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峡两岸端午节同源庆祝优化

海峡两岸端午节同源庆祝优化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端午节在中华大地的习俗演变至今已有2500多年。追根溯源,端午节日的形成是以大的周期性时令气候条件为导源,以时令为基础的多元文化的融合。海峽两岸端午节核心纪念的是屈原。笔者从几十年考察统计闽台关于端午节同源的种种史籍资料看,可以肯定地说,海峽两岸端午文化起源于中原,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观念是: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从此台湾各地端午节划龙舟、十月初十日纪念屈原的隆重活动至今未断。

海峡两岸端午节同源庆祝优化

端午节在中华大地的习俗演变至今已有2500多年。追根溯源,端午节日的形成是以大的周期性时令气候条件为导源,以时令为基础的多元文化的融合。端午文化的起源就包含有中国古代“汉字纪数文化”、“气候禁忌文化”和“物象纪念文化”的和合,以下仅从“物象纪念文化”方面做端午节文化的溯源性叙述。

端午节物象纪念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是纪念的人物是以屈原为核心;二是纪念的活动是以扒龙舟和吃粽子、“避五毒”求平安为基本。

海峽两岸端午节核心纪念的是屈原。笔者从几十年考察统计闽台关于端午节同源的种种史籍资料看,可以肯定地说,海峽两岸端午文化起源于中原,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观念是: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清末李次青诗词“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中所言的就是端午节的核心纪念人物——屈原。在福建端午,虽有迎涛神说,龙的生日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大禹说,纪念曹娥说,纪念秋瑾说,纪念鲁班说,纪念贡王说,纪念王勃说,纪念李白说等,它们都是小地域特色的端午异文版本,不是主流,只是端午节纪念屈原活动或寺庙奉祀水仙神像圣贤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在本来人们就已特别敏感的病毒易传染的特殊时令“避五毒”季节里,正好出现了大诗人、爱国者屈原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引舟竞渡打捞屈原,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有的老医师还将雄黄酒倒进江里,来驱扰乱蛟龙水兽,保护屈原身躯免受伤害。屈原的投江,使得人们要纪念屈原的冲动,正好跟时令五月“避五毒”气候的本来提醒结合在一起。另外,屈原去世的日子正是农历的五月五日,这种“双五”的偶然性,也促成了端午文化在名称上的演变和修订。西方对中国端午节的翻译强调“Dragon-boat”,其内在核心内容就是关于屈原文化的一种特殊纪念。而龙舟与体育健身、运动比赛的结合,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中国屈原文化、端午民俗文化事象在世界广为传播。(www.daowen.com)

端午节迄今近2500年历史,它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各地的端午具体民俗活动略有不同,1200多年前,唐末开闽王王审知到福建后,大批中原移民把屈原文化与当地闽越人古文化习俗交融结合,发展至今形成了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端午文化,仅有“文革”中断了十年。明朝郑成功称屈原为水仙,在厦门设水仙宫,保佑水上练兵平安,他带领大批中原移民后代将士收复台湾时,又把屈原神像和妈祖神像同供战船上,保佑渡海作战成功。收复台湾全胜后,将士们在台湾台北、台中、台南建庙,把屈原作为保护神水仙尊王奉祀。清朝施琅统一台湾后,在台湾全部港口建立起水仙王庙,进一步推广龙舟文化,并定下每年农历十月初十日为水仙尊王屈原诞辰,主张举行盛大祭典。从此台湾各地端午节划龙舟、十月初十日纪念屈原的隆重活动至今未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