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逐渐陷入了简单理解与其自身的宣传缺陷之中,从而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逐渐变成对“节日”的讨论:节日的概念、意义和重要性被不断提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聚焦点,政府成为申报过程中民风、民俗的代言人。

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4年首先出现的端午节“申遗”争论事件,是由学者发起、学者参与、并引起学者讨论的过程。这些学者通过参加会议和发表文章,认为端午节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需要积极进行保护,并向政府建言,提出把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假日的要求。在因申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而兴起的关于端午节的讨论中,较多地偏重于其政治涵义,同时,传统节日也被媒体片面引导。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逐渐陷入了简单理解与其自身的宣传缺陷之中,从而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逐渐变成对“节日”的讨论:节日的概念、意义和重要性被不断提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聚焦点,政府成为申报过程中民风、民俗的代言人。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以文化部为代表的国家机构,该机构负责人的言论及其主导召开的会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等;二是以岳阳、汨罗、株归等为代表的地方政府,他们提出“保卫端午节”的口号。2005年6月,这些地方政府还更为积极地行动起来,大力宣传本地的屈原文化、龙舟文化,大有要将端午节抢夺回来的气势。虽然这种纷扰之争的话题是端午节,但实质问题却是指向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主权和文化身份问题,引发这样的意识和讨论的关键起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出台。

全球化现代性已经使得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任何一个地区或人群的某种特殊的文化,均无法脱离全球化语境来说明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历经演变的端午节风俗,经过文献的记录和解释,不仅保有着民间的活力,而且还逐渐成为具有公共性的节日,成为具有国家性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