把两块石头放进了水杯。
师:完了?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水溢出来了。
师:有一个字用得好,“溢”出来。这叫有眼力啊。
师:再看,看到了什么?(取了两块石子放在第二个装满沙子的杯子里,石子露出来了)
生:看到了石头下不去。
师:什么叫“石头下不去”?应该怎么说?
生:石头很难下去。
师:所以说,看到了不一定能说出来。谁能说清楚?
生:老师把两块石头放在了沙子上,石头并没有成功。
师:石头可不会那样想。你看,(师指着杯沿)这叫杯沿,老师放的石头——
生:老师放的石头露出了杯沿。
师:露出了,或者呢?
生:老师放的两块石头冲出了杯沿。
师:他看到的是冲出了。
生:冒出。
师:冒出或者高出都可以,对不对?这是第二个杯子。第三个杯子,看——(取了一些石子搁到第三个杯子里,石子超出杯沿)
【评】
把词用准,把句子写通顺,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教师拿石子这个动作,用哪个词最合适?“两块石子放在了装满沙子的杯子里,石子露出来了”,这句话怎么说才能表达清楚?学生说的“石头下不去”“石头很难下去”“石头并没有成功”,都没有说清楚。教师指着杯沿,让学生改换一种思路来说,“老师放的石头露出了杯沿”“老师放的两块石头冲出了杯沿”。改换一种构句方法,才把话说清楚。这就是话语构建的策略。对小学生来说,需要指导的就是把话说清楚,这是重要的基本功,在整个小学阶段必须抓实抓好。
师:这个杯子还能装东西吗?
生:不能。
(师将沙杯里的石子取了出来,将沙子倒进第三个杯子里,又将这只装了石子和沙子的杯子晃了晃)
师:看到了什么?(继续将沙子往第三个杯子里放)
生:我看到了沙子从石头缝隙中掉到了杯底。
师:不叫掉,叫什么呢?
生:流。
师:不是流,水能流,沙子不能流。
生:沙子把缝隙填满了。
师:哦,填满了,渗进去了,对吗?好,这些词用得好。你看,渗进了多少沙子啊?
生:半杯。
师:大半杯。(指着第三个杯子)那么现在这个杯子还能装下东西吗?
生:能。
师:很好。(将水倒进第三个杯子)
师:放进去多少水?
生:一小杯。
师:现在这个杯子还能装东西吗?
(生犹豫)
生:不能。
师:很好。刚才我们看到了三个杯子,第一个杯子装满了水,老师放进了石头,还能装东西吗?不能,水都溢出来了。第二个杯子装满了沙子,老师放进了两颗石子,石子高出了杯沿。第三个杯子,先装什么,再装什么,还装了什么,清楚吗?记住老师问了什么问题,同学们怎么回答的吗?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听清楚了,看清楚了,那就赶快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第一句话:讲台上放着……
写的时候注意两点:① 要把刚才的过程完整、有条理地写下来;② 用词要准确。好,开始写。
板书:完整 有条理
用词准确
【评】
这是本堂课的第二个环节。学生观察老师做的小实验,然后把实验过程写下来,围绕两个重点,一是把过程有条理地写下来,二是用词准确。虽然要求不高,但对小学生而言并不很容易。
师:(巡视)注意写的时候,把看到的、听到的,完整地、有条理地写下来,用词要准确,特别是老师做的动作。
师:(巡视中提醒)要注意老师问了什么,同学们答了什么。有些同学仅仅写了看到的,没有写听到的。
(师继续巡视,看学生作文)
师: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写完了。
(师将一学生的作文打出,用投影展示)
师:停笔。同学们写作很投入,非常专心,这是一个很好的品质。同样一个现象,同样一个事件,写出来的文字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写得比较简单,有的写得比较具体。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同学怎么写的(请学生上来),再看看你是怎么写的,好吗?我们请她来读,我来改。你们看老师怎么改的。
生:(读)讲台上放着三个杯子,一个杯子里放满了水,一个杯子里装了一满杯沙,还有一个杯子是空的,旁边还放着一堆石子。
师:停,你们是这样写的吗?要注意“讲台上放着三个杯子”这里应该是句号,因为意思讲完了。接下来是老师做实验了,所以应该——
(生沉默)
师:应该另起一段。好,继续往下读。
【评】
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如何分段,不仅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指导,更是一种良好的表达习惯的培养。现在不少成人写作习惯不好,标点经常出错,写文章不会分段,其实与小学教师不关注作文基本功的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生:(读)老师把两颗石头拣起来放进了第一个杯子里,水溢了出来。
师:看这里有一个字“拣”,表示从一堆东西里面挑选,我刚才是挑选吗?不是,是随便拿出了两颗石子,所以应该是这个“捡”。(板书:捡)好,继续读。
生:(读)老师又把两颗石子放进了第二个杯子,石头高过了杯沿。
师:这里“又”字用得好,表明是有条理的。好的,继续读。
生:(读)接着,老师又把剩余的石子都放进了第三个空的杯子里。
师:是都放进了吗?你看——
生:没有。
师:这个“都”字可以删掉,这样就更准确了,重新读一下。
生:(读)老师又把剩余的石子放进了第三个空的杯子里,石头又高过了杯沿。
师:“又高过了杯沿”,“又”字用得很准确。好,继续往下读。
生:(读)这时,老师看见了还可以放东西。
师:是老师看到了吗?应该是——
生:老师问大家。
师:这里换成“老师问”。
生:(读)“这个杯子里还能放东西吗?”
