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竞渡是武陵一带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荆楚岁时记》明确记载:“是日竞渡采杂药。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18]按萧放教授的解释,这里的荆楚是包括武陵在内的。[19]如此,至少在南北朝时期,端午竞渡已经盛行于武陵。到唐代,这一活动仍然备受武陵人的欢迎,刘禹锡的《竞渡曲》描绘了元和年间(806—820年)盛大而热闹的竞渡场面: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末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20]
到杨嗣昌生活的晚明,武陵竞渡依然流行未衰。《武陵竞渡略》便是晚明时期武陵竞渡风俗文献化的结果。(www.daowen.com)
诚如巴莫曲布嫫所说:“民俗文化好比汪洋大海。在当下社会文化的时空语境中,如何捕捉、记述、描写、传达、呈现、阐释和表述一系列互为关联的民俗细节、同时又充满着生活表情的民俗事象,既是一个田野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学术表述问题,更是一个学理思辨问题。”[21]我们当然不宜于用一个现代民俗学者的论述去衡量生活于数百年前的一个古代文人,但毫无疑问,当杨嗣昌试图将生活中的武陵竞渡风俗写下来,成为一个我们现在所说的民俗志文本的时候,他确实面临着“如何捕捉、记述、描写、传达、呈现、阐释和表述一系列互为关联的民俗细节、同时又充满着生活表情的民俗事象”的现实问题。总体上看,杨嗣昌对问题的解决比较成功,在表述上,他采取了以下方法和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