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龙舟竞渡:从敬神到纪念屈原的怀念之旅

龙舟竞渡:从敬神到纪念屈原的怀念之旅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就是纪念屈原说。阴历五月为午月,五日为午日,故五月五日称为端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误以为龙舟赛事起源于纪念屈原。屈原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之所以具有其他忠臣孝女无法抗衡的力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这一天,龙舟竞渡,众船齐发,表示赶去拯救屈原之意;在水上击鼓鸣锣,是为了驱赶欲食屈原尸体的蛟龙。由于屈原传说的加入,南朝之后的端午节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异。

龙舟竞渡:从敬神到纪念屈原的怀念之旅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约在春秋战国之交,人们加深了对大自然的了解,掌握命运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经常与水接触的南方人慢慢掌握避免水害的技术,逐渐懂利用流水的灌溉和运输之便。他们逐渐地从对图腾龙的惊恐与崇拜中摆脱出来。于是,龙舟竞渡宗教性祭祀的成分渐渐地减弱,乃至消失,成为纯粹社会性的娱乐,只具有竞赛的性质。人们在紧张的角逐中享受着胜利的欢乐,龙舟仅仅剩下图腾的痕迹。

龙舟竞渡从乐神到乐民的转化,是人类破除迷信,从思想上摆脱神权桎梏的重要标志,它使龙舟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时候,文身的水手演变成身穿彩衣的赛手,所以后来有些诗词就直接用“文(纹)身”来代替“彩衣”。

端午节有很多别称,反映了端午节俗起源的多样。事实也正是这样。关于端午节的来源,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就是纪念屈原说。

阴历五月为午月,五日为午日,故五月五日称为端午。端是初的意思。古人以午月为多灾之月,五日更是犯忌的日子,因此常以这一天为哀悼纪念的日子。

东汉上虞县令度尚所立《曹娥碑》载: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娥之父曹盱乘船在舜江上迎候伍神(子胥像),因风浪翻船而亡。曹娥沿江号哭寻找17天,最后毅然投江觅尸。后人便在五月五日划船纪念之。这则资料说明,江浙一带,人们在屈原之前,曾在端午划船纪念春秋时的吴国宰相伍子胥;在屈原之后,也曾在这一天划船纪念汉代孝女曹娥。

而在四川,南宋以后的一段时期,为纪念唐代安史之乱时保卫成都有功的浣花夫人,每逢她的生日四月十九日,便由地方官率众游锦江。(www.daowen.com)

以上说明,在汉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以龙舟竞渡纪念历史上的忠臣孝女,在不同的地区并存着,时间也不一定都在端午。但是后来,渐渐地专门纪念屈原了,它和吃粽子一起,成为端午节固定的习俗。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误以为龙舟赛事起源于纪念屈原。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屈原秉持忧国忧民的政治思想,抱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直言敢谏,敢于对顽固势力和险恶形势抗争,以及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是上自宫苑君王,下至乡野百姓,一致公认的崇高道德典范。屈原主张实行法治、选贤举能、反对腐朽贵族势力,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屈原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之所以具有其他忠臣孝女无法抗衡的力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这种力量蕴藏于中华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融汇于中华民族精神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以至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屈原精神与龙舟文化的结合,使龙舟竞渡这种古老的习俗获得了新的含义,注入了新质。

据晋代司马彪《后汉书·礼仪志》,夏商周龙舟竞渡都在夏至节举行。自从人们用以纪念屈原,便多在端午了。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比这稍晚一点的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也有相似的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谓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这一天,龙舟竞渡,众船齐发,表示赶去拯救屈原之意;在水上击鼓鸣锣,是为了驱赶欲食屈原尸体的蛟龙。其实屈原是否死于五月五日,无从查考。汉代司马迁史记》仅说他怀石投江,并无具体日期,直到南朝《续齐谐记》才第一次载为五月五日。

由于屈原传说的加入,南朝之后的端午节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异。先秦以来单一的五月避忌和五月敬水神的主题,已开始变化为避忌、敬神与纪念并联的双重主题。南朝荆楚地方将悼念屈原的活动结合到端午节俗之中,成为端午节转变升华、重五地位陡升的重要动力。由于这两大主题的持续不衰,隋唐时期形成于我国南方水乡的端午节,逐渐扩张为全民性的民族大节日,使爱国主义思想在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深层里闪闪发光。

我国南方水多,江河湖汊星罗棋布,以敬水神与悼念屈原为主题,南方比赛龙舟的活动直到今天仍然是主要的习俗;而我国北方自东周以后气候日益干凉,江河渐少,以避忌与悼念屈原为主题,龙舟赛事不多见。唐宋以后,端午节成为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并列的我国民间传统四大节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