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屈原作品中的深沉爱国情怀

屈原作品中的深沉爱国情怀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名诗人,屈原共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25篇作品流传于世,对于后人来说这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瑰宝,更主要的是每篇文章中都浸透的屈原对于国家的赤诚之心。《离骚》是屈原最为突出的作品,在文章中屈原表达了自己矢志报国却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表现出来的高洁,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爱国激情,可见一斑;在《九章》中屈原表明了自己坚贞不屈、宁死不变节的高尚情操。屈原的文章中寄托了他深深的爱国之情。

屈原作品中的深沉爱国情怀

作为一名诗人,屈原共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25篇作品流传于世,对于后人来说这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瑰宝,更主要的是每篇文章中都浸透的屈原对于国家的赤诚之心。

屈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的时候,在观看楚祠壁画时引起了他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思考,连续发出了许多疑问,创作出了《天问》;屈原吸收了民间祭歌的精华,以缓和的语调,细腻的感情创作出了《九歌》。

《离骚》是屈原最为突出的作品,在文章中屈原表达了自己矢志报国却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表现出来的高洁,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忠君报国的态度视死如归,爱国爱民之心,掷地有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哪怕是浑身碎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用幻想和神话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坚持“美政”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幻想来追求自己的志向,“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当诗人就要离开楚国的一刻,他在太空中忽然看见了故乡,这时仆夫悲伤,驷马徘徊,车驾不能前行了,屈原感叹道:怎么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祖国啊,我既然无法逗留,又无处可去,那么只好以死殉国了!此情此景,何等的悲壮啊!爱国激情,可见一斑;在《九章》中屈原表明了自己坚贞不屈、宁死不变节的高尚情操。“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橘颂》细致地描绘了橘树精色内白的果实和“深固难徙”的品质,表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眷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在《哀郢》的最后,诗人用“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两个比喻,沉痛地抒发了至死不忘郢都的爱国情怀;《国殇》是用来祭祀为国牺牲的战士们的,语调铿锵悲壮,在悲痛中充满了同仇敌忾的昂扬士气,再现了楚国战士坚强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激励人民团结起来,保卫国家不受侵凌,被世人誉为一曲忠诚报国的赞歌。首句用“吴戈”、“犀甲”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为下文描写他们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而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旌蔽日兮敌若云”,写出了看似敌人很强大、声势很凶猛,但却从侧面反衬出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诗的最后四句,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们作出了高度的赞扬,赞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不可侵犯,更赞扬他们死后的威灵显赫,永为鬼雄。屈原的文章中寄托了他深深的爱国之情。[7](www.daowen.com)

虽然屈原对楚国怀有满腔的热忱,但是他的改革在对内和对外上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根本利益,与他们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在奸人的陷害之下,昏庸的楚怀王疏远了屈原,屈原不得已离开郢都而流浪于汉北和沅湘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第二年又攻陷巫郡、黔中。屈原眼看着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他痛感国家的败亡,自己又无力挽救,他也曾经考虑过出走他国,但还是眷念故土,最终悲愤难捱,是年五月五日,遂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随着自己的理想一同沉入水底,一代伟人就此结束了他的爱国历程。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