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石林
(湖南省汨罗市屈原纪念馆)
粽子像中秋月饼一样,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节令食品,每到端午前后,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到处弥漫着沁人心脾,令人垂涎欲滴的粽香,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户外还不时传来银铃一般美妙动听的儿歌:
“粽子香,香满堂,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五月五,过端午,外婆接我去做客。舅妈教我包粽子,舅舅教我编竹船。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飘过河。飘过河,干什么,把屈原爷爷救上河。”(www.daowen.com)
“汨罗江,长又长,外婆接我过端阳,一不要你的饼,二不要你的糖,只要你的黄壳粽子给我尝。”
粽子,经过数千年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粽文化。探讨粽文化的历史,了解粽文化的现状,使之为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建设,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粽子又叫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鹜”者,鸭也,即烹鸭作肴。至今贵州很多地方还有端午划龙舟抢鸭子的习俗,大概就是为了“烹鹜”。“角黍”即粽子。“角”是言其状,“黍”是言其质。“黍”即小米,小米之糯者古称“黍”,粳者古称“稷”。《风土记》还说:“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菰俗称茭白,汨罗一带称高笋,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叶修长,用菰叶包上黍米,成角状,再用淳浓灰汁煮之。“淳浓灰”即稻草灰,含有很高的碱分。古时没有食用碱,而煮粽子必须用碱水,方才色黄味香,于是就用稻草灰过滤的水来煮粽子,这种煮法,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不过现在没有人用茭白叶包粽子了,因为茭白叶窄而长且硬,根本无法包,古代的茭白是一种谷类作物,植物学家考证,因生长期太长,谷粒成熟期不一,且产量不高。特别是南北朝以后,受到菰黑粉菌的侵入,使其无法正常开花结实,却刺激了茎基部细胞增生,形成肥大鲜美的“茭白笋”,变成了蔬菜,其叶大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变得修长而硬实,无法做包粽子的材料。
粽子究竟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现在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便已有之。结合上文关于菰的演变的考证,我认为这种说法是能够成立的。再看看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关于粽的注释:“粽,芦叶裹米也。”这里说的包粽的材料不是菰叶,而是芦叶。芦叶就是芦苇的叶子,芦苇在水乡随处可见,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比菰叶宽而柔软,稈柔而韧,稈和叶的用途都极广。《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命泽人纳材苇”,以供应军需及各种用途。“季夏”是古历六月,可见五月的时候,芦叶是既成熟,又未老化的时候,采来包粽子是最佳时期,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是用芦叶包粽子的。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许慎是公元58—147年的人,而周处是公元236—297年间人,周处比许慎要迟一百多年,为什么迟一百多年的书记载的比早一百多年的书记载的同一事物还要久远呢?这主要是两书的功能不同。《风土记》是一本记载风土人情的书,所以它侧重于溯源,同书还记载:“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所以叫粽子,且是“古人”所为,说明它起源之久远。《说文解字》是解释字的,可能当时就已经没有人用菰叶作粽了。那么,粽子都有些什么功能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