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美政”思想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民本思想。屈原以他广阔的胸怀,对楚国的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长太息以掩以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他深知造成人民苦难、国家衰微的根源是腐朽的统治,当权者的骄奢淫逸使得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以拯救黎民百姓,“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3],“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鸯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他希望统治者要重视百姓们的生活,多多体察民情,改善民众的生活,赢得民心,“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4]所有的这些都反映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我们可以从它的《离骚》、《九章》等诗歌作品当中看出他对“民为邦本”的问题的关注。
他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疾苦,“民生各有所乐,余独好修以为常”,“民好恶其不同”;他始终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头,即使在流放的时候也不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看着人民的疾苦,他痛心疾首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衍”[5]。在他的诗歌当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屈原对下层人民的生活是非常的熟悉,在他的诗歌当中出现的很多衣服、食物以及娱乐活动等都带有楚国地方色彩或民俗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从下层人民的审美角度去审视和描写的;屈原的作品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其中出现了很多神话和幻想出来的境界,这些都是根据流传在民间的神话传说或祭祀活动的基础上而创造出来的;他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楚国地方的风俗民情贴近民众、淳朴率直,很少掺杂贵族的气息,说明他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他笔下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很丰富的,这些只可能从劳动人民的生活当中才可能获得的灵感;他诗歌当中的语言表达也是大量使用了下层人民的口头语言,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6](www.daowen.com)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千古名言道出了王朝更替的兴衰历史,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是治国的箴言。屈原作为一名爱国诗人,更是一名爱国的政治家,他站在了历史的高度,总结了权力膨胀、国家衰亡的教训后才得出来的结论,只有认识到人民的疾苦,体会到人心向背的意义,才能国富民强。为此他大声疾呼,希望君王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尖锐性,国家想要和谐繁荣就是要解决民生疾苦的问题,使民处于康乐之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