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俄罗斯外交政策演变历程

俄罗斯外交政策演变历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俄罗斯“亲西方”的外交并没有使西方国家解除对俄罗斯的戒心从而把俄罗斯拥入西方国家的怀抱。独立之初的俄罗斯对独联体成员国采取“甩包袱”政策,独联体国家也普遍对俄罗斯持有戒心,西方国家借机加紧渗透,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安全环境更加恶化。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直接牵制了俄罗斯处理与东方关系的精力。

苏联解体后的十年,俄罗斯经历了痛苦的政治经济转轨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政局动荡、经济滑坡、寡头势力猖獗、地方分离势力肆虐,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冲突和流血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这十年,被普京称为俄罗斯“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俄罗斯仍然雄心未泯,从叶利钦的亲西方外交到当前的全方位外交,俄罗斯始终没有放弃大国复兴的努力。

1.亲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91~1993年)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遗产,也基本继承了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路线。“回归西方”“融入西方文明世界”是俄罗斯对外战略的最初目标。因此,独立之初的俄罗斯选择了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在:①在安全方面,俄罗斯继续戈尔巴乔夫对西方的缓和政策,并积极发展与西方的友好关系。叶利钦在1992~1993年间,几乎遍访了西方大国,并称俄罗斯的军事学说不再把北约、美国作为俄潜在的敌人,而是伙伴关系。②在核裁军方面,采取了迎合美国、迁就西方的方针。苏联解体后,美国和西方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防止苏联武器在独联体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扩散。在这方面俄罗斯给予了积极配合。1992年5月23日,美国、俄罗斯与另外三个拥有核武器的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签署了《里斯本五国议定书》,规定该三国为无核国家,其国内的核导弹全部运往俄罗斯销毁。在6月叶利钦访美期间,双方又达成了进一步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框架协议”,俄罗斯作出重大让步,同意销毁对美威胁最大的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同时允许美在潜射弹道导弹方面保持较多的优势。③经济方面,不惜牺牲民族尊严和包括安全利益在内的其他利益,以求得西方的经济援助。如俄同意销毁强大的武器SS-18多弹头导弹;同意在1992年内大量削减武器采购量,同意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进行经济转轨等。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1992年7月争取到西方七国240亿美元的多边援助。

俄罗斯之所以推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俄罗斯认为自己已摒弃苏联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已成为与西方“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俄罗斯与西方已“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分歧和利益冲突”。其二,由于俄罗斯政治经济转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俄罗斯期望西方会像“二战”刚结束时美国对西欧搞马歇尔计划那样,对俄提供大规模经济援助,使其迅速摆脱经济困境以及在政治上支持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帮助他渡过政治危机,最终使俄罗斯成为强大和繁荣的世界大国,达到昔日苏联与美国势均力敌的目标。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外交实践,“亲西方”的外交遇到了重重困难,并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①俄罗斯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俄罗斯“亲西方”的外交并没有使西方国家解除对俄罗斯的戒心从而把俄罗斯拥入西方国家的怀抱。俄罗斯理想中的那种结局并没有出现,西方国家在对俄罗斯的经济援助上是高调唱得多,行动做得少,“口惠而实不至”。[8]在外交政策的制定上,西方国家依然把俄罗斯视为潜在的对手。面对西方国家的外交攻势,俄罗斯显得过于软弱,在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开始丧失发言权。②俄罗斯安全环境明显恶化。苏联解体及对东欧霸权的丧失使俄失去西部安全屏障,莫斯科地区成了防御前沿。独立之初的俄罗斯对独联体成员国采取“甩包袱”政策,独联体国家也普遍对俄罗斯持有戒心,西方国家借机加紧渗透,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安全环境更加恶化。③东方外交严重薄弱。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直接牵制了俄罗斯处理与东方关系的精力。在俄罗斯忽略这一战略考虑的同时,西方国家却利用这一机会积极插手亚洲事务,开展了咄咄逼人的外交攻势,使俄罗斯感到了潜在的危机。④国内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外交政策的失误,不仅使得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严重下降,更加剧了国内的不满情绪,民族主义势力抬头。1993年12月,在俄新议会选举中,西方化的外交政策遭到大多数党派的猛烈抨击,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自由民主党得票率位居第一,而奉行亲西方政策的激进民主派则遭到惨败。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失去了推行的基础。

