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荆楚吴越——龙舟文化的发源地

荆楚吴越——龙舟文化的发源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龙的传说由屈原提问,证明了这种传说流行于长江流域的荆楚一带。划龙舟与祭祀龙神有很大的关系。人类的图腾崇拜始终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而将氏族、部落乃至整个民族的图腾移植到龙舟上,这是中国龙舟的独特之处。在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文化活动中,你追我赶的表面热闹景象,掩饰着人们战战兢兢地吁请生命保障的祈求,这就是龙舟文化的最初意义。

龙有蛟龙、勾龙、应龙之分。应龙是传说有翅膀会飞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故《楚辞·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鮌何所营?禹何所存?”勾龙作为人(神)名,其前缀之“勾”,是古越语的发语词,类似的还有勾吴、勾践等。应龙的传说由屈原提问,证明了这种传说流行于长江流域的荆楚一带。

《楚辞·离騒》:“麾蛟龙以梁津焉,诏西皇使涉予。”蛟龙指的是小龙,古代越人有着断发文身的习俗,他们善于驾驶独木舟,以蛟龙为图腾。

龙舟起源于东南沿海的古越人。早在七千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古代南方水乡的先民常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南方的先民在捕捉鱼虾的劳动中,相互比较水产品的收获量,休闲时相约划船比速度,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竞渡的雏形。

划龙舟与祭祀龙神有很大的关系。

人类的图腾崇拜始终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在我国的大江大河流域,人们共同崇拜龙,这是因为我们的先民曾无数次受到水灾的袭击,见到蛇和鳄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在远古和原始时代就逐渐产生了对蛇和鳄鱼的图腾崇拜。传说中的女媧和伏羲都是人面蛇身,这与先民对龙蛇的崇拜是相吻合的。《易经》“乾卦”第一爻仅仅四个字“潜龙在渊”。龙,以其独特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不论是宫殿、房屋、庙宇,还是衣物、用具、故事、传说,乃至民间竞技、游戏、节日习俗等,无不留下龙的痕迹。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于是龙便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将氏族、部落乃至整个民族的图腾移植到龙舟上,这是中国龙舟的独特之处。(www.daowen.com)

龙舟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我国最早有关龙舟的记载,见于《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秦朝之前的古籍《大戴礼》记载“颛顼(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乘龙游四海”。渐渐地,人们在祭祀龙图腾的节日里,用有装饰龙的独木舟竞渡,来敬奉、欢娱龙这个神明。在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文化活动中,你追我赶的表面热闹景象,掩饰着人们战战兢兢地吁请生命保障的祈求,这就是龙舟文化的最初意义。

以龙为图腾的吴越居民,为了强化自己和图腾之间的联系,常在自己的身体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画图腾的形象,求得图腾的保护。《说苑·奉使篇》:“诸发曰:“彼越……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这说明在水系发达的吴越之地,人们文身的目的,在于装扮成龙子,以避免水神(龙)伤害。这是基于“同类不相残”的朴素主观意识。而舟楫天天与水神打交道,倾覆之灾时时出现,为安全起见,人们采取与文身相同的办法,在舟身上饰以龙形,以避免蛟龙的伤害。

春秋战国之前,龙舟竞渡已经盛行于江南,特别是荆楚一带。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词赋中多次写到龙舟,如《九歌·东君》中写到“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他在《湘君》中写到“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还有“驾飞龙兮北征,吾道兮洞庭。”“石濑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在《河伯》中有“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在《天问》中有“焉有虬龙,负熊以游?”可见那时的龙舟竞渡已经十分盛行了。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龙舟的装饰花样繁多。仅就舟头看,就有龙头、虎头、凤头、大头狗龙头、鷁(一种水鸟)头、青雀头、公鸡头等。封建帝王大多喜爱用龙头。统治者为了显示身份、地位,有时达到了穷奢极欲的地步,譬如隋炀帝。《隋书·炀帝纪》中描写“八月壬寅,上御龙舟幸江都。……舳舻(首尾衔接的船只)相接二百余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