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第三世界:反殖主义与友好合作的里程碑

第三世界:反殖主义与友好合作的里程碑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议围绕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和平共处、增进彼此间的友好合作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亚非会议的召开成为第三世界兴起的标志和一个重要里程碑。第三世界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同时,努力维护和发展民族经济。

第三世界:反殖主义与友好合作的里程碑

20世纪50年代之前第三世界国家虽然数量众多,但犹如一盘散沙,在国际事务中执行不同的外交政策。随着冷战的深化及东西方阵营的发展,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加强了相互间的团结与合作,增强了自身的力量,为战后国际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1.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亚非两大洲已涌现出30个新独立国家。这是几百年来国际关系史上一个空前未有的变化。在美苏对峙的冷战环境中,新独立的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共同利益,亚非人民团结起来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这就为亚非国家独立自主地召开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创造了条件。1954年4月28日至5月2日,锡兰、缅甸、印度、印尼和巴基斯坦等五国举行科伦坡总理会议,印尼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主张亚非国家间应实行区域合作,建议召开亚非国家会议。同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和中缅两国总理会谈的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并共同倡导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五项原则的公布,受到亚、非、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这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团结合作的发展。1954年12月28日~30日,茂物会议召开,会议再次强调了召开亚非会议的重要性。茂物会议讨论了亚非会议的几个具体问题,决定邀请中国参加亚非会议。茂物会议为亚非会议的召开打开了通道。

1955年4月18日,第一届亚非会议冲破西方国家的种种阻力在印尼万隆召开。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的会议,是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创举。会议围绕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和平共处、增进彼此间的友好合作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由于出席会议的各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差异,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某些国家的隔阂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的挑拨,会议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之音。有少数代表把矛头指向中国,诬蔑共产主义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并要与美国联合反对共产主义。这些发言一度把会议气氛搞得相当紧张,引起普遍忧虑和不安。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赞同和支持。4月24日晚上,万隆会议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与会国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

万隆会议最终克服重重阻挠与破坏,在求同存异的方针指导下,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列强参加的情况下欢聚一堂,讨论自身的和平与发展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及其发表的宣言曾经震撼了世界,充分显示了新兴国家团结战斗、走向联合的决心和勇气。它标志着亚非国家已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主宰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此各国人民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要求友好、合作、团结和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共同斗争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亚非会议的召开成为第三世界兴起的标志和一个重要里程碑。

2.不结盟运动

1955年万隆会议会议的召开为亚非国家提供了难得的相互接触的机会,增强了亚非国家间的了解,同时也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1960年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就有17国宣告独立,西方报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然而,当时在冷战正酣的国际环境中,强权政治盛行,以美苏为首的大国仰仗自己的强大国力,操纵国际事务,对新兴独立国家进行渗透、干涉甚至武装侵略,第三世界国家的主权、独立与安全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新兴独立国家逐渐选择了反帝反殖、不结盟的道路,其中一些有声望、有影响的民族独立运动领袖,如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等对不结盟运动起到了主要作用。

1955年12月铁托访问埃及与纳赛尔会谈,指出不结盟不仅是南斯拉夫走向和平的必经之路,而且也是它的独立和安全的唯一基础。纳赛尔也认为,埃及地处世界交叉路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要想确保埃及的独立,不结盟是最好的途径。在两人的这次会晤中,不结盟的概念脱颖而出。1956年7月18日至19日,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会谈,并发表了共十二点“联合公报”,公报确认和平共处的原则,支持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反对殖民控制等。这次会谈成为不结盟会议的实际开端。(www.daowen.com)

1961年2月~4月铁托出访非洲九国,建议举行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铁托和纳赛尔积极努力下,1961年6月5日至13日在开罗召开了有20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不结盟首脑会议筹备会议,会议制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五个条件,为不结盟会议的召开扫清了障碍

1961年9月1日至6日,由南斯拉夫、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亚、阿富汗等5国共同发起,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出席会议的共有25个国家。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宣言》和《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等文件,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宣言声明支持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明确提出既反对大国的军事集团,也反对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宣言强调加强与会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反映了新兴国家和人民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要求消除集团冲突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普遍愿望。

不结盟运动刚一诞生,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1966年10月在开罗举行第二次不结盟会议,有42个国家出席,通过了《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该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根源。截止到1989年,不结盟会议已举行9次首脑会议,成为冷战期间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国际因素。

3.七十七国集团

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是不结盟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第三世界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同时,努力维护和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同程度感受到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因此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国家斗争的重点从民族解放运动转移到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上来。1964年,在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期间,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压迫、剥削和掠夺的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就这次会议讨论的有关消除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加速自身经济发展等问题签署了一项“七十七国联合宣言”。宣言谴责了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行为,强调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增进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的重要性,确定共同的目标和制定联合行动的计划。

“七十七国集团”主要由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组成。它是一个没有会章、没有常设机构和预算的国家集团。它们在相互关系中实行完全平等、相互谅解和尊重的原则;其决议通过协商一致来作出;会议的领导则由成员国轮流担任。

七十七国集团是万隆会议之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产物。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