2.“双头鹰”外交(1993~1995年)

1994年的国情咨文中,叶利钦明确宣布,俄罗斯外交应当“结束有缺陷的单方面让步”,“永远符合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此后,旨在提升俄罗斯大国地位,体现俄罗斯在欧亚大国的特殊地位的“双头鹰外交”逐步显现。具体表现在: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力争在全球范围内恢复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在这方面,俄首先同中国巩固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其次,积极参与朝鲜半岛事务。最后,恢复俄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同时,俄罗斯在涉及重大战略利益和国家安全等领域采取较前强硬的立场,增强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抗争。比如坚决反对北约东扩,在波黑问题上上,俄支持波黑塞族一方,与美支持波黑穆族一方针锋相对。在联合国内,反对对南斯拉夫实施制裁,并抱怨西方撇开俄罗斯去解决波黑问题。在伊朗、伊拉克这两个被美国看成是头号敌对国家的政策上,也改变了过去与美国保持一致的做法,甚至公开同美国唱反调。②提出“近邻国家”新概念,强化与独联体国家的联系与合作。俄罗斯把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提高到了特殊地位和战略高度。为加强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俄罗斯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建立新的经济联盟,加强在一些前苏联共和国的军事存在,承担“维和”任务等。在俄罗斯的推动下,从1993年年初开始,独联体在联合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1994年9月上旬,除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以外的独联体各国一致同意成立经济委员会,这是加强彼此间经济关系的超国家机构。③拓展东方外交。俄罗斯有四分之三的国土在亚洲,俄罗斯希望通过东方外交,参与亚洲事务,在政治上充分显示其外交独立性,提高国际地位;在安全上,通过参与亚太安全事务的措施和机制建设,保障其亚洲部分的领土安全;在经济上,试图寻求更多的经济援助,以摆脱困境。而且俄罗斯开发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极需资金,在得不到西方国家的巨额援助之后,便把希望寄托在经济迅速崛起的亚洲国家身上。正是以上考虑,俄罗斯积极开展了东方外交。从1992年底到1993年,叶利钦总统连续对韩国、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进行了正式访问。与中国的关系是叶利钦东方外交的亮点。1992年底叶利钦总统访问中国,使中俄关系进入新阶段。其后两年,两国高层访问和接触较为频繁。中俄双边贸易迅速发展,1993年两国的贸易额达76.7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0.9%。两国的军方建立了正常的联系。

3.叶利钦全方位外交的确立与实践(1996~1999年)

1995年,叶利钦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全方位”外交战略的概念。1996年1月5日,叶利钦解除了主持“亲西方外交”的科济列夫外交部长的职务,任命主张“全方位”外交的普里马科夫为新任外交部长,显示了俄罗斯进行外交调整的决心。1997年12月,叶利钦正式签署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明确规定了俄罗斯的外交任务和实施手段,标志着俄罗斯全方位外交的形成。

全方位外交以恢复大国地位,确保势力范围,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争当多极世界中独立的一级为总目标。在外交部署中以西方为主,东西兼顾,加强周边,广泛结交。

首先,俄罗斯与把发展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放在战略优先的首要位置。面对北约东扩的步步紧逼,俄罗斯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加强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重要性。1995年9月,出台的《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战略方针》强调指出,独联体是俄推行其外交战略的基地,与独联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俄政策中居于优先地位,俄罗斯要逐步解决与独联体各国的争端,建立一体化的经济和政治联合体,以集体安全条约和双边协定为基础建立独联体安全体系和防御联盟,并在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立场和协调行动。在俄罗斯的推动下,独联体一体化进程进展迅速。1996年3月29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国签署加深经济、人文领域一体化条约,4月20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签署共同体条约,这些举措表明独联体一体化的进程正朝着不断深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西方大国依然是俄罗斯外交的战略重点。无论从经济援助还是国内政治支持的需要,俄罗斯都离不开西方国家。因此,尽管对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步步挤压充满了憎恨,俄罗斯仍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协商和协作关系。所不同的是,调整后的俄罗斯外交政策在对西方国家关系上多了抗争的成分。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一方面态度强硬地反对北约东扩,并对东欧国家进行干涉,另一方面在理论上提出了欧洲安全的概念。主张进一步发展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使之成为联合国的一个地区性组织,试图以此制约北约,削弱北约的力量。

