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端午也称端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夏至说等。沿袭至今,人们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时,出现了解释这些事象的猜测性记载,将这些事象与屈原传说相联系;另外,与端午有关的其他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说也见于记载,与屈原传说并行。现在端午节已被规定为国家法定节日,用法律的形式保存了这一传统文化。

端午也称端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和“初”的意思相同,所以“端五”也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夏至说等。沿袭至今,人们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含恨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的端午习俗主要发展有:南北方观念与习俗的交流与融合;端午与夏至习俗的交流与融合;角黍与竞渡等主要的端午事象出现在记载中。同时,出现了解释这些事象的猜测性记载,将这些事象与屈原传说相联系;另外,与端午有关的其他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说也见于记载,与屈原传说并行。隋唐至宋元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成熟期,端午习俗在中国历史上的这段时期也随之进入了繁盛期,主要在于对端午习俗的记载更多,例如“竞渡”和“龙舟”一些词语的记载和使用开始出现在史书中;射柳等新的习俗和相关一记载出现在史书中;习俗所反映出的宫廷活动规模更为盛大、更为热闹,习俗还进一步出现了细化的趋势等。明清之后,都城迁往北方,记载中继承了较多当时北方的习俗,辽金时期的竞技尚武等习俗也保留下来,甚至跟随明清时期的移民走向了南方如福建等地。现在端午节已被规定为国家法定节日,用法律的形式保存了这一传统文化。(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