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日举行,是我国古已有之的多民族民俗大节。它不仅是海内外汉族或华人隆重庆祝的节日,而且是许多城乡社区村寨依然流行的旧历节日;同时,在南北方还有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土家、达斡尔等28 个少数民族也都各具特色地热烈庆祝的盛大节日。
从古至今,有很多端午节的其他名称被流传下来,比方“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女儿节”、“重五节”、“蒲节”、“午日”、“女娲节”、“沐兰令节”、“解粽节”、“娃娃节”、“五月节”、“龙船节”等等,对于道教还有自己的称呼——“地腊节”。(www.daowen.com)
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众说不一,归纳有如下说法:一是古代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活动;二是源于三代流传下来的五月“蓄兰为沐浴”的风俗;三是一种源于春秋越国勾践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军的活动;四是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令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五是为纪念屈原,这位楚大夫遭谗不用,端午这天投汨罗江而死;六是为纪念伍子胥,伍子胥为吴王尽忠,后被夫差所杀,民间传说伍子胥死于五月初五,并被抛尸于江;七是为纪念会稽上虞人曹娥,因为其父迎波神溺死,曹娥遂缘江痛哭,后投江而死。此外,还有时令夏至说,认为古时候的人们对夏历仲夏诸多天气现象的恐惧所产生诸多禁忌,经过汉代五行学说的流行等集中于农历五月初五日这一天。这一学说认为端午节就是一个岁时节日,并非是源于某位人物而设;以及恶日说,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和乌丙安都持有此观点,认为端午节是源于恶日辟邪;最近,又有专家提出祈求生育说、祭天祈年说等等。
面对众多的端午起源学说,笔者认为,端午节其实就是古代先民们在时令节气来临之时,面对各种瘟疫等邪恶之物,举行祈求神灵保佑、躲避灾难的民俗活动。在流传的过程中,之所以要赋予各种英雄人物的传说故事,是因为这样既可以丰富节日的内容,便于传承,又可以教育于民,具有社会文化功能。故端午节在我国是一个全民的多民族的避瘟驱毒、防疫祛病、祈求健康长寿的传统民俗节日。
与端午节的起源学说众说纷纭不同的是,端午节期间举行的民俗活动,却在朝代的变迁和各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具有全民认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赛龙舟、吃粽子、戴五彩线、饮菖蒲酒、喝雄黄酒、采艾蒿等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俗活动,构成了端午节的本质内涵。但随着时间、地域、族群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文化因素,又会使得端午节民俗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异性。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杂居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其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的地貌特征,加之不断发生的社会变动和移民浪潮,导致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的人民形出具有自我群体认同的端午文化民俗,以下依次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