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悬挂驱邪花草的民俗事项由来已久。最早见的比如挂艾草于门(如图2),《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可灸穴、驱虫。还有挂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比如叶片呈剑型的菖蒲可象征能祛除不祥的宝剑,有的方士称它为“水剑”、“蒲剑”,可以斩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卷五记载:“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晋代《风土志》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图1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
图2 挂艾草
《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帝京岁时纪胜》:“插蒲龙艾虎。”艾虎,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与饰虎类似的民俗事项画额,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如图4),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以镇邪。《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图3 五毒图
图4 画额
当代民俗学者黄涛先生认为,端午节的一部分习俗是防毒避疫,人们相信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撒庭院等做法可预防疾病流传,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黄涛表示,这些都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有关。[15]
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类似联句“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台湾中研院的人类学家余光弘教授曾对笔者说,他小时在家乡澎湖见到过的许多辟邪符纸现在还有,但现在的符纸好多过去是没有的。
民俗事项是活的、流动的,变化的,是一种有限性或局限性传承,而且民俗事项的功能也是多样的,尤其是一些民俗要义的引申义。美国当代民俗学家邓迪斯认为,民俗现象具有多种功能,如在教育方面、在维护社会群体的稳定性方面、在宣泄和排遣不良情绪和情感方面、在消除疲劳和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16]
因此,只要把握了民俗事项的核心要义,就更容易理解各种引申义及民俗异文的传播和应用,最终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文明特征。
【注释】
[1]Falassi,A.:Time out of Time:Essays on the Festival,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2]《海峡导报》,2009年5月11日。
[3]启功、贾书晟、张鸿宾:《汉字书法通解·甲骨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www.daowen.com)
[4]启功、贾书晟、张鸿宾:《汉字书法通解·甲骨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5]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6]艾伯哈特:《台湾民间故事研究》,台北:东方文化服务社,1974年,第77~103页。
[7]转引自《新华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黄涛先生的“追求和谐论”观点。
[8]参见《荆楚岁时记》、《续齐谐记》等史料。
[9]郑云山:《秋瑾生年辨》,《杭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第132页。
[10]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辛亥革命浙江史料续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1页。
[11]郭沫若:《秋瑾史迹》序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页。
[12]相传南昭时期,洱海出一蟒蛇,吞食人畜,义士段赤诚身携十二把钢刀,下洱海为民除害,被蟒蛇一口吞入腹中,段赤诚在蟒蛇腹中拼命打滚,用钢刀猛刺,终于杀死了巨蛇,自己也因此献出了生命。人们闻讯纷纷驾舟下洱海四处捞救,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云南洱海附近白族百姓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习俗。但时间与端午节明显不同,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三日至八月廿三日之间。
[13]闻一多认为先人的“龙”文化也正好暗合了对屈原的纪念仪式,其理由主要有三点:其主要理由是:(1)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2)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3)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14]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0页。
[15]转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16]Dundes,A.:The Study of Folklore,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 Nj..1965,pp.277~2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