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之久的苏联国旗落下了。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不复存在。
1.解体过程
苏联解体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久,就开始推行“新思维”,大搞“民主化”“公开性”。在其推动下,苏联境内的民族纷争迭起,联盟趋于瓦解。1990年3月10日,立陶宛率先宣告独立,接着,波罗的海另两个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宣布独立于苏联。此后,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提出主权宣言,声称本共和国法律“至高无上”。在民族分离运动中,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走得最快最远。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通过了共和国独立宣言,联盟的权威和完整性受到严重侵蚀。为了防止联盟的瓦解和维持最低限度的国家统一,1991年3月8日,戈尔巴乔夫公布了《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草案)》(简称新联盟条约)。这是在1990年11月23日公布的第一稿基础上修订的,拟作为苏联新宪法的基础。3月17日,苏联就是否保留联盟问题,举行历史上首次全民公决,在全苏登记的1.85亿选民中,80%的人参加投票,其中76.4%的公民赞成保留联盟。4月23日,戈尔巴乔夫和9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即所谓的“9+1”声明,主张签订主权国家新联盟条约是国家的当务之急。8月15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正式文本公布。
然而,就在戈尔巴乔夫盼望已久的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的关键时刻,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19事件”。当天凌晨6时,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状况”不能执行总统职务,从即日起他将执行总统职务,由8人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接管了国家的全部权力。19日中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谴责这场政变,号召俄罗斯公民起而反抗。在西方的强大压力和叶利钦等人的猛烈反扑下,“8·19事件”以失败告终,叶利钦因其果断而勇敢地反政变而名声大振。其后,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势力掀起了反共和分裂的浪潮,苏联政局急转直下。8月23日,叶利钦签署命令,“停止俄罗斯共产党活动”。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共自行解散。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相继效仿,宣布停止共产党活动。一个曾经拥有1900万党员、执政74年之久的共产主义大党,至此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这对戈尔巴乔夫组建新联盟的努力是致命的一击。没有乌克兰,戈尔巴乔夫的新联盟条约也就失去了意义。当戈尔巴乔夫还在考虑如何对付乌克兰独立后出现的局势时,叶利钦却抢先一步,于12月7日~8日与乌克兰、白俄罗斯领导人在布列斯特城举行了两天会谈,会后宣布建立由三国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其协调机构总部设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三国发表的宣言称“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存在”。12月21日,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的11个国家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会谈,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的一系列文件,正式宣布了苏联的停止存在。12月25晚上19时,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去苏联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批准苏联解体的正式决议。从此,苏联不再存在,一个时代真正地结束了。
2.解体原因
短短74年转瞬即逝,苏联于一夜之间突然崩塌,竟然是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土崩瓦解,不得不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和不解。围绕苏联解体的原因,国内外学术界开展研究,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4期《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一文,总结了“经济滞后论”“上层自决论”“民众抛弃论”“政党转型论”“改革失败论”等几种观点,多角度地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下面进行简单地介绍。
经济滞后论 著名的理论家弗兰克认为,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决定因素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同西方经济竞赛中失败了,特别是在最近的技术革命期间,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并驾齐驱。[3]国内学者肖枫等人也认为“苏东的悲剧能够发生,经济没有搞好是深层根源,于是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在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中,经济滞后论占据上风。
上层自决论 该观点认为苏联亡党亡国的真正原因首先要从政治制度上去寻找,于是就产生了上层自决论。美国马塞诸塞州大学人卫·科兹教授认为苏联剧变的真正原因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
民众抛弃论 该观点认为苏共败亡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苏共违背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背离了先进文化的方向,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丧失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从而被民众抛弃。
政党转型论 该观点认为苏共没有解决好从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这是导致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体现在如下方面:①党的干部制度没有从任命制转向选举制;②民主集中制蜕化成了个人集权制;③苏共凌驾于整个社会其他一切力量之上,本身又不受任何监督。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政治腐败造成了执政党难以愈合的创伤,为苏联剧变理下了祸患。(www.daowen.com)
改革失败论 该观点认为在苏联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改革的机会,但苏共领导人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加上客观阻力,一再错过改革时机,致使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世界发展潮流的体制和观念得不到更新,问题越积越多、积重难返。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成为压倒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述五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说服力。但主要是从内因来分析苏联解体。毋容怀疑内因是其解体的主要因素,但外部条件尤其是其唯一对手美国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纵观战后几十年美国对苏政策,从杜鲁门到布什,美国历届政府一直推行对苏“遏制”战略。
1989年上台的布什在得克萨斯农机学院毕业典礼上提出对苏“超越遏制”方针,明确表示“我们寻求使苏联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欢迎苏联重新回到世界秩序中来”,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行动:极力支持苏联境内民族分离运动、在外交上孤立苏联、保持强大军事压力以拖垮苏联等。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当然,美国的遏制战略只不过是起到了加速苏联演变的过程而已,并没有对苏联解体起到主导作用,其对苏联解体的影响是次要的。正如布热津斯所言“苏联最后从内部爆炸和瓦解了。其原因也不是直接的军事失败,而主要是由经济和社会问题加速引起的分崩离析。”[4]
3.影响
苏联的解体,不仅给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带来了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的冲击,而且对整个国际政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战后40多年来,国际格局未发生重大变化,雅尔塔苏美两极体制较为稳固地维持着国际秩序的运行。然而苏联解体使得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国际格局从两极向“一超多强”结构转换。
国际共运遭到严重挫折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国而瓦解,原有的15个社会主义国家中的10个国家改变性质或不复存在。共产党员的总人数由4400多万锐减为1000多万,且多数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古巴、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遇到极大的困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国际主要矛盾和地区热点性质发生转化 冷战期间,东西矛盾一直是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如今,随着苏联的解体,东西矛盾虽没有完全消失,但已降为次要矛盾。而西方与第三世界的矛盾和西方国家内部的矛盾则更加突出,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地缘政治平衡被打破,原先被冷战所掩盖的民族、领土、宗教、资源等争端激化,美国凭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导致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盛行,国际安全体系依然严重失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