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行为文化:端午节的粽子、菖蒲和龙舟

行为文化:端午节的粽子、菖蒲和龙舟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为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端午节的行为文化则是在上述物质文化的基础上的升华,也即人们在端午节期间,约定俗成地将粽子、菖蒲、艾草、龙舟等这些“物化的知识力量”用某种行为模式加以表现出来。

行为文化:端午节的粽子、菖蒲和龙舟

行为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端午节的行为文化则是在上述物质文化的基础上的升华,也即人们在端午节期间,约定俗成地将粽子菖蒲、艾草、龙舟等这些“物化的知识力量”用某种行为模式加以表现出来。食粽可说是端午节最实用的内容和不可或缺的过节方式。据文献典籍记载,五月是恶月、毒月,人们认为五月百事多禁忌。《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6]而五月初五,更是被视为毒月中的毒日。《楚国风俗志》提到:“五月蠲毒,采药”[7]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遭受五月的毒害,必须在端午节进行蠲毒、采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让正常的生活秩序不断维持下来。而粽子具有阳内阴外,阴阳相合之功能。因此,人们用食粽子来表达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的愿望。

在端午节,艾草常被人们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于门上,以禳毒气。”[8]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大豆者,成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9]制作艾人、天师艾和艾虎,最初的本意是人们相信艾草和菖蒲的巫术作用,祈求艾草、菖蒲可以为他们的亲人祛除疾病,抵制不祥。《湟源县志》即记载青海一带过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门上插杨柳,悬艾叶,据传此能防止毒虫伤身。”其实,不只是青海一带,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端午节插杨柳、艾叶等活动。人们用这一活动来避邪驱毒,寄托了祛除一切病灾、不祥之物的美好愿望。(www.daowen.com)

划龙舟或赛龙舟是民间过端午节最激烈的一种活动。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到“是日,竞渡,采杂药”。隋代杜公瞻注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马。舟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10]隋代的舟楫竞渡颇具规模,唐代的竞渡使用龙舟,并有夺标的制度。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卷二云:“至于竞渡,楚蜀为甚,吾闽亦喜为之,云以驱疫。”[11]可见,端午龙舟竞渡原本是古代人们为了祛除邪气、毒气的一种活动。而经过了漫长时期的发展演化,人们对端午龙舟文化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龙舟竞渡应该成为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因此,龙舟竞渡从古代发展到当今,已成为一种锻炼身体,提高身心素质的体育竞赛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