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州城的端午习俗与伍子胥相关

苏州城的端午习俗与伍子胥相关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最初的时候,还未有苏州城,更未有吴地,而端午节的习俗早已在南方先民们身边流传开来。纪念龙神就成了苏州端午节的最初由来,而这也是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鼓声激越,人声鼎沸,百姓群聚河边,争看水上健儿划龙舟夺锦标。全国大部分地方过端午节皆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苏城中人则不同,对于我们来说,端午节是为了伍子胥而过的。这就是历史上的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

苏州城的端午习俗与伍子胥相关

邰梦圆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很快,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想到端午,诸君的脑门儿上方一定已然浮现出一圈圈泛着金星光圈,光圈中间或闪现出粽子龙舟屈原等等模糊的图案。很多人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划龙舟,随后问他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千篇一律的回答:“纪念屈原啊。”但是要再深究下去,很多人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因而端午这一天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大概只是可以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地一气吃下七八个香喷喷的大粽子的饱餐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原本便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因为农历五月之后,天气渐渐炎热起来,蚊虫苍蝇滋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因而这一天在皇历里必然是“诸事不宜”的日子,所有的劳作在这一天都要放下,所有人家都要寻出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菖蒲乃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可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一说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采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所以说古代的端午节,在现代看来,应该可以称其为“打扫卫生节”。

这便是端午最初的由来。然而中华文明是何其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何其丰富,后人不断地为这个打扫卫生节丰富和创造着不一样的内涵。

一说起端午节的意义,最多人想到的便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居民们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便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能找到屈原的尸体。当然也有别的版本,比如曹娥寻父尸之说,还有白蛇传之说,民间各种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流传至今,有些有史可考,有些则明显出于情理之外,显为市井杜撰。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小娘鱼”(苏州方言,小姑娘的意思)。端午节这个正在逐渐被众人淡忘的节日,对于苏州人来说,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在最初的时候,还未有苏州城,更未有吴地,而端午节的习俗早已在南方先民们身边流传开来。我们的老祖宗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一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百越”。百越族人断发文身,自比龙的后代。每年五月初五日,百越族人在水面划舟竞渡,以取悦蛟龙,期盼水中蛟龙龙颜大悦,然后这一整年不再兴风作浪,好让当地农民安心耕种。除此之外,他们还把各种食物装进竹筒、裹进树叶,投入水中,与龙共食。纪念龙神就成了苏州端午节的最初由来,而这也是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鼓声激越,人声鼎沸,百姓群聚河边,争看水上健儿划龙舟夺锦标。

后有泰伯奔吴,与当地土著居民们融合,习其习俗,传播知识,始有吴越文化。而端午节的那些习俗还一直保留着它原本的样子,直到一个伟大的人物到来,才又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一层别样的色彩。

全国大部分地方过端午节皆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苏城中人则不同,对于我们来说,端午节是为了伍子胥而过的。苏州人民对于伍子胥的感情,就像林则徐之于福州,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深情。(www.daowen.com)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天,一心想报父仇、兄恨的伍子胥从故国楚逃到吴国。在帮助阖闾登上吴王位后。为了内可守御,外可应敌,阖闾命伍子胥建造城郭。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用“其尊卑以天地为法象,其交媾阴阳相配合”的思想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土壤的性状,考究河泉水源与流域分合,由此选定城址。将城的结构、位置坐向与天象相呼应配合,“阴阳调和、四时顺理、两阳易时寒暑应气”设“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将城墙四方各开二门,纳八方之风。东方为娄、匠二门,西为阊、胥二门,南为盘、蛇二门,北为齐、平二门。这就是历史上的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苏州经历了无数沧桑岁月和战事的磨砺,可她从未从整体上改变过自己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独特格局,此格局亦称“双棋盘”的三纵三横的水城格局。“水城苏州”是伍子胥留给苏州、留给中国和留给世界的杰作。

