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屈原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对比分析及构建方向

屈原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对比分析及构建方向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上屈原爱国精神基本达成共识。当代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屈原精神对构建当代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1.利用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如屈原端午文化祭祀活动所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对比分析及构建方向

李志强

(广西百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高度提炼,是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核心。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屈原,以超绝的诗才、瑰丽的奇思、激愤的情感和渊博的学识,熔铸了以《离骚》为代表的一系列不朽杰作。其作品所蕴含的深邃的思想,伟大的精神,被代代传承,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

笔者在多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做了十八个方面的归纳:一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二是“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三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无私精神。四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五是“正道直行、立志乐道”的文化精神。六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七是见贤思齐、勇于赶超、见不贤而自省的修身自律精神。八是“见义勇为、舍身取义”的无畏精神。九是“去奢守朴”的崇俭风气。十是“厚德载物”善接纳、能宽容的精神。十一是“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十二是“士可杀不可辱”的铮铮铁骨。十三是“文不爱财,武不惜死”的廉洁思想。十四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气节。十五是“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十六是“任人唯贤”的取才思想。十七是“尊老敬贤”的淳朴民风。十八是“善民为本”的理财方略[2]这是中华多民族优秀文化的凝练,是中华一体集体认同的核心。屈原精神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屈原精神,作为屈原人品和作品的灵魂,在最初楚辞学、屈原学的萌芽之初就已经成为文人关注的重点,只是没有用“屈原精神”一词命名,但阐述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如“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3]又如“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砒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4]“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厉贪。”[5]“屈原之心,其为忠清洁白。”[6]“千古忠臣,当推屈子为第一。”(明黄文焕《楚辞听直》)……最早用“精神”来概括屈原核心思想力量的是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其后民国时期彭泽陶《离骚今译校注与答问》提出“屈子爱国精神”的概念。

郭沫若认为,屈原精神实质上就是民族精神,其核心就是爱国爱民,主张正义、坚持气节、斗争到底。陈仲庚的《求索:屈原精神的内在特质》一文则认为,屈原精神的内在特质是“求索”,求索的目标是“真”和“善”,既包含了屈原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也包含了屈原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他的怀沙自沉,是为了确保个人人格的完善。

学术界将屈原及其作品所传达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启迪称之为“屈原(或屈子或屈骚)精神”,并以理解层面或角度的不同,细化为“屈原爱国主义(或爱国爱民精神)”“屈原诗学(美学/文学)精神”、“屈原悲剧精神”、“屈原人格精神”、“屈原怀疑精神”、“屈原文化精神”、“屈原‘逆反’精神”、“屈原崇道精神”“屈原抗争精神”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屈原精神内涵的探讨逐渐开阔,不仅仅局限于爱国,出现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概念,如人格精神、抗争精神、忠贞精神、批判精神、理想主义、浪漫精神、创造精神等。屈原精神内涵研究更加大胆和具有系统性。潘啸龙认为,屈原身上具有两种最主要的精神品质:对于恶势力所施加的压迫、摧残所表现的无畏抗争精神;即使蒙受多大冤屈、遭受多大摧残,也决不背弃祖国、民族的忠贞精神。葛景春认为屈骚精神包括“哀怨”的忧患意识、“疾恶”的批判精神、追求“美政”的理想主义、“惊采绝艳”的浪漫精神、“自铸伟辞”的创造精神。张来芳提出屈原精神包括:坚持不懈的求索精神、大胆开拓的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20世纪末最后一次全国性的屈原学术讨论会上,方铭认为,屈原的爱国主义不是爱君主义,他把爱国和爱政府爱国王区别开来;他的爱国主义实际上是爱人民主义;他的爱国主义是追求政治的向善,是开放的爱国主义;他的爱国主义没有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他把爱国主义和自己的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他的爱国主义没有违背国际主义原则,没有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鼓吹战争。因此,屈原的爱国主义没有违背社会正义,可以确认他的爱国主义具有正义性。罗漫认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属于典型的自卫型爱国精神,而自卫型爱国精神正是一种可以传乎久远的国际原则,它可以从战国通向现代,也可以从现代通向未来、通向世界。林永仁指出,我们纪念屈原,其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弘扬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不朽的,但其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有新的充实和发扬,今天,我们要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就是要充实和发扬科学、民主的精神;在新的爱国主义思想建设中,弘扬屈原“修内美”的精神,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会上屈原爱国精神基本达成共识。[7]概而言之屈原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主义、追求理想、不屈服黑暗势力,求真求善的人格精神。

