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与表达方法学习的关系探讨

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与表达方法学习的关系探讨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设计问题并组织教学环节往往会获得教师的认同甚至赞赏。是否是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必须理解的问题?语文课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教师自以为有价值的问题,表面看似乎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但实际上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效果非常有限。

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与表达方法学习的关系探讨

这是长期来困扰语文教师,并且让语文教师难以放开手脚的大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是《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读了课文以后学生就明白,原来课文是写一位聋哑青年坚持学画金鱼,画纸上的金鱼画得像活的一样。这样一篇白话文课文,学生读懂其实不难。然而语文教师往往不会满足于学生简单的“读懂”,语文教师追求的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什么是深入理解呢?我们看下面这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在学生回答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以后,教师重点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

1.为何说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哪些地方可以说明?

2.“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有何关系?

3.这位聋哑青年是怎么练就如此高超的画技的?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这三个环节讨论的问题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有思考价值,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映出教师文本解读的认真态度和对文本思想内容、人物思想品质的深刻理解;其次,三个问题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一层接一层地揭示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反映出教学环节设计的精心;再次,这些问题讨论没有简单止步于认识聋哑青年刻苦认真、勤奋学习的精神,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聋哑青年是怎么练就如此高超的画技的,延伸到对为人处事道理的认识,将这篇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发掘到了极致。(www.daowen.com)

这样设计问题并组织教学环节往往会获得教师的认同甚至赞赏。然而需要追问的是:第一,这些是否是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产生的问题?是否是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必须理解的问题?其实未必。平心而论,这些问题是教师为讲读分析这篇课文的需要而设计的,源自教师解读文本的感悟体会。语文课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教师自以为有价值的问题,表面看似乎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但实际上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效果非常有限。因为每个人的阅读感悟都是不一样的,加上儿童的阅读感悟和教师的感悟完全是两回事,阅读课花大量时间去讨论教师个人的感悟,其效果注定不理想。第二,这些问题是否是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出的?是否能反映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答案很明显。一篇语文课文的教学往往可以有两种价值追求,一种是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最大化,另一种是追求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效果的最大化。语文课当然不能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是放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价值,而去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最大化,必然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异化。

闫老师的这堂课之所以值得肯定,就是因为这堂课是围绕一种表达方法的学习展开的,先是认识,再是迁移运用,然后点评总结,环环紧扣设计教学过程,瞄准的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实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时下不少语文课缺少语文味,或者教学效率低下,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语文课文教学价值追求上产生了混淆。不少教师追求的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于是在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开始逐段分析,深入挖掘,其教学设计也非常精心,步步深入,环环紧扣,但追求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最大化,这样就难免导致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旁落。语文课追求的应该是语言文字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在学生读懂课文以后,教师应该循着如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组织教学过程,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道,才能将语文课真正上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