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端午作为五月节日专名出现于何时呢?笔者以为,应该是在唐代。
唐代以前,世上流行的五月节名是“五月五日”。《玉烛宝典》卷五“附说”云:“此月夏至及五日,俗法备拟甚多。”又案语引《风俗通》、晋司马彪《后汉书》《礼仪志》、《续齐谐记》、《抱朴子》、《异苑》等均称作“五月五日”,或省称“五日”。又梁王筠有《五日望采拾》诗,北齐魏收有《五日》诗,亦作“五日”。《北史》、《隋书》中也作“五月五日”。如《北史》卷三记载:“五月甲戌朔日有蚀之,乙亥诏罢五月五日七月七日飨。”《隋书》卷四十一记载:“寻属五月五日,百寮上馈,多以珍翫,威献《尚书》一部。”甚至盛唐时候,“五月五日”还是通行的说法。这从下面几则记载中看得非常清楚。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四月曾颁布《停诸节进献诏》,云:“朕抚育黎庶,思求政道,欲俭以训俗,礼以移风……比至五月五日及寒食等诸节日,并有欢庆事……”[14]又龙朔元年(661年)五月五日,高宗询问大臣:“五月五日,元为何事?”许敬宗以《续齐谐记》所载应对。[15]又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四月制书规定:“自今应是诸节日并不得輙有进献……又所在五月五日,非期功已上亲不得辄相赠遗。”[16]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敕:“太子及诸王公主,诸节贺遗,并宜禁断,惟降诞日及五月五日,任其进奉,乃不得广有营造,但进衣裳而已。”[17]又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六月敕:“五月五日,细碎杂物,五色丝算,并宜禁断。”[18]
唐代五月五日进献馈遗之风盛行,朝廷屡颁诏制加以禁断或限制,在上引诸件政府文件中,使用的词语均是“五月五日”。但是盛唐以后,情况明显发生了变化,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闰三月敕云:“其诸道进献,除降诞、端午、冬至、元正任以土贡修其庆贺,其余杂进,除二日条所供外,一切勒停。”[19]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颁《疾愈德音》,有“应缘御服及器用,在淮南、浙西、宣歙等道各供进者,并端午、降诞常例进献等,一切权停”的规定。[20]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开成改元赦文》,有“诸道贺正、端午、降诞、贺冬进奉,起今权停三年”[21]的规定。从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到,“端午”已取代“五月五日”成为政府文件中的常用词语。(www.daowen.com)
不仅如此,在个人那里,端午也已被广泛接受。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太常博士独孤及上表请立代宗的诞辰为“天兴节”,文中有如下文字:“臣闻天有春、夏、秋、冬之气,时也。时有分、至、启、闭之候,节也。至若寒食、上巳、端午、重阳,或以因人崇尚,亦播风俗。”[22]在这里,端午与寒食、上巳、重阳并列,显然是被独孤及作为节日的专有名词加以使用的。而唐玄宗李隆基有《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端午》诗,张说有《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鱼字)》,杜甫有《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端午日赐衣》,窦叔向有《端午日恩赐百索》,权德舆有《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采结之贶以诗还答》,殷尧藩有《端午日》、《同州端午》,徐夤有《岳州端午日送人游彬连》,文秀有《端午》等,所有这些诗作均含有“端午”一词,而从诗作内容来看,也均在五月中。
综上所述,“端午”作为五月节专名始出现于唐代。更确切地说,是在盛唐时期,并且很可能就是唐玄宗的“发明”。因为目前所知最早将“五月初日”称为“端午”的资料正是上面已经提到的唐玄宗的两首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端午作为节日名一出现,就完全取代了其他节日名称,事实上,指代五月五日的节日名称非常之多,“端午”从来没有成为唯一。李匡义所说“元和中端五诏书,并无作午字处”以及“醴泉县尉厅壁有故光福王相题郑泉记处云端五日”都并不令人奇怪,倒是他“三十年端五之义别有见耶”的疑问,反映了“端午”作为节日名称在他那个时代开始被广为接受的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