最后,亚太地区是俄罗斯外交的重点之一。1995年以后,叶利钦要求俄罗斯对外战略必须坚定地走向亚太地区,俄罗斯的东方外交因此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1996年4月,俄罗斯与中国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建立了定期互访和对话机制,两国大部分边界问题获得妥善解决。此外,俄罗斯还同日本、印度、越南等国关系发展迅速。1997年11月,叶利钦与来访的日本首相签署“叶利钦—桥本”计划,全面开展经济合作。1997年,俄罗斯与印度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997年11月,俄罗斯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叶利钦全方位外交是对独立之初的“一边倒”外交的重大调整,其实施对于提高俄罗斯的国际地位、缓解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外交是由实力支撑的。俄罗斯不顾综合国力严重下降的现实,试图通过某种框架来制衡美国的霸权和单边行动,同时约束其他大国的行为,最终达到实现维护自己作为世界性大国的威望和利益,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目的。这一构想同美国全球霸权的战略构成明显冲突。不仅难以实现还会使俄外交失去回旋余地,可能主动卷入不仅与美国、甚至与整个西方的对抗之中。

4.普京务实、灵活的全方位外交(2000~2008年)

1999年12月31日除夕之夜,叶利钦在新年祝辞讲话中宣布辞职,由普京为代总统执掌政权。2000年5月7日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统。普京上台时,正是俄内外交困之际,外交形势尤为被动。俄美关系严重恶化,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冻结,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跌到俄罗斯立国以来的最低点。正如普京所言:“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在继承叶利钦后期所提出的多全方位外交的同时,从俄罗斯的国家现实和国际地位出发,将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引入俄罗斯外交政策中,逐步形成了务实、灵活的全方位外交构想。(www.daowen.com)

第一,巩固独联体“后院”。普京继承了叶利钦自1995年以来的独联体政策,视独联体为自己的安全屏障、势力范围区和战略后院,强调“同独联体国家的合作,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是绝对优先的方针”。普京首先致力于巩固和加强有俄罗斯参加的独联体国家的经济和军事联盟,使这些组织成为独联体一体化的骨干,并确立了俄罗斯在其中的主导地位。2002年5月,在俄罗斯倡导下,成立了“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并建立了快速反应力量和联合司令部,在应对伊拉克战争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次,推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能源合作,以增强独联体内的凝聚力。2000年6月独联体元首会议通过了《独联体2005年发展计划》,将建立自由贸易区作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首要任务。2003年9月19日俄、白、乌、哈四国正式签署了关于建立经济一体化空间的协议,今后主要通过加强与独联体各国之间的能源合作来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

尽管普京外交自始至终地以独联体为优先方针,但以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俄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们作为“特殊国家”,而非与俄完全平等的国际关系主体,从而难以与之建立符合新现实要求的双边关系基础。俄罗斯与独联体的关系更多地服从于俄罗斯与美国地缘政治竞争的需要。普京外交强调国家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他对独联体国家自身安全发展的利益理解不够。尤其是执政后期在处理与独联体国家的矛盾时,偏重压力和制裁手段,这不仅使一些国家在感情上离俄罗斯更远,而且往往使俄在道义上失分。

