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部地区,因为这里靠近黄河,灌溉水源充足,亦发展成为农牧区集合地带,而有些地方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特别是河套地区。在阴山山脉的庇护下,这里分布有乌拉特蒙古部。
乌拉特蒙古部在五月祭祀神灵,祈求保佑的节俗有祭敖包和祭山活动。虽然蒙古族把农历的五月十三日定为敖包日,但是各个蒙旗在举行祭祀的具体时日不等,其中是以当日的天气情况为决定因素之一。敖包是专门用土、石头或木头垒起来的“堆子”。一般设在较高而平坦的地方,大小不等,形状也有塔形和锥形两种。多数敖包会只垒一个“堆子”,而有些有规模的敖包则是在中间垒一个大敖包,其两旁或是四周生出十二座小敖包,来护卫中间的大敖包,敖包中间会插有一棵粗壮的灌木,以显示神威。在诸多祭祀的敖包中,有祭祀祖先的敖包,也有祭祀某个英雄人物的敖包,更多的则是祭祀“山神”的敖包。
祭敖包选择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农历五月进行,是有祈求上天保佑这一年降雨充沛,草场无灾,人畜平安的心愿。祭祀礼仪大致分为血祭和奶祭两种。血祭,即宰杀牛羊,作供品;奶祭,则不宰杀牲畜,不见血,只以奶食品、酥油茶、酥油粥和糖果等食品祭祀。祭敖包(区域性敖包)那天,远近牧民纷纷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骑好马、带供品,踊跃参加。首先要在敖包顶部的树枝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绸带布条,挂上写有经文的旗幡,把敖包装点得五彩缤纷,庄严肃穆。随后,即由敖包达木勒(管事、支持人)将供品摆在敖包前的供桌上,前来祭祀的人们也将自己带来的供品一一摆上桌。
祭祀的程序是先由敖包达木勒燃香、献哈达、敬酒,念祭祀经或祭文。其余人要在敖包前行跪拜礼,并默默祈祷神灵保佑,除病祛灾,风调雨顺,五畜兴旺。此时,会有人牵来一匹特定毛色、膘肥体壮、未剪鬃的骟马,在其鬃上系彩绸带,绕神火走几圈,来消除秽气。作为敖包神马,不准剪鬃,不准骑用,待它自然老去之后,将神马头颅置于该地高处,以镇邪魔,并要选择同类毛色的骟马继承之。然后,达木勒双手托起一只盛有奶食和五谷杂粮用哈达装饰的檀木桶和一支用哈达装饰的箭,口念“祝愿福寿永存!福来!福来!”参加也要随着口念。最后敖包达木勒会将供品分给大家享用。礼仪结束后,会有草原传统的文体活动举行,有摔跤、赛马、下棋、弹羊拐等。(www.daowen.com)
祭山活动就是蒙古族祭祀奇山怪石的雄伟险峻的山岳。祭祀形式与祭敖包相似,有部分牧民或一个地区祭祀的山岳,也有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共同祭祀的木纳山。木纳山也称乌拉山,是乌拉山地区最为雄伟的山岳,也被乌拉特蒙古族认为是其生息繁衍的靠山,因此,视木纳山为神山,年年隆重祭祀,并世代相传。祭祀的仪式与祭敖包相似,只是三旗祭祀时间和地点不一,乌拉特前旗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祭祀木纳山主峰“石拉敖来”;乌拉特后旗会在农历五月初七祭祀苏布尔干朝鲁东北侧的阿布达尔朝鲁;乌拉特中旗则在农历五月初三祭祀木纳山东北侧的“苏布尔干朝鲁”。按规矩,凡是参加祭祀的人员必须骑马,忌讳骑驴前往。
河套地区的汉族很重视端午节,在这一天有出聘的闺女要叫回娘家小住,名为“躲端午”,即俗语“端午鸡鸡黄老虎,叫你姐姐过端午”。不仅要在门上贴纸剪成的(或是画的、印的)口食毒虫的大公鸡,称为“端午鸡”,还要在墙上贴黄老虎、十二属相,以逼邪气。取艾叶用红布包制成艾虎、艾鸟、艾人等形状,用五色线缝在小孩儿肩上,取名“长命绳”,还需喝雄黄酒。也可以将雄黄酒和红颜色涂小孩脸部、耳、鼻、两只手心,用来躲避邪恶之物。其他人则要取艾叶浸水洗脸,悬艾叶在门首。这些活动都是为了驱邪避毒,保佑一家人平安。这一天人们常吃的饭食有鸡肉素糕,还吃凉糕。凉糕的做法有多种,最为常用到的原料就是黄米、糯米和红枣。糯米和黄米要在前一天就用水浸泡透软,端午当天一大早,依次将糯米和黄米下锅煮,待煮熟糯米后,将其平铺于菜板上,把红枣做成的枣泥涂抹在上面,等黄米煮熟后,再铺在枣泥上,这样凉糕就基本做好了,等晾凉后,用刀划成小方块,一块一块拿来加白糖吃,口感酸甜冰凉。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还可以在上面铺一层干果,比如葡萄干、青红丝之类的,味道更好。素糕主要是用黄米磨粉面,然后煮熟捏形,再放入油锅炸,外焦里软,泡在鸡汤里吃,是宴客的佳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