师:那是谁看见了杯子里还能放东西啊?
生:同学们。
师:照着上面,读。
生:(读)这时,老师问:“这个杯子里还能放东西吗?”同学们回答:“还可以放。”
师:对,可以。
生:(读)于是再把——
师:谁再把,说清楚。
生:(读)于是,老师再把大量的沙子倒进了第三个杯子里面。
师:这里的“里面”就不要了,接着往下读。
生:(读)最后,老师把一滴水又倒进了这个杯子。
师:一滴水?是小半杯水,要注意用词的准确。再读一遍。
生:(读)最后,老师把小半杯水又倒进了这个杯子。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这里的“又”放到哪里更合适?重新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读)最后,老师又把小半杯水倒进了这个杯子。
师:嗯,好。
生:(读)这下,第三个杯子再也装不下东西了,老师才停了手。
师:清楚了吗?你把看到的、听到的完整地写下来了。请你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下来。
(生读)
师:注意最后一句话,如果这是你想的,我建议在这里加上一个“我想”,就是“我想,第三个杯子再也装不下东西了”。老师不是才停了手,而是也停了手。
生:(读)这下我想,这个杯子再也装不下东西了,老师也停了手。
师:你认为还能装,但她认为不能再装了。每个人都可以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好的,谢谢你。
师:看清楚了吗?自己一边读,一边改,把这段文字改得通顺连贯。
(生修改)
师:修改的时候要轻声地读出来,自己做自己的老师。
(师巡视)(www.daowen.com)
【评】
把实验过程观察仔细,然后再写清楚,相比之下,写清楚的难度更高。教师在学生写完之后,以一篇习作为例,非常细致而又具体地进行了面批。面批的重点还是聚焦在用词准确,表达清楚这两个点上。比如“‘老师又把剩余的石子都放进了第三个空的杯子里’,这个‘都’字可以删掉”“‘老师把小半杯水又倒进了这个杯子’,这里的‘又’放到哪里更合适”等。这是小学作文指导应该关注的大问题。教师面批的是一个学生的作文,但目的是为全体同学修改作文作示范。这一环节用时不少,但效果很好,性价比高。
师:停笔,下面我请这位同学读一读他改好之后的这段文字。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他写得是否完整、有条理,用词是否准确。
生:(读)讲台上有三个杯子。
师:好,我们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用“有”,“什么地方有什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有”字换成一个更准确、更恰当的词呢?
生:放着。
生:(读)讲台上放着三个杯子。
师:这个“放”就比“有”好多了。
生:(读)讲台上放着三个杯子。第一个杯子装满了水,第二个杯子装满了沙子,最后一个杯子是空的,旁边还有一堆石子。老师首先取出两个石子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头扑通一声沉进水里,结果杯子里的水溢出来了。
师:你看,她还写出了声音,听到了“扑通”一声,因为她离讲台比较近,听得比较清楚。
生:(读)接着老师又取出两颗石子,放进了装满沙子的杯子里,这样石子盖过了杯沿。最后老师把剩下的石子装进了第三个杯子,直到装不下为止。
师:你看,很准确,直到装不下为止。
生:(读)老师问:“这杯子满了没有?”“没有!”所有的学生大声回答。
师:她把听到的对话写完整了。
生:(读)老师又把装满了沙子的杯子里的沙子倒进了装满石头的杯子里,杯子里还剩下小半杯沙子。老师又问:“这杯子满了没有?”“没有!”同学们又大声回答。
师:你看,又大声回答,说得多好啊。
生:(读)老师又将杯子里的水也倒了进去,直到装满为止。
师:不是“装满为止”。
生:直到装不下为止。
师:装不下什么?