第二,加强与欧盟合作。普京将欧盟放在俄罗斯对外政策放在除独联体外的第一位,旨在希望能与欧盟建立长期战略关系,扩大同欧盟的经济合作,加入欧洲一体化最终融入欧洲。实现欧洲大陆一体化一直是俄罗斯人的梦想。这其中既有文化、历史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源于俄罗斯对世界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考虑。普京上台后,打出“俄欧关系第一”的旗号,自此,欧盟一直被普京列为俄罗斯外交的优先地区。普京在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强与欧盟主要国家关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与欧盟在各领域的长期合作,使俄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5月28日,北约19国首脑与普京在意大利签署了《罗马宣言》,俄罗斯—北约新理事会宣告成立,用“20国”机制取代了1997年成立的北约一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使俄罗斯和北约能以“平等的身份”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军备控制、处理地区危机、海上救护以及参加国际维和行动等领域进行合作。俄欧关系的发展,不仅能使俄罗斯获得经济利益,而且是外交上平衡美国的重要砝码。俄罗斯通过与欧盟的合作,积极融入欧洲,增加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借此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然而俄罗斯的努力并没有改变其“欧洲局外人”的身份,北约和欧盟的双东扩对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尤其北约东扩,首轮东扩使俄丧失了700~900公里的战略纵深,二轮东扩由于波罗的海三国加入,俄西北边境失去了所有缓冲地带,北约已将防线推进到俄罗斯的家门口,离圣彼得堡仅仅几十公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俄罗斯的战略回旋余地已大大缩小。俄深知对抗与妥协都改变不了东扩现实,只有采用软硬两手灵活应对。一方面俄采取强硬反对措施,并举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大规模军演。另一方面,放低姿态表示合作。俄国防部长2004年3月31日表示,如果北约东扩不会对俄罗斯造成威胁,俄方将平静地对待它,将在“20国”机制的框架内发展并扩大与北约的合作。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政策底线是,尽可能减少俄的战略损失,最大限度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近年来,随着北约东扩和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防御体系,俄罗斯态度日益强硬。2007年12月12日,俄罗斯正式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俄欧关系,同俄美关系一样处于“困难时期”,双方在经贸能源以及科索沃和伊朗核计划等问题上的摩擦一度升温。俄罗斯对欧洲亲近美国的做法相当不满,屡次进行回击。这一切均表明,俄欧关系已进入“新冰冻时期”。

第三,俄美关系跌沓起伏。俄罗斯一位国际问题专家曾说过: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核大国,所以美国防范俄罗斯;美国不认为俄罗斯是民主国家,所以不把俄罗斯看作盟国。尽管有些言过其实,但确是普京上台以来俄美关系的真实写照。

普京执政初期,清楚认识到:俄罗斯与美国之间虽然存在着利害冲突,但至少在10年内俄罗斯的经济复兴离不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援助。因此,鉴于自身实力的不断衰退,协调俄美关系、寻求与美国的合作成为普京执政初期对美政策的主流。小布什入主白宫后初期,对俄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行动,如驱逐俄外交官,宣布推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等等。最初普京软硬兼施,甚至提出与美共同开发反导系统等建议,希求最大限度地维护俄罗斯的利益。

“9·11”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为普京寻求加强与美合作提供了良机。“9·11”事件后,普京是给布什打电话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并且向美国发出了“我们和你们站在一起”的信号。普京以反恐合作为突破口,全面调整与美国的关系,积极推动在叶利钦执政后期已陷于停顿的俄美关系。如为美在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提供种种便利,支持北方联盟打击塔利班,允许美军进入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关闭设在古巴的针对美国的无线监听站,撤出在越南金兰湾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基地,软化了反对北约东扩的态度,对美国撤出《反导条约》的立场有所松动。2002年5月,俄美签署《俄美关于削弱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发表了《俄美新型战略关系宣言》,宣布相互视为敌手的时代已经结束,俄美已成为战略盟友。

