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伦 张小琴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厦门华夏学院副教授)(www.daowen.com)
1982年,世界文化大会在《总报告》和《宣言》中,对文化的含义做了这样的描述:“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和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可见,文化的含义十分广泛。蔡宗德、李文芬《中国历史文化》一书则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人类加工自然创组各种器物,既‘物化的知识力量’,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也称第二自然,是可以触知的是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实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深刻的物质基础……行为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对象化,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题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1]而文化内涵,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某一特定的区域内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培育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循着文化和文化内涵的这一概念,并根据传统意义上的端午节日庆典活动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我们可以将端午文化内涵分为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等三方面进行探讨。粽子、菖蒲、艾草、龙舟等为物质文化层;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划龙舟等为行为文化层;以屈原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创作等为精神文化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