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端午传说中的事件和人物: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意代表

端午传说中的事件和人物: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意代表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端午民俗形成的千余年过程中,民众喜爱的人物有幸成为传说的主人。在众多的端午民俗传说中,当属纪念屈原的传说影响最为广泛,占主流地位。屈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万世流芳的时代典范当属自然。伍子胥也好,屈原也好,曹娥也好,他们是主流民意的代表,他们是特定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民族精神的代表。

端午传说中的事件和人物: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意代表

在端午民俗形成的千余年过程中,民众喜爱的人物有幸成为传说的主人。

纪念伍子胥之传说。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屡立战功。然受谗言所害,夫差赐子胥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之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在五月五日投江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古越民族图腾祭传说。出土文物示明,古越民族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端午节就是他们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www.daowen.com)

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但遭谗言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寓意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在众多的端午民俗传说中,当属纪念屈原的传说影响最为广泛,占主流地位。屈原所处的是一个兵凶战危的战国时代,屈原的德行,宁为烈士不为亡国奴,是国家民族的表率,是道德水平最高层次的要求。《离骚》诗中有一名句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倾心所爱慕的,纵然九死也不后悔,此情令人深深感念。诗人将真善美的追求置于生死之上,留给世人一个崇高的情操品格的典范。屈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万世流芳的时代典范当属自然。

历史上的正义之士众多,但为什么偏偏屈原、伍子胥等人和事被作为端午的传说传承下来,这些我们不去探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传说中的人是百姓喜爱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义之士。伍子胥也好,屈原也好,曹娥也好,他们是主流民意的代表,他们是特定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民族精神的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