生:装不下水。
师:你看,“直到……为止”,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好,把我们看到的现象描绘得非常准确。好的,谢谢你。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像她一样,把这段文字完整而有条理地写下来。
【评】
纵观前半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先观察,再说话,然后尝试习作,再面批交流,最后修改。要求明确,指导具体,步步推进,层次非常清楚。从这位学生交流的结果看,习作中用词准确,过程记叙比较清楚。事实说明,这样扎实的指导对培育小学生规范的表达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师:好,你看我们用了眼力、听力就可以把这个实验完整、有条理、准确地写下来。但是这还不够,还有第三个宝,就是我们的脑袋,所以我要考考大家。(板书:思考力 想象力)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感想?这个实验对你有什么启发呢?静静地思考一分钟。想到了举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也都能有自己的想法。
生:老师做的这个实验让我想到了新加坡的沙滩。
师:看到一点沙就能想到整个沙滩?
生:我看到沙就想起小时候在沙滩上玩,受了伤。
师:看到沙,你就想起小时候在沙滩上受的伤,也就是想起了一段生活的经历。沙子触发了你生活的联想。我们现在要想的是,这个事件对你有什么启发,有什么教育意义。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了。
【评】
学生联想起“小时候在沙滩上玩,受了伤”,产生这样的联想很正常,但这不是这个实验的启示。学生说得离题了,教师发现后立即加以提醒:“有什么启发,有什么教育意义。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又将学生的思路导向“从事物包含着人生哲理、生活道理”的角度,反映出教师对课堂极强的掌控能力,又不失对学生的尊重。
生:做人不能太骄傲了,自以为已经学得很好,其实还有很多没有学到的。
师:就像——
生:就像那个装满石头的杯子一样,装了沙子之后还可以装水。
师:学习无止境,说得多好啊!他是从学习的角度思考的,有价值。
生:我想到了要保护我们的地球。石块就像倒的垃圾,石子到处都是,也就是垃圾很多,那么地球就变成糟糕的样子了。
师:你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思考的,请坐。
生:我觉得要感恩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因为那个空杯子就像无知的我们,老师和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把我们教育成人。我们现在就像空杯子装满了沙子、石头和水一样。
师:多好啊,我们的人生一开始是空杯子,老师和父母在我们人生的空杯子里注入——
生:心血与汗水。
师:多好啊,注入了心血和汗水。她是从我们的成长经历来思考的,有价值,有深度。
生:我也想到了环保,我觉得现在地球上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就像刚才一满杯水,把石头放进去水会溢出来一样,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
师:他想到了节约用水,也可以。
生:很小的东西也可以容纳很多东西,就像杯子很小,但它里面可以容纳很多石子。
师:一个小的事情、小的现象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就像这小小的杯子可以装这么多东西。她是从事物包含着人生哲理的角度来思考的,也很有价值。
生:我觉得人生不能太大意,就像杯子一样,石子已经装满了,可是你再细心一些就会发现还能装下东西,最后还能装下水。
师:哦,他看得比较仔细,是从细心的角度考虑的。石子之间有缝隙,沙子之间有缝隙,只要你细心,还是可以装的。
生:我觉得人是有极限的,就像这第一个杯子,石子放进去,水还是会溢出来的,所以不要太勉强自己。
师:哦,人是有极限的,不能太勉强自己了。你已经满了,不能再装东西了。
生:不能太勉强。
师:很有意思,我们不能承受太多的东西,满了就满了。
生:我想说的是第一个杯子,因为现在社会上人人都在竞争,如果自己太软弱,像水一样的话,就会被石头挤出来,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
师:我们要坚强,要像石头,不能像水一样,会被人排挤的。要坚强、要刚强。你是从毅力、意志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这个我真的没有想到。
生:我觉得人做事要细致。比如你和别人谈了一笔大生意,可是因为粗心大意会导致后果不堪设想。
师:就像——
生:就像第三个杯子一样,装满了石头,可还有缝隙,那缝隙就表明粗心大意,就好比做事有没有想到的地方。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考虑周全。
生:我说第三个杯子。第三个杯子装满了石头后,还能装沙子,装了沙子之后还能装水,说明我们人生道路很长,要慢慢品尝以后的生活。
师:说得真好,人生有百味,既能品尝到“石头”,还能品尝到“沙子”,最后还能品尝到“水”,人生的路还很长啊。
生:我觉得石头、沙子和水就是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如果不经历这些,可能难成大才。
师:你是从人成长的角度来谈的。
生:我想说如果你想得到,就必须付出。放进石头水就溢出了,石头就像你想得到的东西,那么水就是你必须付出的。
师:要得到就要先付出,有道理。想不想听听老师是怎么想的?
