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敏
日本的端午诸习俗(如插菖蒲、食粽、赛龙舟)无疑来自中国。尤其是日本南部的九州、鹿儿岛以及琉球群岛上的端午诸俗,与明清中国文化向日本移植有很大关系。中琉明清邦交,大量的中国文化随着两国外交人员不间断往来(主要是册封与朝贡)、明初闽人三十六姓对琉移民、中琉民间商旅以及琉球向中国选派留学生(分为官生与勤学生)制度,使得包括端午文化在内的各种中国文化,率先被琉球人接受,而后又以琉球为桥梁,向九州等日本诸岛传播。我们从明清中琉文献中,大量看到端午文化在琉球被演化为当地文化的资料。清代琉球官员郑秉哲等编的《琉球国旧记》卷三中这样描述清代琉球的端午节:
此日,王出御南殿,众官朝贺。其礼如上巳之礼。大台所官献粽(俗曰箕饼),并御佳例盆于内院。且圆觉寺僧,亦献菖蒲叶也。世俗家之作粽、饴粨并菖蒲叶,荐之于先祖而吃乌。
文字不长,但是至少表明了几层意思:(1)端午习俗由琉球王室参与推动;(2)端午食粽子;(3)遍插菖蒲;(4)用粽子孝敬祖先。
在该书的卷五,作者又介绍了清代琉球端午的“爬龙舟”:
俗谚曰:昔有长滨大夫者鲁往那霸西村,今呼其地曰长滨,姓名未传。奉命入闽赴京已效南京龙舟而回来。即五月造舟竞渡那霸津以祝大乎也。由是每年五月三日乘龙舟者,必著白惟子以泛于西海云尔。往昔有久米村、那霸、若夹竹山、人烆花泉、崎上、泊下等地爬龙舟数支,今有那霸、久米村、泊村三支也。
这段文字透露了这样几个信息:(1)琉球的端午(每年五月三日)赛龙舟(当地叫“爬龙舟”,与福建叫法一致),传闻起源于朝贡使从南京带来的中国习俗;(2)渡舟选择在那霸津或西海海面;(3)郑秉哲之前琉球多地赛龙舟,到郑秉哲在琉球时(道光年间)至少有三支龙舟队参与赛事。
旧时中国,寒食节往往放在端午节的前两日,后来寒食、端午二节合一。在琉球文人杨文凤的《四知堂诗稿》中,他写有《寒食日遣闷》诗二首,其一云:
斗鸡画鸭闹乡闾,处处门前插柳初;
此日禁烟浑寂寞,不堪独坐玩琴书。
其二云:
风声飒飒雨潇潇,冷节逢时倍寂寥;(www.daowen.com)
酒乏奢靡惟一醉,不将插柳问尘嚣。
这两首诗歌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是:清代琉球的端午节和寒食节还是分开的,琉球寒食节要“斗鸡画鸭”,“门前插柳”,还要冷食(“禁烟”、“冷节”),寒食的“门前插柳”,与寒食后两日端午的“遍插菖蒲”,都是指的是五五阳日辟邪净室,是中国民间典型的端午民俗,它们被完整地沿用到琉球。
以上是琉球文人对记述琉球端午活动的文字。明清时期,中国派往琉球多批册封使及其随行人员,他们到了琉球,短则三五月,长则近一年。他们在琉球游山玩水,采风问俗,在归来的诗文中,也记述了相当多的琉球端午的文字。此处择要介绍。
明末崇祯六年(1633年)册封使杜三策的从客胡靖著《琉球记附中山诗集》(又名《杜天使册封琉球真记奇观》,清顺治十年(1653年)刊刻)有诗《九日龙潭观竞渡》写他在琉球观看赛龙舟的感受:
自喜夷王礼遇贤,开筵九日唤过船;
金樽共映黄花酒,又听侏童唱采莲。(其一)
绿红烂漫开东篱,异地花间无定期;
故旧登高看竞渡,蒲觞又醉菊觞时。(其二)
这两首诗歌涉及琉球端午民俗的信息大概是:(1)册封使应琉球王(夷王)盛邀品酒听歌(“采莲”)观看龙舟赛;(2)所饮酒为药用花草泡制(如“黄花酒”、“蒲觞”、“菊觞”),与平日所饮有别,与中国端午饮雄黄酒大同小异。(2)观赏龙舟竞渡要“登高”,这和中国传统端午观赏龙舟竞渡习俗相似,沈从文先生在其著名散文《箱子岩》中介绍湖南湘西龙舟竞渡场景,许多看客即“登高”看赛。
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册封副使徐葆光(1671—1740)所著《中山传信录》卷六介绍琉球风俗时写道:“五月五日竞渡龙舟三(泊一、那霸一、久米一)。一日至五日,角黍(即粽子)、蒲酒同中国,亦拜节。”此处,徐葆光所记三支龙舟队,与上文琉球人郑秉哲所记完全相同,即泊村、那霸、久米村三支龙舟队参与琉球的龙舟竞渡比赛。时间在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郑秉哲记的是五月初三日,基本相当。食粽子与菖蒲酒也完全一致。说明清代琉球端午节习俗已与中国无异。
琉球传统赛龙舟习俗在现当代仍然得到了保留,据2006年在厦门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的日本学者山川静香介绍,冲绳(琉球)具有中华传统的赛龙舟活动(ha-ri)自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后被禁止,但1972年美国将冲绳施政权交还日本后,又重新恢复。比赛仍然是在那霸、久米村和泊村三个代表队之间进行。赛前有祭海神性质的唱歌慢划,然后再开赛。龙舟有龙头、龙身和龙尾,与中国无异。另外一种地方的在海上划小船比赛叫ha-re,据说也是中国传来的习俗,加进了祈求渔业丰收和航海安全,但是里面有竞赛船只抓鸭子的情节,与闽南、四川等多地赛龙舟相似,说明这种端午海上赛小船活动,仍然与赛龙舟习俗不脱干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