然而,“9·11”所带来的这种“蜜月”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俄美关系出现摩擦不断、一波三折的状态。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后,俄罗斯和法、德等国,严厉批评美国,并扬言要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俄美关系出现明显的裂痕,但是双方还留有改善关系的余地,高层接触仍在进行。2004年4月11日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表示,“俄罗斯准备帮助美国解决伊拉克问题”,“但帮助只能是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的”,这种表述既保持了俄对伊拉克问题的一贯立场,又保留了与美国的合作空间,反映出俄在伊拉克问题上对美采取务实、灵活的外交策略。从2007年开始,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进入实质性阶段,俄美关系跌入谷底。针对美国要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反导系统,俄罗斯一方面进行指责,另一方面明确宣布,俄罗斯将实行“先发制人”战略,可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加快了俄罗斯战略力量现代化的进程。俄美关系由此恶化,俄在美国的战略评估中从次要挑战再度变成主要挑战,从而再度进入了与美国抗衡的最前沿。

第四,全面发展同亚太国家关系。俄视亚太为“重要利益地区”,为实现其强国战略和推进多极化世界秩序,普京进一步加强与中、印等亚太大国的战略协调,积极涉足亚太事务,提升俄罗斯大国地位。2001年7月16日俄中在莫斯科签署了新的《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取代50年前签订的《苏中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将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2005年7月1日俄中在莫斯科签署并发表了《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这是中国第一次同世界其他大国发表此类联合声明。其后8月俄中在中国举行了针对中亚恐怖主义的首次联合军事演习,进一步推动了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俄印战略伙伴关系在普京时期也有了长足发展。双方在能源、军事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宽。2006年7月的圣彼得堡八国峰会期间,在俄罗斯的推动下,中俄印举行了三边首脑会晤。普京说:“中国和印度是我们的邻国和传统合作伙伴。大家都很清楚,我们和印度有着长久和十分密切的伙伴关系。我认为,三边合作的前景一片光明。”普京上任后,俄日关系稳步发展,虽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会晤机制已经基本形成。2000年到2006年,俄日首脑实现了四次互访,其中普京2000年和2005年对日本的访问具有明显的亚洲外交战略意图。2003年小泉访俄时,俄日签署了俄日《联合行动计划》,为两国关系的发展规划了战略框架,大大深化了两国关系。根据这一计划,俄日两国在经贸、安全、科技、文化以及国际事务等方面要加强合作。2008年4月26日,普京在接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时表示:两国关系已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然而,俄日两国之间最大的问题是,至今尚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而签署和平条约的唯一障碍就是北方四岛领土问题。此外,俄罗斯还积极介入朝鲜半岛事务,推动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2003年7月,俄罗斯首次参加解决半岛问题的“六方会谈”,实现了多年来争取参与解决亚太地区热点问题的夙愿。

2008年5月,普京卸下总统一职,并出任政府总理。从2000年至2008年,普京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务实灵活的外交风格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其领导下,俄罗斯的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形势好转,国际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5.梅普组合到普京重归(2008年至今)

2008年5月,梅德韦杰夫就任俄罗斯总统并提名普京为政府总理,梅普组合成立。2012年3月,普京强势回归,再次入主克里姆林宫。从梅普组合到普京重归,俄罗斯政治经历了一次以普京为主导的最高权力的轮回。期间,正是独立后的俄罗斯国内形势最好的时期,政局稳定,经济蒸蒸日上,曾经强大的俄罗斯开始恢复元气。国际上,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相反,以中俄印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俄罗斯迎来了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