师:同学们有的从学习方面谈,有的从感恩的角度谈,有的从人生道理的角度谈,还有的从付出与得到的角度谈,都有道理。我们的人生就像这个杯子,一开始就要装进那些重要的、珍贵的东西,如果你不先装这些珍贵的、贵重的东西,以后可能就装不下了,会留下很多的遗憾。哪些东西就像这石头一样重要?
生:生命。
生:诚信。
师:对,人身上诚信、勇敢、诚实这些品格就好比生命中的大石头,明白了吗?
【评】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谈“这个实验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学生“从事物包含着人生哲理、生活道理”的角度谈自己的感悟。教师想法是好的,这个实验也确实可以从诸多方面给人以启示。但从学生的发言情况分析,真正贴切的感悟凤毛麟角。除了第二位学生说的学无止境有点道理,大多数学生说的如保护地球、节约用水、团结、人生有局限等,要么是理解有误,要么是没有把想表达的意思说明白。可见这个要求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抽象思维能力、概括能力都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花费时间不少,教师教得很吃力,但效果与教师的预期差距很远。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我们讨论的经过,同学说了什么,老师说了什么,你作了哪些思考都记录下来。记录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有选择地去记录。这么多同学说了这么多话,你不可能都记录下来,要选取你印象最深的,现在你脑子里还有印象的,把它写下来。第二,要有自己的感受。你对这个实验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认识的?写出来,好吗?
(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写作,师巡视指导)
师:一个内容写完了,换个自然段来写,注意分段。有选择地把一些观点写下来。
师:我们请几个同学前来交流一下,他们在念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会听,什么地方写得比你好,哪些好词好句可以学习。
生:(读)老师问,看了这个实验,我们有什么感想,同学们都举起了小手。有一位同学说,他想起了在新加坡的海滩上,他的脚被石头碰伤了;还有的同学说,学习就要像第三个杯子一样。很快有的同学说学习,有的同学说感恩,老师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人要把最珍贵的东西学好,才能成人。我觉得人的心胸要宽广,这样才能像第三个杯子那样装下许多东西,不然如果像第一个杯子那样心胸狭窄,再装东西水就会溢出来。人还要学会包容,不然就像第一个杯子装不了石头。
师:好的,把自己的感受写得非常清楚和具体。
【评】
教师对学生语言组织的标准二元化,前面作文是一个标准,结尾讲道理的部分没有要求。学生想到的意思是对的,但没有把话说清楚,用词的准确性和说话的条理性都大有问题,因此所表达的意思不好理解。可能因为时间关系,教师没有抓住这些问题进一步指导,与上面提出的用词准确,把话说清楚的要求相悖。
生:(读)老师问我们,看了这个实验有什么感想,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个同学说,我们做事要仔细,就像装满了石子装沙子,装了沙子还能装水的第三个杯子一样,只要有耐心,细心一点,就没有什么做不到。还有同学说,父母和老师在我们身上投入了太多的汗水和心血,我们要记得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要学会感恩。老师说出了他的观点:在人生中,我们要学会很多东西——智慧、诚实、勇敢等“大石头”要保存着,而其他的“沙子、水”也要学会积累。我听了大家的话,很感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在等待你去探索,有很多知识在等待你去学习,不要以为懂得了那么多知识就可以了,学海无涯呀!
师:有选择地写了同学的观点、老师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写出了自己的观点。
师:我们看看这边同学写得怎样,好吗?
