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西方对抗的前沿,德国一直牵动着欧洲及美苏的敏感神经。围绕德国的统一,东西方展开了多次较量,但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形势再次出现的缓和现象,为德国统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历史性机会”。1990年10月3日,分裂了40多年的德国正式实现了统一。
东德的政治动荡 东德的政治动荡是以东德居民大量出逃西德为开端的。1989年,在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和东欧各国突变的影响下,东德的局势急转直下。自8月开始,大量东德居民涌向一些东欧国家大使馆以取得移居西德的许可。9月10日,匈牙利为此开放与奥地利的边界,并单方面废除与东德签署的《关于禁止对方无有效证件公民去第三国的双边协定》,匈牙利成为东德居民逃往西德的通道。仅11至14日4天就有1.3万东德居民离开匈牙利通过奥地利进入西德。东德居民的大批出逃,搅乱了民心,影响了政局稳定。10月7日,东德国庆纪念,许多大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民主、自由和人权”。10月16日,莱比锡约有10万人参加示威游行,这是195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未经当局批准的示威,18日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在当政18年后被迫辞职。11月4日,东德发生50万人的示威,7日民德政府辞职。11月9日深夜,在数万群众的强大压力下,柏林墙所有关卡均被冲破,大批东德居民源源不断地涌向西柏林,仅11、12两个月移居西德人数达到17.7万,全年达34.4万,而在1988年移居西德人数为4万。
面对动荡的局面,11月11日,东德党举行十中全会,承认党在过去所犯的严重错误。12月1日,议会决定取消统一社会党对政权的垄断。12月7日,东德执政党与反对党开始举行首次“圆桌”会议,宣布在民主德国举行自由选举。12月8日,德国统一社会党举行特别代表大会,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党”(简称“民社党”),东德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德国统一的内部进程 东德的政局动荡将德国统一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德国统一问题随着柏林墙的开放具有了现实性。联邦德国某些政界人士急不可待地表现出一种强烈愿望,纷纷抛出关于两德统一的建议和设想,认为德国统一问题“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有利时机”。11月28日,科尔总理提出一项两德逐步统一和建立德国联邦结构的“十点计划”。其中第五点提出,民主德国应建立一个“具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作为发展两个德国间的邦联结构、并最终建成德意志联邦的“绝对必要的前提”。在科尔计划的推动及即将大选的压力下,东德党和政府的立场上也发生了转折性改变,认为欧洲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阶段”,两德统一“已提上议事日程”。1990年2月1日,东德总理莫德罗访问苏联后,提出了一个题为《德国,统一的祖国》的四阶段统一方案。联邦德国政府顺水推舟,于7日决定建立“德国统一内阁委员会”,负责研究和采取必要措施推进两德统一的进行。3月18日东德举行首次自由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获胜并组阁,该政府主张迅速实现同西德的统一。经过紧张的讨论与谈判,5月18日东、西德正式签署建立“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的协议,即第一个国家条约,条约于7月1日生效后,两德的经济,货币实现统一。在此基础上,东西德政府于7月6日就实现政治统一问题进行谈判。该谈判进展神速,8月23日东德人民议院通过了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的决议。随后,两德于8月31日在东柏林签署了实现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从而为两德统一奠定了法律基础。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被正式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国土面积增加了约50%,达到35.7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1/4,共8100万。一个强大的德国出现在欧洲的心脏地带,对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www.daowen.com)
德国统一的外部条件 德国统一的关键性外部条件是要得到美、苏、英、法四国的支持。其中,苏联的态度和立场更是关键中的关键。战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苏联政府一直坚持一个德国的政策和立场。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不久,莫斯科在内部权力调整后也开始调整对德政策和整个外交路线。1955年9月,赫鲁晓夫邀请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访苏,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苏联开始执行两个德国的政策。1987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承认“每一个国家都有绝对自由选择的权利”。1990年1月29日,戈尔巴乔夫在接见匆忙来访的东德总理莫罗德时明确表示德国人“有权统一”。2月10日,西德总理科尔访苏,戈尔巴乔夫明确无误地答应他,“苏联将尊重德国人在一个国家里生活的决定,什么时间,采取什么方式实现统一,这是德国人自己的事。”此时,苏联已不再反对德国重新统一,但条件是统一后的德国必须中立化,不能损害苏联的利益。事实上,苏联关于统一的德国必须中立的方针并没有坚持多久。7月16日,科尔访苏时,表示永久承认战后边界,答应把统一后的德国的军事力量裁减至37万,保证不染指核武器以及允诺向苏联提供巨额经济援助和贷款等,从而获取了戈尔巴乔夫同意统一后的德国归属北约。德国统一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
对美国来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支持联邦德国要求统一的愿望和努力,而是美国能否控制德国统一的进程,使之适应自己的欧洲政策的需要。面对东德迅速变化的形势,美国采取主动,积极建议在四大国和两个德国之间进行政策协调和外交斡旋。英法一开始对德国统一的快速进程表示了强烈的关注和疑虑,他们从总体上不愿意看到德国统一,害怕统一后的德国会成为欧洲的威胁。但由于美苏改变了态度,英法也只好顺应形势,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制约未来统一的德国上去。
德国统一的外部条件很大一部分是在“2+4”会议上谈判与协商的。所谓“2+4”是指1990年2月13日,美英苏法四大国外长和两德外长达成的主张,即先由两个德国解决有关统一的具体问题,再由两德同四大国商讨涉及外交、安全的外部问题。从1990年5月5日到7月17日,先后在波恩、柏林和巴黎举行三次“2+4”会议,解决了统一后的德国联盟归属、德波边界等棘手问题,德国统一的外部障碍全部扫清。
1990年9月12日,第四次“2+4”会议在莫斯科举行,签署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内容涉及德国的领土边界、武装部队和军备等方面。规定统一后的德国奉行和平政策。10月1日,四大国又在纽约召开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外长会议上,签署了一项终止战胜国对柏林和整个德国权利与责任的联合宣言。这样,德国统一的所有“外部”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