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端午节的丰富内涵:先秦时期起源

端午节的丰富内涵:先秦时期起源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这里要对后者稍作说明,因为这样的理论推测毕竟是缺少详细记载的,对它的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学界的论证,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人格真的价值取向无疑为在端午文化内涵接下来的发展埋下了历史的伏笔和预设了文化的留存。

端午节的丰富内涵:先秦时期起源

众所周知,有关端午节的可考记载最早不超过汉朝,因此学者在对先秦时期的端午文化进行考证的时候主要采取的方法莫过于对有效的古籍进行保守的推理论证,其中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就是采取此办法的,他认为:上古时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吴越就已经具有了剃头文身,守宫,划龙舟和青丝系臂等文化事项和物象很类似于今天端午文化的活动,在图腾崇拜的时代,无论是生活在中原的殷周还是生活其四周的蛮夷都以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并且所有这些文化事象和物象都是围绕着对龙的祭祀而进行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一个关于龙的节日的学说;著名文学家唐弢先生也持类似观点:“端午在古代是一个龙的节日。水乡的人民在这天举行龙舟竞渡,并且把糯米投到水里去祭龙。这种习风俗在荆楚吴越一带最为流行,恐怕还是图腾社会衍传下来的习惯,在年代上是非常久远的”。[7]所以从以上学说可以推测:端午文化是以祭祀图腾为形式而出现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神灵的庇护,而且上古先民在生产力极其低下和审美能力相当感性的条件下所从事的祭祀活动完全是对自然界的不可抗之力的敬畏和屈从,这里没有历史的积淀,没有功利的需要,更没有自我意识的人格审美,一切活动都是不自觉的,一切物象与事项除为与天、与神相沟通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但是,这并不能说这一时期的人们没有审美意识和审美活动,因为早在新石器时代“五溪蛮”地区就产生了优美的陶器,而商周的时候“辰溪怀化的商周遗址中出土过花边圈足碗、高柄中部作葫芦状的浅盘豆”,出土的陶器“纹饰种类繁多,图案华丽,主要纹饰有绳纹、圆圈纹、人字纹、网纹、方格纹、羽纹、云雷纹、水波纹、‘米’字纹、‘×’字纹、弦纹附加堆纹和刻划纹等”。[8]所以图腾崇拜时期的先民是有着很好的审美基础的,只不过他们生活在一个由神统治的宗教世界,它遮蔽了先民自我审视的现实意义。不过,宗教并不完全是人类自我觉醒过程中的绊脚石,在某种程度上说他又成为人类自觉的诱因。“人类文化,都是从宗教开始,中国也不例外”,“宗教可以诱发人的自觉;但原始宗教,常常是由天灾人祸的恐怖情绪而来的原始性的神秘力量的皈依,并不能表示何种自觉的意义。”[9]这种自觉正是端午文化产生之初崇尚人格的审美取向的原初形式,也就是徐复观先生所说的“人文精神之觉醒与跃动”,正是这种“人文精神觉醒”得以使人们对神的崇拜逐渐地过渡到对具有道德意义的帝王、祖宗崇拜,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跃动”使以图腾为社会组织的部落进入到以宗法为标准的国家,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人的审美视域获得了些许人格真的感知,使人的审美情感获得了某种人格善的积淀,这样才能使我们在上古先民的感性世界中寻找到审美的意义和内含。当然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精神革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人不断克服并战胜自然力为前提的,任何偏废了这一重要因素的讨论都会陷入海市蜃楼般的空谈,由此笔者进一步推测:在端午文化内涵中,崇尚人格的审美取向很有可能存在一条沿着上古先民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战胜自然的一次又一次胜利为前提的曲折之路,可以说对于这条曲折之路的探索对本文具有基础性意义,因为它不仅是端午文化内涵中审美层次超升到人格善的第一层,而且也是贯穿始终之重要的一层。

从有限的记载和学界的考证,端午文化很可能是由我国古代季节气候而演变过来的,因为古人以天干地支定节气,而且在殷墟甲骨文《逸周书·时训》中详细地记载了用一年四季、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计算岁时节令的方法,以后的重大传统节日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方法计算而来的。如“端午最初是表示一个节气,即夏历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次时气候由暖变热。由此而引发了毒日、恶日、躲午等一系列风俗,这些风俗都和‘日叶正阳’有关。”[10]阴历五月是盛夏时节,这意味着瘟疫和无毒将会出现而这是对身体有害的,因此这对于周以前的先民来说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他们对抗自然的能力太薄弱,以至他们只能通过祈祷,祭祀等宗教迷信方式获得心理安慰。但是,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民则大为不同了,他们的工具由铜器变成了铁器,他们的社会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在面对自然界时,开始用理性的力量应对自然的侵害,就拿端午节的恶月来说,人们开始学会通过沐兰以洗去晦气,通过招魂以慰藉亡灵,通过贴符以镇鬼,通过投粽以祭祀图腾,通过守宫而防闲贞操,通过喝雄黄酒以驱瘟辟邪,通过系五彩绳以通感神灵等,因此这不能不说明此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主观目的性在不断地与自然地客观规律性达到于统一,而且内含于人的审美结构中的知性也在不断地凸显,情感也在不断丰满。所以,人内在的不自觉的人格由于受到科学理性的刺激表现出一种对于人格真的价值取向。(www.daowen.com)

综上所述,上古先民在端午文化形成的最初时期所反映出的审美样式和层次内在地包含着两个阶段:一个是周以前生产力不发达的单纯性的宗教图腾祭祀和崇拜阶段;另一个是周以后人文精神不断觉醒和跃动与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趋于统一的人格真的价值取向阶段。但是,这里要对后者稍作说明,因为这样的理论推测毕竟是缺少详细记载的,对它的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学界的论证,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人格真的价值取向无疑为在端午文化内涵接下来的发展埋下了历史的伏笔和预设了文化的留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