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习表达技巧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学习表达技巧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文的第2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告诉了我们。教师设计这一段教学没有过多地关注内容理解,而是将重点放在写作方法的体会上,教学内容选择得真好。这样教学能够使学生对课文的描写方法有更加真切的体会,可见教师设计的精心。

学习表达技巧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渐渐地,父亲的谜语很少能够难倒我了。只有一条谜语我猜不出。)

师:(指板书)文章的第2自然段写了父亲有“很多”谜语,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呢?请你读读这段文字,圈出一个词语来。

生:我圈的是“很少”。

生:我圈的是“一条”。

师:现在有两种答案,哪个更准确?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我觉得“一条”更准确。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很少”没有具体说有多少,而“一条”就明确地告诉大家只有一条“我”猜不出。

师:(问生)你的理由——

生:和她说的一样。

师:(问生)他们说得有没有道理?

生:嗯,“一条”更准确。

(出示课文第4—10自然段:

“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镜子里有个细妹子。”

我想了半天想不出,问父亲:“怎么镜子里有个细妹子呢?”

父亲笑着说:“你再听啊——”他把眼睛闭上,“晚上关箱子。”又把眼睛睁开,“早上开箱子。”父亲把眼睛凑近我,“箱子里有面小镜子。你仔细看看,镜子里是不是有个细妹子?”

我叫起来:“是眼睛,是眼睛。”

父亲说:“对。这是爸爸的眼睛。”

我问:“那我的眼睛又该怎么说呢?”

“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镜子里有——”父亲摸摸饱经忧患而早白了的头发,说,“有个老头子。”)

师:仔细读读这些文字。想一想:作者写这“一条谜语”与写“很多谜语”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然后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生自由读后同桌交流)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我发现作者写这部分内容重点写了“我”与父亲的对话。

生:我发现这儿具体写了人物的语言。

师:接下来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好父亲与“我”的对话。

(出示对话句式:

父亲说:“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镜子里有个细妹子。”

我问:“怎么镜子里有个细妹子呢?”

父亲说:“你再听啊——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你仔细看看,镜子里是不是有个细妹子?”

我说:“是眼睛,是眼睛。”

父亲说:“对。这是爸爸的眼睛。”

我问:“那我的眼睛又该怎么说呢?”

父亲说:“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镜子里有个老头子。”)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镜子里有个细妹子。

师: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评价?

生:我觉得他读正确了,也比较流利。

生:我觉得他读时挺有感情的。

师:在朗读的速度上,有什么建议呢?

生:应该再快一点。

师:是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课文的第2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告诉了我们。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慢一点。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父亲说得慢一点,其实是给“我”思考的时间。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悠悠地。

师:这个词语的意思是——

生:慢慢地,很悠闲地。

师:(面向生)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呀?

生:有!

师:那就请你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话。

(生与同桌读完父亲与“我”的对话)

师:作者写的这段对话,与李老师写的有好多地方不一样。用笔标出不一样的地方。

(生圈画)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

生:我发现在第5自然段中,作者多写了“想了半天想不出”。(www.daowen.com)

师:作者想通过这个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生:“我”不是立即问父亲的,而是经过了一番思考。

生:我发现在第10自然段中,作者还多写了“父亲摸摸饱经忧患而早白了的头发”。

师:你来做做这个动作。

(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头发)

师:父亲这么做的目的是——

生:给女儿提示,叫她关注自己“早白了的头发”。

生:我发现第7自然段中作者写的是“我叫起来”。可李老师只写了“我说”。

师:看来,你更喜欢作者的写法。

生:是的。“我叫起来”写出了“我”猜出谜语的兴奋心情

师:请你把这样的兴奋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

生:我发现老师把第6自然段内容改了好多。

师:是呀,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段文字。

(出示两段文字:

父亲说:“你再听啊——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你仔细看看,镜子里是不是有个细妹子?”

父亲笑着说:“你再听啊——”他把眼睛闭上,“晚上关箱子。”又把眼睛睁开,“早上开箱子。”父亲把眼睛凑近我,“箱子里有面小镜子。你仔细看看,镜子里是不是有个细妹子?”)

师:请你具体地说一说。

生:老师删去了“笑着”。

师:这是父亲的——

生:神情。老师还删去了其中的“他把眼睛闭上”“又把眼睛睁开”“父亲把眼睛凑近我”。

师:你说的这三处文字都在描写什么呀?

生:父亲的动作。

师:现在请你边做动作,边读读父亲的话。

(生朗读第6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一块儿来读好这段文字,注意:别忘了三处动作哦!

(生朗读)

【评】

第4—10自然段写父亲让女儿猜谜语,学生一读就懂,在内容理解上毫无困难。教师设计这一段教学没有过多地关注内容理解,而是将重点放在写作方法的体会上,教学内容选择得真好。再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体会写作方法,先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读熟课文,然后出示课文的一段话和教师修改过的一段话,通过两段话的比较,学生马上就发现课文不仅描写了父亲的语言,还具体描写了父亲的动作、神态。这样教学能够使学生对课文的描写方法有更加真切的体会,可见教师设计的精心。

师:假如父亲叫“我”猜这两个谜语,当“我”猜不出来的时候,他又会通过什么动作来巧妙地提示“我”呢?请同桌间相互做做动作,再选择一个写一写。

(出示两则模仿说话填空:

父亲悠悠地念着:“十个小伙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成两个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相团结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倒海又移山。”

父亲悠悠地念着:“兄弟两个一样长。”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形影不离总成双。”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只吃饭菜不喝汤。”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细长身子永不胖。”

《夜明》音乐轻轻响起,音乐停后交流)

生:父亲悠悠地念着:“十个小伙伴。”

师:注意“悠悠地”的意思哟,再读——

生:(放慢语速)父亲悠悠地念着:“十个小伙伴。”父亲伸出了两只手,“分成两个班。”父亲又把两只手分开,“互相团结紧。”父亲把两只手握成了拳头,“倒海又移山。”

师:这儿都是父亲的动作,开头说了“父亲”,后面不要再说了,换一个词——

生:“他”。

师:对!连起来再说一遍。

生:父亲悠悠地念着:“十个小伙伴。”他伸出了两只手,“分成两个班。”他又把两只手分开,“互相团结紧。”他把两只手握成了拳头,“倒海又移山。”

师:很好!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父亲悠悠地念着:“兄弟两个一样长。”他伸出了两个食指,“形影不离总成双。”接着把两个食指靠在了一起,“只吃饭菜不喝汤。”最后做了一个夹菜的动作,“细长身子永不胖。”

师:好啊!这样的描写就形象生动了。我们一起再来欣赏欣赏作者的这段文字。男生读父亲的语言并做做动作,女生读“我”的话。

(师领读课文第4—10自然段)

师:父亲通过一个个谜语引导“我”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给“我”带来好多知识。(板书:带来光明

【评】

对于结合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很多教师通常是让学生理解了写作方法,明白了这样写的好处,就结束教学了。李老师的高明之处是结合课文内容巧妙地设计了两处运用写作方法的练习。这两个谜语学生一开始都猜过,谜底是什么无须再花力气,这样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学过的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上。教师让学生相互做动作,再选一个谜语填写父亲的动作,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运用写作方法的机会。在学生运用实践之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从现场学生的反应看,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可以讨论的是,限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师只分别抽了一个学生来交流,如果再花些时间让更多的学生来交流不同的填空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点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