阖闾大城的修建,成为吴帝国霸业的开始。历经二千五百年至今,城域、门名、循而不变。所以有人开玩笑说:伍子胥大概算得上是苏州第一个成功的新苏州人,更是第一个有苏州城市户口的人了。胥门、胥口、胥江、伍公祠、相王庙……苏州城里与他相关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偶尔在细雨迷蒙的日子里,撑起一把油纸伞穿行于古老的街巷之中,蓦然回首,仿佛还能见到当年那个带着悲怆神情的老人。

然而,自古忠良志士都逃不脱为人臣子的悲剧命运,伍子胥也是一样。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阖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鸱夷革里投入大江

“子胥奔吴伏剑死,随流扬波成水仙。”民间自发地传唱起这样的歌谣。子胥之于苏城,当真是有再生父母之恩,细腻温婉的苏州人恸绝于他的死讯,更难以面对后辈们的遗忘。正好这五月初五便是传统的端午节,愁情满怀的苏州人便把这一天变成了专属于伍子胥的节日,为这个本就令人生畏的节日里更添了一抹悲凉的色彩。国之忠良又岂能落得这样一个下场!苏州百姓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便有民谣传言到:“子胥死,水仙生。”迎合着每年如期而至的钱塘江春潮,淳朴善良的苏州人将伍子胥视若神明,认为这位倾尽心血的老人,即使身死,也依然要化作水神,平息江潮,永葆苏城。水在从事农耕的古老苏州人看来,是非常神圣的宝物,然而伍子胥这个凡人,被众人拥护称为水中的神明,赋予其永世不可垂朽的美名,苏城中人对于伍子胥的感情可见一斑。从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吴地端午的重要内容。伍氏后人都会在端午聚集苏州,祭祀仪式后,伍子胥后人和百姓争相往河中抛扔粽子,放生泥鳅河蚌,场面蔚为壮观。

端午食粽是苏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到端午节前夕,在苏州小巷深处,朱门半掩,厅堂里妯娌婆媳团团围坐,或者就在弹石路边,小藤椅几张围拢来,满目青绿的箬叶、糯米的晶莹。傍晚,就飘来了香气。还有要好乡邻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艺,这是现代人生活里难见的悠远古风。苏州至今流行的粽子做法完全依古制:包粽子前一天用清水浸泡糯米,馅料有猪肉火腿、赤豆等,名目甚多,大致分咸、甜、白三种,有荤有素。寻常人家都会做白水粽、赤豆粽、枣子粽、灰汤粽。考究如猪油夹沙粽:选用上等红小豆,煮熟后去皮、滤沙,再放适量砂糖油脂熬制成馅,馅中还夹一块肥肉膘。

苏州的粽子与别地有很大的不同,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枕头粽、小脚粽、元宝粽、子母粽、糕粽(包有各色年糕)和笔粽(寓意必中状元)等,琳琅满目,个中寓意纷繁,不必细说。而我最为喜食的却是那苏州独有的白米豆沙粽子,它与别地红油赤酱的粽子做法不同,里面只是细细白白的香糯米,包了一小块甜豆沙馅料,剥开来洁白如玉,还有一股子扑鼻而来的粽叶香气。清甜的米香合着甜味不那么明显的豆沙,当真有一种说不出的风雅韵味,真正的苏州味道。当然,当地人大多喜欢拿这种粽子沾着白糖来吃,细腻的甜味更是别有一番好滋味。

端午这一天,闲坐在家中的婆婆媳妇儿们除了做粽子,通常还会拿红纸剪了五毒图案来驱邪。蛇虫、蝎子、蜈蚣、蟾蜍和壁虎等,在女人们的巧手下一个个活灵活现地跃出纸上,此等精巧之物只待他人好好珍藏,然而按照苏州的习俗,这些“毒物”是要拿去烧掉的,即所谓“驱五毒”。有的人家中还会挂起天师钟馗的画像,借此来震慑蛇虫鼠蚁妖魔鬼怪之类。男人们也会打回一壶雄黄酒,全家人共食,以驱虫降燥。

其实端午节究竟是姓“屈”还是姓“伍”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勤劳朴实的苏州人不愿去争什么,古城依旧,白水悠悠,一切,与两千五百年前,没有什么分别。“邻家的囡囡哟,阿要一道去窥划龙船呀?”“哎——来哉——”一切的一切,皆化在这一串温暖的乡音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