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据网络版大型字书《汉典》解释,端午有两个解释,一是农历“五月初五日”,二是农历“每月初五日”。
1.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日自沉汨罗江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初学记》卷四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五花丝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汨罗遗风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清赵翼《陔余丛考·端午》:“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后汉书·郎顗传》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论衡》曰,‘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时铸阳燧’,是午节宜用午日或丙日,后世专用五日,亦误。按《周官·壶涿氏》‘午贯象齿’郑注:‘午故书为五’,然则午五本通用……后世以五月五日为午节,盖午五相通之误。”
2.泛指农历每月初五日。宋洪迈《容斋随笔·八月端午》:“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端午居于芒种、夏至之间,[2]因同属夏月,故旧俗夏至多与端午(五月五日)并举。两汉时期,人们以为:“日夏至,阴气萌作”,为防疾病,“难止恶气”,五月五日都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这是端午节俗实为遵《易传》[3]“与时偕行”、“待时而动”而创设的一种民俗活动。据《后汉书》载:
洛书
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日夏至,禁举大火,止炭鼓铸,消石冶皆绝止。[4]
端午节,又称端阳、端五。以“河图”之数,五为阳数,为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之数,以“五”为中,1—5为五行生数,‘生’即产生;6—10为五行成数,‘成’即完成。表明五行相生相成,相始相终的关系。古人又以奇数即1、3、5、7、9为阳数、天数,而以偶数即2、4、6、8、10为阴数、地数,而“五”居中属土,为奇数、天数,虽不为最大,却处中而位尊。
古代先贤有意用重数日来强调术数的意义,天数一、三、五、七、九所对应月份的重数日,都是中国传统节日:(www.daowen.com)
三,木数,对应三月初三,上巳节
五,土数,对应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地腊等
七,火数,对应七月初七,乞巧节
九,金数,对应九月初九,重阳节
而地数二、四、六、八、十也就是阴数,对应月份的重数日唯有二月初二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古称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日、土地旦,开始下田耕作的日子。
端午节虽有两种说法,但如今的端午节却只采用五月五日说,不可否认五月五日说与屈原有关,但从其名称上却体现了中华传统对于正直、爱国的追求,以及对天理、良知和天人感应等认知。
端午之数“五”,在端午节也明显的体现,如挂五彩、五色印、编五色丝,以“五”色辟邪,“五”居中不偏,不近“福”也不近“祸”,即《易·坤·六四》所谓“括囊,无咎无誉。”除此之外,古人以为农历五月不做爱,[5]十一月不性交,究其原因与这两个月处于春夏、秋冬之交,节气交换,冷热、热冷交替期间,自然环境里的阴阳交替,通常也将刺激同属于阴阳交替的人的性欲,此时依《易经》的持“中”的观念,相应的人的性俗宜以“亢龙有悔”的正确态度,以“悔”节欲,以达养生保健和长寿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