生:(读)实验过后,老师出了一个新问题:“看到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想?”开始全场一片寂静,同学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紧锁双眉。
师:这叫什么?这叫形象。她把我们回答之前的思考写下来了,很多同学都把这个忽视掉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描写,写得非常细腻、生动。请你再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特别是读给那些觉得你写得啰唆的同学。
生:(读)开始全场一片寂静,同学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紧锁双眉。不一会儿,我们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人是有极限的,不能太勉强自己;有的说人不能太软弱,不然会吃大亏。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张远的回答。
师:最后这句话非常重要,重点要写这部分的讨论了。
生:(读)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必须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成就出色的我。我觉得他说得很对,不经历风雨,怎能遇见美丽的彩虹呢?就像第三个杯子装满了石子还能装沙子,装了沙子还可以装水一样。
(掌声)
【评】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最后这位学生写得很不错,描写具体生动,句子连贯,衔接自然。但从实验感悟的角度看,这位学生感悟的“必须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成就出色的我”,与这个实验基本不相干。其他几位学生写的“心胸要宽广”等,也是不确切的。以法根老师的语文素养,肯定能够发现学生发言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对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小学生而言,花再多的时间也难以讲清楚,何况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师:刚才我们写的是实验过后讨论的过程,在写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要有选择地接受同学的观点,可以有两种写法:第一种是选取几个同学发言的原话,直接写;第二种是把同学的观点提炼成一个词,或者一个短句,一个小片段,然后重点写自己的想法。这两种写法都叫有选择地写,明白吗?因为我们在一个情景中会听到很多人发言,你不可能把每个人说的话都一字一句地写上,要有所选择。我们先写了一个实验,后又记录了一场讨论,如果要给这篇作文取一个题目,你想想看,可以起什么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说。
生:《实验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师:《实验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太长了,不好。“感受”不好,换个词。
生:感想。
师:不好。
生:启发。
师:还是不好。
生:启示。
师:好,《实验的启示》。这是第一个题目,还有其他题目吗?
生:《实验后的感受》。
师:这是一样的,都是从我们写的角度来命题的,有没有更妙的命题?
生:《作文的快乐》。
师:《作文的快乐》?这个题目太宽泛了,跟今天做的这个具体的事情联系不大,这个不采用。
生:《装满了石头、沙子和水的杯子》。
师:《装满了石头、沙子和水的杯子》这个题目虽然长,但是可以用。她用这个杯子命题,角度不一样。
生:《渺小的东西与巨大的感悟》。
师:哇,这个有哲理了。
生:《感恩的实验》。
师:《感恩的实验》,因为你写的文章是关于感恩的,对吗?
生:《实验的哲理》。
师:好。
生:《三个杯子》。
师:这个题目好不好?
生:好。
生:《三个杯子》能引起人们的联想。
师:三个杯子,三个什么样的杯子?人们会怎么样?三个杯子,让人们想象。
生:《水、沙子和石头的启示》。
师:启示就不要了,就用《石头、沙子和水》。还有从其他角度来命题的吗?
生:《小实验大启发》。
师:《小实验大启发》,这个题目有意思。
生:《实验后的教育》。
师:也可以。
生:《小故事剖人生》。
师:好。
生:《三个杯子的启示》。
师:不错。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些题目,每个人起的题目都不一样,有的是以事物命名,如《装满了石头、沙子和水的杯子》《三个杯子》《石头、沙子和水》;有的是写受到的启发,像《实验的启示》《小实验大启发》《小故事剖人生》,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你写的这个题目和内容要有关联。比如《三个杯子》《石头、沙子和水》重点要把这个实验的过程写清楚;如果你写的是《实验的启示》,文章的中心或者重点应该放在哪个位置?
生:讨论。
师:对,讨论。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如果是《小故事剖人生》,那你讨论的重点应该放在哪个位置?能不能放在环保上?能不能放到联想的沙滩上面?
生:不能。
【评】
学生题目起得不错,不少题目很有创意。教师点评也非常到位,特别是最后提醒学生“题目和内容要有关联”,很是恰到好处。
师:对,不行,要和人生有关联。好,现在给你的文章选一个恰当的题目,并且根据这个题目读一读你的文章。“四宝”还有“一宝”是什么?用嘴念自己的作文,这叫什么力呢?(板书:修改能力)
师:修改能力要靠自己读,就像读课文一样,一边读一边对照自己的题目,看和题目相称吗。如果不相称,可以进行修改,该具体的地方要补充具体,该简略的地方删减一下。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
师:老师问一下,写作文容易吗?
生:(齐)容易。
师:好玩吗?
生:(齐)好玩。
师:其实生活当中到处都是作文素材。今天老师不过给大家看了一个小实验,你们就悟出了很多生活哲理。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只要你有眼力、听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思考能力,那么很多素材我们都可以把它写成作文。写一件小事,或者说一些小的现象,然后自己作一些深刻的思考,或者和别人作一些交流,那么你就有了新的观点,这样你写出来的作文既有鲜活的内容,又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样的作文才称得上好文章。好,下课。
【评】
这堂课以“四宝”开头,从眼睛——观察能力,耳朵——倾听能力,脑子——思考能力、想象力,到结尾的口——修改能力,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怎样写好作文。学生在教师循循善诱的指导下,不但写好了习作,也明白了写作文其实并不难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