第一,优先发展同独联体关系,积极推动欧亚联盟成立。不管是梅德韦杰夫还是普京都强调独联体是俄罗斯的“特殊利益区”。在外交战略排序中,将独联体列为优先中的优先。2013年新版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更是以权威官方外交文件的形式将独联体外交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新构想指出,俄罗斯将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的基础上,发展同独联体成员国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强化独联体一体化进程。颇具新意的是,新构想为独联体一体化指明了方向,即“将构建欧亚经济联盟作为最优先的外交任务”。欧亚经济联盟是欧亚联盟的重要一环。2011年10月普京提出所谓“欧亚联盟”的宏伟构想,其目的是将“俄打造成为国际社会神秘莫测、波诡云谲、急湍涌流海洋上的‘安全岛’和使俄罗斯成为普遍安全与稳定的欧亚支柱”。[9]其步骤就是通过整合独联体时期建立起来的“共同经济空间”建立“欧亚经济联盟”,通过“欧亚经济联盟”达到经济一体化,完成区域内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商品达到自由流通,从而实现欧亚政治联盟的目的。时至今日,普京倡导的“欧亚联盟”正在经济方面稳步推进并取得实效:2011年11月18日,俄白哈三国总统签署《建立欧亚联盟声明》,俗称《俄白哈同盟》,其中包括《欧亚经济一体化联合声明》《欧亚经济委员会条约》和《欧亚经济委员会章程》等,内容涉及“自贸区”“关税同盟”“统一经济空间”“经济联盟”“绝对的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内容,这既是《俄白哈同盟》启动标志,也是“欧亚经济联盟”开始运作的标志。2012年2月,欧亚经济委员会作为关税联盟和统一经济空间的常设机构开始正式运行。2014年5月29日,俄白哈三国总统签署《欧亚经济联盟条约》,宣布欧亚经济联盟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俄白哈三国将在2025年前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终极目标是建立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盟,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的统一市场。

第二,俄罗斯与欧美关系一波三折,困难重重。2008年普京执政后期,俄美关系因为东欧导弹防御体系陷入僵局,梅德韦杰夫上台后对美国拒不放弃在东欧搞导弹防御体系“感到失望”,表示俄“要采取对应措施”。2008年8月,梅德韦杰夫顶住西方的压力,果断向格鲁吉亚派出军队,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首次对外用武。俄美关系跌至冷战后最低点。2009年1月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开始重新审查东欧导弹防御计划的可行性,俄美关系出现转机。6月,俄美外长在日内瓦会晤,俄美关系重启。2010年4月,梅德韦杰夫和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这是近20年来最为全面的军控协议,反映了双方在核裁军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积极姿态,也是俄美关系“重启”进程中的关键一步。随着俄美关系的“重启”,俄罗斯与欧盟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也走出低谷,并呈现不断改善的发展趋势。梅德韦杰夫注重发展同法国、德国等西欧大国的关系,提出要建立俄与欧洲的现代化联盟,甚至呼吁建立“欧洲同盟”。梅德韦杰夫还参加了2010年北约—俄罗斯里斯本峰会,改善和缓和关系,同意与北约研究反导合作。

从俄美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尽管俄美关系在“重启”进程中取得了实际进展,但两国的战略分歧仍然长期存在,“日渐疏远”成为俄美关系的基本趋势。2013年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更是使俄罗斯与欧美国家的关系急剧恶化。2013年底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中止和欧洲联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欲强化和俄罗斯的关系,此举引发了亲欧派的强烈抗议和游行示威。2014年初,乌克兰局势骤然紧张,2月亚努科维奇被罢免总统职务,3月克里米亚公投脱乌入俄。此事件把危机推向高潮,乌武装力量宣布进入全面战备状态,俄罗斯被驱出G8,俄罗斯与欧美关系陷入“新冷战”。

第三,重视东方外交,特别是与中国、印度的战略协作关系。与俄罗斯和西方特别是美国之间“一波三折、龃龉不断”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中、俄印关系呈现出稳步发展、逐步推进的态势。2008年7月,梅德韦杰夫批准了《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构想指出,俄罗斯对亚洲外交政策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与中国和印度的友好关系。2008年7月,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中俄国界线东段补充协议议定书》及其附件,解决了中俄之间一直存在的领土问题。近些年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巩固,两国政治高度互信,军事合作日趋密切,经济合作也呈现积极发展的势头。2014年中俄贸易总值突破9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6.8%。同时,俄罗斯与印度的战略协作关系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15年12月,普京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晤时表示,俄印正在有条不紊地、坚定地发展特惠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问题、两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合作以及在人文领域的相互协作。除此之外,俄罗斯与印度在军事研发方面的合作也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俄罗斯在印度建立了非战略性反导系统。印度仍然是俄罗斯军火最大的市场之一。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外交重点之外,俄罗斯也开始将目光放到东南亚以及其他地区,与委内瑞拉、古巴、越南、伊朗发展军事、能源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