当代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屈原精神对构建当代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

1.利用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如屈原端午文化祭祀活动所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借助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可以培育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延续了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丰富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拓展了爱国主义的发展空间,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让每个公民在各类纪念和庆典活动中得到感染、接受熏陶、获得认同。一些重要纪念日是人类在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一种对事件或人物进行记忆的时间符号,它凝聚着特定的文化或政治内涵,蕴藏着无限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成为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在国家政治文化建构中具有重要功能,是国家传输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8]民族认同、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立国基础,是爱国主义的基本前提。

屈原见闻广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在受怀王重用期间,努力实行其“美政”理想。他主张以法治国,“举贤才而授能”,并从制订“宪令”入手改革内政。在外交上,则竭力主张改传统的联秦政策为联齐抗秦政策。这两方面的改革虽符合历史实际,有利于楚国的发展,但触动了一些权贵,以及秦国的利害关系。内外反对势力因此互相勾结排挤诬陷屈原,怀王不能明察,怒而疏远屈原。屈原改革亦中途夭折。顷襄王即位后,又偏听“短屈原”的话,屈原终被远迁江南。但屈原并不因被疏见放而改变“前志”,没有放弃对“美政”理想的追求,时刻“眷顾楚国”,为表达其“存君兴国”之意,以辞赋进谏。他痛恨那些祸国殃民的奸佞党人,同情人民的疾苦,敬仰人民的英雄,特在《九歌》中作《国殇》一章,热情歌颂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他多次在极度的抑郁苦闷中,产生“远游以自疏”的念头,终或以“览民尤(灾难)以自镇”;或因“怀乎旧宇”,而没有离国“远游”,没有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直至以身殉国为止。正是这种执着的爱国情怀,“受命不迁”,“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后皇佳树”精神,构成了屈原精神的特色。而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则是屈原精神的内核。[9]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一剂疗救当今社会盛行移民潮的一剂良药。

2.培养真善美的人格。屈原是一位正直的政治家,更有崇高人格,“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积极求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积极求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积极求美;“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将自己当作还不够完善的人,洁身自好,积极靠拢真善美。屈原的行为坦荡、精神高大,与这种严格严谨的追求关系密切。(www.daowen.com)

3.推崇“士志于道”的社会价值。“落魄”后的屈原完全可以选择迎合,或填一些“小园香径独徘徊”的自娱词句,逃避现实。可他没有,也不愿,而是继续扯起正直凛然的精神旗帜,向着腐朽集团进行不懈冲锋和斗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作为一位“直臣”,屈原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而以国家利益和民生大计为重。他流浪沅湘20余年,生活困顿。有人劝他应随俗以保身。但他坦言:“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屈原睥睨尘俗,傲骨铮铮。其峻洁的人格气节,正是他“士志于道”精神追求的重要内容。为求真理,舍身忘死,这才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和精神信仰。[10]

屈原辞赋悬日月,屈原精神万代传,挖掘与弘扬屈原精神的时代价值,对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注释】

[1]金荣权:《论两千余年来屈原形象的历史演变——兼及屈原精神与文化内涵》,《江汉论坛》,2000年第7期。

[2]李志强:《语文新教材随想——语文教材应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天津教育》,2001年第11期。

[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楚辞章句叙》。

[5](唐)王茂元:《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

[6]《楚辞集注·楚辞后语》卷二。

[7]龚红林:《当代屈原精神研究述论》,《三峡论坛》,2011年第2期。

[8]胡国胜:《试析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9]罗运环:《端午与屈原及屈原精神》,《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0]雷振岳:挖掘屈原精神的时代价值,《咸宁日报》2010 年6 月15 日,第1 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