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代考证:为何我们用端午作为节名?

唐代考证:为何我们用端午作为节名?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勃农历五月五日,俗称端午节,又称端五节。关于这个节日原本应该是“端五”还是“端午”,自唐代起就有争议。唐人李匡义在其《资暇集》中就认为用“午字,其义无取”:端午,端五者,案: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进角黍。注云:端,始也。”盖以五月如遇午日为端午,如三月如遇巳日为上巳耳。

唐代考证:为何我们用端午作为节名?

张 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教授)

农历五月五日,俗称端午节,又称端五节。关于这个节日原本应该是“端五”还是“端午”,自唐代起就有争议。唐人李匡义在其《资暇集》中就认为用“午字,其义无取”:

端午,端五者,案: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为余家元和中端五诏书,并无作午字处,而近见醴泉县尉厅壁有故光福王相题郑泉记处云端五日,岂三十年端五之义别有见耶?[1](www.daowen.com)

宋人吴仁杰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本当为“午”字,用“五”字是“世俗讹传”:

《礼仪志》:“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仁杰按:五当作午。郎顗曰:“宜以五月丙午遣大尉。”《论衡》亦曰:“以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时铸阳燧。”谓丙日或午日也。顗、充皆当时人,其言宜可据,则以世俗讹传,遂用五日。白傅乐府《百炼镜篇》谓其铸以五月五日午时,此盖依仿铸阳燧之法,然以为五日则误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进角黍。注云:端,始也。”盖以五月如遇午日为端午,如三月如遇巳日为上巳耳。近世角黍不用午日,而但用五月五日,然犹谓之端午,如魏晋以来祓禊不用巳日而但用三月三日,谓之上巳也,二事正相类。[2]

今天的学者,似以同意吴仁杰观点的为多,认为:“端午本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后人们用数字记时体制取代干支记时体制,以重五取代重午,但仍保持着端午之名。”[3]笔者一度也持这种观点。[4]然而近来有不同见解,不揣浅陋,撰文求教于方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