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端午节的根源:午

探寻端午节的根源:午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午”即“五”,古以天干地支纪年月,寅为正月,寅卯辰巳午则分别指二、三、四、五月,古称“午月”即“五月”。《说文解字》认为“午”即“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端午节习俗也大多集中在避“恶”方面。正因为“五月五”不祥,以“端午”名之,正与《易》所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观念相符合。

探寻端午节的根源:午

“午”即“五”,古以天干地支纪年月,寅为正月,寅卯辰巳午则分别指二、三、四、五月,古称“午月”即“五月”。以上是一种说法,但“午”还有另一种解释即以“午”当“啎”即抵触之意。《说文解字》认为“午”即“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清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更清楚地表明:“午啎也。啎者、屰也。五月侌气啎屰昜。[7]冒地而出也。啎屰各本作午逆。今正。《律书》曰:午者、阴阳交。故曰午。《律历志》曰:咢[8]布于午。天文训曰: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广雅释言》午、仵也。按仵卽啎字。四月纯阳。五月一阴屰阳。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其形。古者横直交互谓之午。义之引申也。仪礼度而午。注云:一纵一横曰午。象形。各本无此二字。今补。此与矢同意。矢之首与午相似。皆象贯之而出也。疑古切。五部。凡午之属皆从午。”

古字“午”与“五”相通,五月“阴气午逆阳”,所以古俗不喜“五月子”。据《史记》载,孟尝君本名田文,是田婴的儿子。“田婴有子四十余人”,而田文是田婴的“贱妾”所生,更让田婴不喜欢的是田文生于“五月五日”,田婴以为“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父母。”史记索隐,援引《风俗通》“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田婴信以为真,而田文(即孟尝君)却不以为然,他说:“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田婴没回答,田文接着说:“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高其户耳,谁能至者!”[9]显然,端午日并不是一个好日子,因此“午”为名,为的就是让大家知晓世事多有“忤逆”。

关于五月五日生子不详一说,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九,做了系统总结:

五月五日生子世以五月五日生子为不祥,战国时已有此忌。《史记》:田文以五月五日生,父命勿举,母私举之。文既长,问父曰:“不举五月子,何也?”父曰:“生及户损父。”文曰:“何不高其户,谁能至耶?”《世说》:胡广本姓黄,以五月五日生,父母藏之葫芦,投于河,有人收养之。及长,有盛名,父母又欲取之。广以为背其所养则忘恩,而无所归,乃托葫芦所生姓胡名广。《西京杂记》:王凤以五月五日生,父欲不举,其叔曰:“田文以此日生,非不祥也。”乃举之。《宋书》:王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其祖猛以为“此儿秘兴吾家”,乃名之曰镇恶,后果为名将。《唐书》:崔信明以五月五日生,太史占之曰:“五月为火,火为离,离为文采,日中文明之盛也。”果以文名。又《宋史》:赵元昊以五月五日生,后嗣位,日以强大。此皆俗忌之见史传而卒不验者也。然亦有时而验者。《北史》:北齐南阳王绰以五月五日辰时生,后主纬以是日午时生,后绅为韩长鸾所谮缢死,纬亡国后,入周赐死。(绰死百余日颜色如生,俗云五月五日生者脑不坏。)《癸辛杂识》谓屈原以五月五日生,投汨罗江而死。近世翁应龙亦五月五日生,后被刑。《涌幢小品》谓,宋徽宗五月五日生,改天宁节于十月十日,终有五国城之厄。辽懿德皇后五月五日生,改坤宁节于十二月,后亦以《十香词》被乙辛谮死。岂恶月之说果有验也?(www.daowen.com)

此外,关于“五”是“恶”的说法,还见于东汉崔实《四民月令》载:“是月(即五月)也,阴阳争,血气散。”五月气候多雨湿热,人的体质也较差,恶病病疫,时常泛滥成灾。故至南朝时的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在记荆楚五月风俗时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端午节习俗也大多集中在避“恶”方面。

正因为“五月五”不祥,以“端午”名之,正与《易》所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观念相符合。以“端午”为名即包含着正确认识和理解阴阳、顺逆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转化规律。为了避开五月的“午逆”,古代设计了不少仪礼和活动,借以达到避灾去祸的目的。

以上所述是先秦时期的“端午”习俗,但后世“端午”节俗却渐渐埋没了“端午”中最有纪念和思考意义的内容进而转为纪念屈原的活动,现如今吃粽子赛龙舟、唱诗词等活动都与屈原相关。虽然如此,端午节还有诸如挂艾叶、喝雄黄等习俗仍保留着更古的更原始的节俗习惯,那些活动实际上也是古人“与时偕行”,在季节变换时节所开展的换季仪式与活动,也体现了“午”字的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