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之眼:仪式的视角

文化之眼:仪式的视角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仪式,又称为生命仪礼、过渡礼仪或通过仪礼,是伴随每一次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改变而举行的人生仪礼。人类学家Van Gennep率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以此享有殊荣。Van Gennep 的通过仪式理论在学界久负盛名,不过他的本意也常常被世人误读。岁时节日,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特定时空背景下民众生活时段切分转换的标志,无疑是一个个通过仪式。

文化之眼:仪式的视角

通过仪式(The Rites of Passage),又称为生命仪礼、过渡礼仪或通过仪礼,是伴随每一次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改变而举行的人生仪礼。人类学家Van Gennep率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以此享有殊荣。他从人类复杂多变的仪式行为中,梳理出某些具有相同性质的仪礼,并将之归纳为一个共同的仪礼模式:分割仪式(rites of separation)、过渡仪式(rites of transition)和结合仪式(rites of incorporation)[1]。这即著名的三部曲般的生命仪礼模式(the pattern of the rites of passage)。

Van Gennep 的通过仪式理论在学界久负盛名,不过他的本意也常常被世人误读。其中颇易引人误解的是,他所言的通过仪式的研究主体是仪式行为(acts)或活动(activities),他所主张的仪礼模式是三个仪式行为出现的顺序,而非仪礼中具有三个仪式阶段。余光弘先生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指出:一个生命仪礼从头到尾是个“过渡的时期”(transitional period),而所谓的“过渡仪式”(transition rites)是否存在是值得商榷的;同时每个分割仪式之前似乎不可避免的先有一个结合仪式。因而Van Gennep所提出的这个模式应该被修订为结合仪式和分割仪式的一再重复,但其开始及结束均是结合仪式(即结合仪式→分割仪式→结合仪式→分割仪式……分割仪式→结合仪式)[2]。(www.daowen.com)

通过仪式概括出个人或群体在心理上、文化上和社会关系上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时具有普遍性的调适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一生都是在仪式中度过的:大至个体生命出生、成年、结婚生子、死亡的重大环节,小至一年中大大小小的节日,都赋予特定的日子以特殊意义。岁时节日,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特定时空背景下民众生活时段切分转换的标志,无疑是一个个通过仪式。古人对此早有认识,从“时”指春夏秋冬四时;“节”指竹节,引申为时序中的某个点,可见一斑。每个节日都犹如一道道隐形关口,表现为一种新与旧、世俗与神圣、正常与不正常、可知与不可知、未确定或未界定的状态到界定清楚的状态等二元世界的沟通、过渡与转变。而每个节日的习俗活动,堪称是人类基于各自生活世界产生的文化自觉[3],并主动参与到周期性调节自然生态压力的民俗文化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